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与生活: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向来是文化人类学关注的重要内容,甚至与某些文化的形成机制和生态的维护机制密切相关。在许多人类学家看来,“文化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媒介,文化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没有文化,人类就无法从环境中获取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美]凯·米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对环境话语中的人类学角色的探讨》,袁同凯、周建新译,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尽管环境决定论依然存在争论,但至少有两个核心理念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存在;二是环境之于文化传承的能动性。简而言之,环境选择就是一种文化选择,文化选择亦是一种环境选择。

人们常把侗族称为“歌的民族”。这种比喻之所以成立,不在于侗族依山傍水而居、过“大歌节”,而在于它是对侗族的民族气质和文化性质的生动写照。在“山”“水”的背后,隐藏着侗族温婉、沉静、细腻、绮丽的心灵世界。这种民族气质、性格特征的形成,其本质属性一方面可能主要来源于民族的血统、遗传等具有决定性的生理基础;而与此同时,又与侗族人民长期生活的地理空间和自然生态息息相关。依山傍水的环境、清新自然的民风、勤劳质朴的生活,都给予了侗族大歌朴实自然的内涵和简单清新的形式。

每一个族群和集体都会有相对稳定的生存和劳动环境,也会占据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空间。虽然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民族成员会出现交流和迁徙,但是对于祖祖辈辈的“故乡”依然有着“乡愁”般的眷恋。对于侗族而言,地理生存空间不仅仅是物质性和实践性的存在基石,更是民族文化衍生、民族精神传承和民族理念延续的必需。自然地理环境也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方式,通过实践延展到主体的生存生活中,从自然的民族服装、颜色搭配以及饮食文化和居住特色等角度,呈现在主体的生活之中。由此,人与自然之间也构成了和谐共生的密切关系。侗族大歌作为“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清泉闪光的音乐”, “在世界上也罕见”,是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圈层——侗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所依赖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它不仅存在于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劳动工具、生产方式以及居住环境等,更是生长于大歌等以文化为内核的人文生态圈层之中,不同的元素也呈现出相互流动、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特质。因此,研究侗族大歌,离不开对侗民族生存环境总体状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