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我国非常重视农村工作。从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至2015年,已经发布了17个“一号文件”。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开始使用“县域经济”这一词汇,重点探讨乡镇企业、农村经济及财税体制改革等问题。90年代后半期,县域经济研究渐热。此后,县域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和政府关心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县域经济的界定
对“县域经济”概念的界定,虽然并无统一的说法,但共同点之一是指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的地理空间为载体的经济。如李小三、徐鸣等(2000)认为,县域经济是以中国的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镇、乡村各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资金流、物质流、信息流而显示出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吴海峰(2004)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赵志远等(2007)认为,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当然,也有在空间基础上,附加一些内容,对县域经济做出界定的。如陈锡文(2001)认为,县域经济是复合概念,从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看,它既包含城镇经济,又包含农村经济;从经济活动的产业特征看,它囊括了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从资产的所有制角度看,它既有国有经济,又有集体经济,还有个体、私有和混合经济。
本文所定义的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区域为载体,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网络,以农村为腹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在全县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面向国际和国内大市场,在更大区域的分工协作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经济系统。
二、产业集群的思想渊源及界定
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的相关研究。在经济学史上,一般认为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第一个阐述了产业集群理论,他认为是“外部经济”促成了企业的地理集中和相互依赖。
近年来,有关产业集群的文献大量涌现。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就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内在机制形成非常一致的看法。由于产业集群实践的多样性及研究者出发点的不同,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涵义也不尽相同。
产业集群的基本含义是“区域内相关产业的聚集,以便于通过地域性合作获取绩效优势”(Do eringer,1995),或者说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茨扎曼斯凯和阿伯拉斯提出,产业集群是在所有经济产业中,一簇在商品和服务联系上比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联系强,并在空间上相互接近的产业(黄建康,2005)。巴卡蒂尼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族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范晓屏,2005)。派克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再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Do eringer,1995)。
在诸多集群概念中,都试图归纳出一个现象,即众多企业在某一地理区域的集聚。因而,集群的基本涵义有两个:一个是经济集聚,指集群由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相关企业和机构组成,包括纵向(购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和横向(具有互补性质的相关联企业和机构)的联系;另一个是地理集聚,指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依赖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根植性”(谢贞发,2005)。为了方便比较和直观需要,将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情况概括为表格形式(王亚丽,2012)。见表1-1、表1-2。
表1-1 产业集群理论的思想渊源
注:表1-1来自参考文献(王亚丽,2012)。
表1-2 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注:表1-2来自参考文献(王亚丽,2012)。
除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有不同见解之外,国内专家学者的研究也具有独特之处。国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着重于从产业集群的定义、分类、形成机制以及创新等方面来考察(王亚丽,2012)(见表1-3)。北京大学王缉慈教授将其称为新产业区现象,着重强调了新产业区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创新思维、区域环境的现象,以及柔性生产系统特征。该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了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集团,而且包括其他的服务性机构,如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等(王缉慈,2006)。仇保兴博士则侧重于小产业集群的研究,强调协作、分工的内部关系,以及外联关系(仇保兴,1999)。
表1-3 国内产业集群理论
注:表1-3来自参考文献(王亚丽,2012)。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作用,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拉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方式。从全球来看,在各国或地区对产业集群的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持下,产业集群在提升地区经济地位、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已起到了令世人瞩目的作用。统计资料显示,在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30%以上的就业、40%以上的出口业都是通过专业化产业集群来实现的(赵娴,2007)。从另一方面看,所有经济繁荣的地区都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存在。正因为如此,集群理论和集群战略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
故此,可以对产业集群的内涵进行界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依赖并服务于相似市场,具有主导产业的众多企业和相关产业企业及支撑服务机构间,通过分工合作,于特定区域内结网而成的创新型组织。
县域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系统,是具有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群体嵌入当地社会网络,在县域范围内集中,包括主体维、客体维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时间维。产业集群的主体是集群内的企业、政府、员工、农民、相关机构(包括金融等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客体是产业集群的支持体系;时间维是产业集群主体在客体的支撑下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刘翠娥,2007)。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县域产业集群是指在县域地理空间上、在经济技术上存在关联的若干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所形成的产业空间聚集。依照此定义,县域产业集群的显著特点是集中在县域范围内,具有地理集中性、产业关联性、主体多元性、客体支撑性和发展动态性等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产业集群县域范围的界定并不意味着它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县域范围只是集群地理空间存在的一个状态,而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与外部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