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20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脉络
1923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发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为编写音乐教材和开展音乐教学提供了政策依据,有效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标志着中小学音乐教育步入正轨。随后,中华民国政府继续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详细规定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现音乐课程教育管理的制度化。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音乐课程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倾斜于爱国主义教育,在授课方式上从课堂教学走向宣传鼓舞,凸显音乐教育的功利化、政治化取向。受到国家教育政策影响,师范院校经历了“萎缩—恢复”的发展历程。在这一时期,音乐教育事业逐渐拓展,表现为众多师范院校设立了音乐专业和创立了数量众多的专业艺术院校。在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建立数十个革命根据地,因地制宜地开展学校音乐教育活动。革命根据地的音乐教育受到军事斗争的制约,办学条件较为简陋,办学规模较小,学习年限较短,在教授基本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较为注重军事斗争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文化景观,契合全民抗战的时代呼声,适应宣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时代要求,是中国近代史盛况空前的群众性爱国音乐运动。这一运动肇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于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形成热潮,至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时达到高潮。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投入抗日斗争事业,促进了中国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活动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