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私塾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创新与发展

(1)纵横比较见特色。通过研究揭示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私塾政策既有承继清末以来废科举开办现代小学必须改良私塾的做法的一贯性,又有结合自身政党性质将私塾政策纳入为革命目标服务的特征;既有同国民党争夺、竞争的一面,又有在私塾的理念认识的某些层面上与国民党大致相同的一面。

(2)区域研究显多样。各个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央制定的政策往往有所变通,即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对私塾政策的执行也是如此。例如,土地革命时期,大多数苏区制定了严格取缔私塾的政策,但湘鄂西苏区根据本地实际,将取缔政策作了变通,将当地的私塾改造成了列宁小学,为革命服务。再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对私塾的处理措施和其他省份对私塾的处理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和当地的特殊情势密切关联。研究过程中,这种原则一致性与地域差异性的结合,可以窥见私塾改造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3)上导下应求完整。既往有关中国共产党私塾政策的研究,多以政策的决策机制、执行过程和结果为重点,至于政策涉及的利益群体或阶层的反应或命运反而不太受重视。其实,历史研究必须关注“人”,尤其是那些利益共同体和“弱势群体”。本书除分析中国共产党私塾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的行为和思想外,同时也对教育界、塾师、民众以及其他相关者给予一定的关注,以揭示历史的各种社会主体的面相,凸显历史的完整性。

(4)透过材料见真相。史学研究的进步,关键是要有新材料,本书以部分省、市、县档案馆的档案资料为主要材料,辅之以田野调查材料所得,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私塾改造史,重视地方的差异性与私塾政策实施的关系。本书有志于以新的问题意识和观点,如苏区时期中共对私塾为什么要采取激进的严厉取缔政策等,深入挖掘中共私塾政策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深层认识。

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①中国共产党改造私塾的材料从时间段上涉及近半个世纪,从地域范围上涉及整个中国,因此,本书的材料还没有做到搜罗完备、竭泽而渔,使用有限的资料得出的观点难免有武断和以偏概全之嫌。②本书尝试采用教育政策的理论与方法分析中共的私塾政策,囿于学识和理论水平,该理论和方法的运用还有可深入的余地和空间。③本书的章节还有不平衡的问题,这和材料搜集的多少有关系,也和笔者驾驭材料的能力有一定关系。此外,本书的一些章节还存在叙述多而分析少的问题。上述不足预示了笔者下一步努力的路径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