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体论
生成论探讨了宇宙的起源和演变问题,本体论则追问纷杂现象背后的本质和根本。本体论是关于“有”的学问,“本体”基本内涵为“终极依据”。德国哲学家沃尔夫认为本体论是论述“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本体论是抽象的形而上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与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相对应的是“道”论。金岳霖先生指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道”即指宇宙万物之本质、本根。
关于本体的探讨,始于先秦时期。如老子以“道”作为万物的本体,《管子》中《水地篇》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的水本体主张,《周易》里以“太极”作为化生阴阳和万物的根本,《庄子》中提出“道”是“自本自根”,或者称为“本根”的本体之说。到魏晋时期,本体论以王弼的“贵无”和裴頠的“崇有”为代表而形成两种对立的哲学立场,同时,此时期及其随后的隋唐,佛教亦从本体上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不真。到宋明阶段,张载提出“气”本体论,二程、朱熹以“理”作为本体,陆九渊及其后来的王守仁以“心”作为本体。可以看出,在历史迁衍中,在本体问题上,中国古代哲学家把天地万物的本根或者本体归结为几种抽象和超越的东西:一、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二、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三、主观精神,如“心”。
黄道周的生成论思想从本体的活动性、创生性角度解释了天地、万物及其人类的生成。他以“气”作为始基,气作为一种无固定形质的质料,在生克原则下化生宇宙万物。不同于生成论思想所关注的宇宙“由何生成”问题,本体论思想则要解释在这个可感世界背后那个最高的、抽象的、超越的根本,是逻辑上在先的根本,即万物之后的存在,多后面的一,现象后面的本质。黄道周的本体论思想中,他将“太极”“此物”“性”“诚”“至善”“本心”“仁”等哲学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给予本体的地位。不同于程朱理学的“理本论”和王学的“心本论”,黄道周的本体论思想左右摇摆于两家之间,试图摆脱程朱和王学的影响,这种努力在本体概念上可见一斑。
通观黄道周所存文献,其对本体范畴有多种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一、太极,也包括皇极,主要从宇宙自然的角度来预设;二、“此物”,主要从天地万有的普遍性、抽象性、超越性上来谈论;三、性体和心体,主要从万物禀受于天命角度以及从人类本质和道德根源上来谈论;四、仁体,涵括“仁”“诚”“至善”“独”等,主要从道德的角度来统合自然与社会、逻辑与人伦;五、体用,主要从体用不二、动静不分来阐明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的关系。下面将分述黄道周此五层本体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