军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水面作战的舰艇

水面舰艇占了军舰类型的大部分,各种水面舰艇大小不一、用途各异,它们是构成海军力量的主力。

战列舰

战列舰,又称为战斗舰、战舰,是一种以大口径火炮的攻击力与厚重装甲的防护力为主要特点的大吨位海军作战舰艇。“战列舰”这个名词来源于历史上的风帆战列舰,风帆战列舰是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盛行的大型军舰,由于风帆战列舰上的舰炮都位于船舷两侧,战斗时需要排成一线纵队的战列,因而得名。

现代战列舰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逐渐式微为止,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因此受到各海军强国的重视。

战列舰的排水量一般在30000吨以上,主炮口径360毫米以上(某些受条约限制建造的战列舰主炮口径会小些,但也会超过320毫米),其装甲防护十分厚重,通常装甲厚度的标准是足以抵抗自身主炮的攻击。

此外,还有一种军舰名为战列巡洋舰,具体的标准比较模糊,总的来说是介于战列舰与巡洋舰之间的军舰,它拥有巡洋舰的防护与速度,同时具备战列舰的强大火力。不过,这种军舰很快被认为不实用而被淘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著名的“胡德”号就是战列巡洋舰。

军舰小知识

“胜利”号风帆战列舰

“胜利”号是现存最古老的战列舰,隶属于英国皇家海军。在1778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时参与阿申特岛战役,并于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参与圣文生角之役,大胜西班牙海军。此后又在1805年参与特拉法加之役,其间因作为副海军上将纳尔逊的旗舰并且大破法国与西班牙联合舰队而闻名于世。

1892年,英国建成世界首艘全钢质战列舰“君主”号,排水量15580吨。此后,战列舰普遍采用钢质舰体,包括英国在内,法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等,纷纷建造或进口大批战列舰,开启了战列舰的全盛时期。

1906年,英国建成一艘全新的战列舰“无畏”号。“无畏”号革新武备、动力、防护等各方面的传统观念,尤其是火力方面,抛弃了以往战列舰主炮、小炮混装的设计,采用了统一的大口径舰炮,极具革命性。“无畏”号代表战列舰技术的重要分水岭,一般统称其同等水平的战列舰为“无畏舰”,之前的战列舰则称作“前无畏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各海军强国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此时建造的战列舰比“无畏舰”更加庞大,排水量超过了25000吨,被称为“超级无畏舰”。图为美国的“内华达”级战列舰。

巡洋舰

巡洋舰在排水量、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仅次于战列舰,在大型战列舰建造成本高、难度大的情况下,稍逊战列舰一筹的巡洋舰在数量上是各海军大国的主要力量。现代巡洋舰不仅依靠主炮,更装备了大量导弹、鱼雷、深水炸弹等武器,有些巡洋舰还可携带直升机。

巡洋舰的排水量一般在5000~20000吨。其中排水量10000吨以上的称为重巡洋舰,主炮口径在200~300毫米;轻巡洋舰排水量一般为5000~10000吨(也有少部分轻巡洋舰排水量小于5000吨),主炮口径在150~200毫米的是轻巡洋舰。

与其说巡洋舰是从吨位上对军舰的划分,倒不如说是表明了这种军舰的作用和任务。这种同时具有高速航行能力和强大火力的军舰通常会被派遣担任一些战列舰无法执行的巡防任务,如保护主力舰(战列舰、航空母舰)免遭敌方巡洋舰、驱逐舰的攻击,同时担任舰队的防空任务,或者长途奔袭,攻击敌方主力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建造的“林仙”级轻巡洋舰,排水量4410吨,用于辅助“无畏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的“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排水量7400吨,作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的防空舰很快就展现了其巨大价值。

俄罗斯“基洛夫”级导弹巡洋舰,排水量25860吨,是目前全球现役的唯一排水量超过20000吨及使用核动力的巡洋舰。

驱逐舰

驱逐舰是一种多用途的军舰,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便是海军重要的舰种之一。现代驱逐舰是以导弹、鱼雷、舰炮等为主要武器,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中型军舰。它是海军舰队中突击力较强的舰种之一,用于执行攻击潜艇和水面舰船、舰队防空、护航、侦察巡逻警戒、布雷、袭击岸上目标等任务。在现代海军舰艇中,驱逐舰是用途最广泛、数量最多的舰艇,有“海上多面手”称号。

驱逐舰以前是负责对战列舰与巡洋舰进行支援的,但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开始流行,加上反舰导弹技术的进步,驱逐舰在功能上逐渐取代了战列舰、巡洋舰,火力和吨位也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万吨级驱逐舰。

通常驱逐舰排水量在2000~9000吨之间,航速在30~38节(1节=1海里/时=1.852千米/时),主炮口径在150~100毫米。

驱逐舰与海军武器的进化息息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驱逐舰的主要武器为火炮,排水量大都在1000~1300吨,所以当时没有严格的分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随着海军舰艇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潜艇和鱼雷的广泛应用,驱逐舰要担负各种不同的任务,于是出现了海洋驱逐舰、舰队驱逐舰、驱逐舰、护航驱逐舰等类型。这两个阶段的驱逐舰从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大型的鱼雷艇,通过大战的战火,驱逐舰取代了鱼雷艇而成为一种海上鱼雷攻击的主力,起到了“驱逐”敌方鱼雷艇的效果。

1893年英国建造的“哈沃克”号,当时英国称之为“鱼雷艇驱逐舰”,装有1座76毫米火炮和3座47毫米火炮,用于摧毁敌方鱼雷艇;并可携带3枚450毫米鱼雷,用于攻击敌方大型舰艇。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建造的Z级驱逐舰,由于设计性能的原因,总体性能无法媲美当时英国的驱逐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主要用于布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驱逐舰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导弹、舰载直升机同舰炮一样成了舰上的主要武器。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按吨位把排水量7000吨以上的驱逐舰划为巡洋舰,把排水量3000吨以下的舰队驱逐舰和护航驱逐舰划为护卫舰,把排水量3000~7000吨的各型驱逐舰统称为驱逐舰。

目前,一般按用途把驱逐舰分为导弹驱逐舰、反潜驱逐舰和多用途驱逐舰等。现代驱逐舰装备有防空、反潜、对海等多种武器,既能在海军舰艇编队担任进攻性的突击任务,又能担任作战编队的防空、反潜护卫任务,还可在登陆、抗登陆作战中担任支援兵力,以及担任巡逻、警戒、侦察、海上封锁和海上救援等任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美国建造的“基林”级驱逐舰,在短期内就建成了98艘,但实际上并未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

俄罗斯的“无畏”级驱逐舰,建造于苏联时期,俄罗斯海军称为“大型反潜驱逐舰”。

护卫舰

护卫舰是一种古老的舰种。在17世纪(公元1650年左右)的帆船时代,英国开始采用一种单桅纵帆船的小型船只作为沿岸防卫与辅助大型船只之用,当时英国人称此种船只为单桅战船。后来法国开始学习制造这类战船,并命名为护卫舰。

现代护卫舰大量被使用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的潜艇在海上肆虐,对协约国的军用和民用舰艇威胁极大,为了保护海上交通线,协约国率先大量建造护卫舰,用于反潜和护航。这个时期的护卫舰,基本明确了自己的作战任务和使命,找到了在海军中的定位,已经有了现代护卫舰的基本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护卫舰进一步得到重视,吨位和火力也都有所加强。

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多用于执行护航、反潜、防空、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所搭载的武器以舰炮、导弹、鱼雷、水雷、深水炸弹等为主。乍看之下,护卫舰和驱逐舰所担任的角色和武器都很相似,不过护卫舰一般比驱逐舰吨位小、武器弱、航速低,然而由于其机动性好、造价较低,成为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目前护卫舰按排水量的大小可分为中型护卫舰(1000~3000吨)和小型护卫舰(600~1000吨)两种,按作战类型则可分为反潜型、对空型和对海型三种。

早在帆船时代,护卫舰就已经成为各国舰队的重要成员之一,图为美国1799年建造的三桅木质快速帆船——“切萨皮克”号护卫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建造的“花”级轻型护卫舰,该级舰共建造了267艘,大部分在盟国海军中作为反潜舰护航舰使用。

“维斯比”级护卫舰,瑞典建造的隐身护卫舰,代表了未来护卫舰的一个发展方向。

登陆舰

登陆舰,又称两栖战舰,小的登陆舰排水量仅有数百吨,而一些大型登陆舰的排水量可达上万吨。登陆舰主要用于搭载坦克、装甲车和士兵登陆作战,搭载能力从坦克几辆至几十辆以及士兵数百名不等。登陆舰的续航能力一般为200~6000千米,这就使登陆部队可从出发地直抵登陆点滩头,无需中途换乘,大大简化和加快了登陆过程。

登陆舰得到大力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此之前,登陆作战主要使用传统船只,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登陆作战已经证明了传统船只不适合登陆作战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登陆舰大多是由货船改装而成,当时的登陆舰就直接称为坦克登陆舰,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坦克或其他大型车辆登陆的舰只。冷战期间,随着直升机开始被使用在登陆舰上,登陆舰具备了海陆空一体的作战能力,而不再是仅仅用于运输,这类登陆舰也称两栖突击舰。

和登陆舰具有同等作用的舰艇还有登陆艇。登陆艇主要用于短距离内由岸到岸登陆中,输送登陆兵、车辆、坦克和物资直接登陆;或在由舰到岸登陆中,作为换乘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建造的“拳师”号航空母舰,由于该舰设计有开放式舰艏,并可搭载飞机,后被重编为两栖突击舰。

“圣安东尼奥”级两栖船坞登陆舰,美国海军新一代的两栖船坞登陆舰,船身中的坞舱能搭载2艘登陆艇和14辆装甲车,甲板上可搭载4架武装直升机。

鱼雷艇和导弹艇

鱼雷艇是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用于近海作战的小型战斗舰艇。鱼雷艇的发展与鱼雷的出现同时进行。19世纪末在各国海军中虽然已经出现鱼雷艇,但因为早期轮机系统不成熟以及鱼雷有效距离过短,因此大多鱼雷艇仅装在大型战舰上,由大型战舰载运至战场附近释放并在海战中伺机使用鱼雷攻击船舰。

然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海军逐渐普遍列装性能更为先进的反舰导弹,鱼雷艇基本上已经被导弹艇所取代。

导弹艇在海军舰艇中出现最晚,是以舰对舰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小型高速水面舰艇。可对大、中型水面舰船实施导弹攻击,也可担任巡逻、警戒、反潜、布雷等任务。导弹艇吨位小、航速高、机动灵活、攻击威力大,排水量为数十吨至数百吨,航行速度30~40节,有的可达50节,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艇上装有巡航式舰对舰导弹2~8枚,20~76毫米舰炮2座,以及各种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和舰对空导弹等。此外还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导弹艇的性能特点与鱼雷艇基本相同,但由于导弹在攻击距离、攻击准确性和突然性等方面远优于鱼雷,所以导弹艇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导弹艇自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及其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战果显赫,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目前各国海军装备导弹艇的排水量大多在60~300吨之间。

S艇,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一种鱼雷艇,其主要作战方式是用所携带的4枚鱼雷和6枚水雷攻击敌方舰艇。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PT快艇,战斗中它们利用相对较快的速度趋近较大的战斗船舰,并用鱼雷进行攻击,而其较小的尺寸使它们较不易被发现和被炮火击中。

挪威最新型的“盾牌”级导弹艇,具有隐身能力,搭载有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

除了这些作战舰艇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用途的舰艇也属于军舰的行列,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