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的三个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社区的基本状况

一 胡同社区

社区研究往往是通过对典型社区的深入研究,见微知著,来反映一个社会的真实面貌。作为反映社会的社区样本,必须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选择胡同进行研究,基于以下理由:

首先,笔者所选择的社区位于北京内城,是一个传统的老北京社区,被列为皇城文化保护区,居住的居民80%以上都是“老”北京人,从反映北京人的文化上,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其次,中国近代史上的每一次巨变在这个社区都有所反映,并留下了痕迹。因为当前的胡同居民,或他们的父辈经历并体会到那种变迁对自己的冲击,所以他们的文化、观念、习惯都养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值得研究的。

再次,在刀光剑影的城市规划中,胡同被新的钢筋水泥一点点地抹掉,即便是皇城保护区也不能全部幸免。现有的胡同能保留到哪一天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胡同是否逝去,胡同本身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格局从舒适性上讲,已不及现代的建筑。不断有人离开胡同,选择现代的寓所居住。但胡同里居住的大多数人,依然是北京人,他们为什么留下,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搁浅?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任何胡同游的人在听历史故事的同时,可能也期待知道胡同居民们的生活。

最后,胡同社区因其地理位置、居住格局的特殊性,在现居人员结构上,形成了与多数关于北京郊区“城中村”研究不同的“城中村”,笔者从他者的角度进入社区,通过两年的参与观察,期待对胡同社区的生活做一呈现。

二 社区的基本状况

笔者调查的JX社区面积0.16平方公里,户籍户数1795户,户籍人数4319人,流动人口360人;社区居住的居民汉族较多,属老城区旧居住区。2006年,社区经历了“玉(御)河”文物保户区拆迁,搬迁居民一千余户,搬迁后尚有居民2000多人。社区东为皇城根公园,南有故宫、景山公园,西是北海公园,北临什刹海,均步行10分钟左右可以达到。宽街基督教堂也位于该社区,每周千余人在教堂参加活动。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2008年曾在该教堂过“主日”活动。

(一)社区的历史

社区内LZK、CH、NYY等胡同均形成于明代,DJX胡同形成于元代。施卫良等:《北京旧城胡同实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46—48页。社区所有胡同均被列为皇城历史文化保护区。明清时代的北京,构成胡同的主要建筑物是四合院。JX社区紧靠皇城,建筑更是以四合院为主,传统居住格局基本是一户为宅。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城的禁区,为皇宫后勤所在地,是皇宫内置办衣冠、帐幔等东西的地方。邱阳:《皇城根儿》,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社区位于皇城以北,内有太监衙署,CH胡同11号院据说是清朝太监安德海的衙署,现为某单位宿舍。社区内慈慧寺原为明朝司设监,司设监的服务职能主要是掌管各种用于重大礼仪的仪仗器具。到了清代,司设监的衙署也被废去,但其旧址上的慈慧寺并没有废去,并且在清朝康熙和雍正年间两次重修,改名为慈慧寺。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等:《明清皇城》,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20世纪30年代初地下党在慈慧寺设秘密机关。同时,它也是北平左翼剧联的主要活动场所,聂耳来北平时经常到慈慧寺参加活动。据史料记载,社区内还曾有龙王庙、火神庙。

JX社区部分胡同配合“玉河改造工程”而拆迁。玉河是明朝中期为保证和稳定皇城之内三海的水量和水位而开挖的人工河。因为河水是流进皇城里去的,故称为御河,谐音玉河。河的形状像月牙,该地居民也将玉河称为月牙河,亦有居民将它与树叶的形状联系起来,称为柳树湾。明代诗人李东阳曾居住于玉河附近。明弘治年间巨珰李广在河上修建了李广桥,当地亦曾有随李广命名的街道。1956年,玉河逐渐断水并被填埋。王彬:《胡同九章》,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1964年北京街道进行地名整顿时,因李广有贪污腐败的历史,遂将李广街改为柳荫街,对应了居民曾经称呼的杨柳湾。历史就是这样,总是在起点和终点间摇摆。

(二)社区的现状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居住在内城失去皇银俸禄的旗人生活发生困难,不得不将祖产或家居典当或者出租。从此,四合院开始打破独门独院、聚族相居的居住形式。北洋政府期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些房主开始将自家所住的四合院里的空房出售或出租,内城亦有许多四合院被当时的军阀购买,现笔者调查的社区就有当时段祺瑞、张继等人的置业。

社区位于地安门内,关于地安门的改造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就在讨论。1953年,首都古建筑处理问题座谈会上,提到地安门的存废问题以后再研究,先拆去四周房屋10间,以解决交通问题。1957年,地安门等古建筑的拆迁被认为是日后彻底迅速地改建旧城的一个良好的开端。王军:《城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75、184页。

随着社会重构及地安门的改造,JX社区的各个胡同也逐渐褪去了往日的浮华。普通人曾经望尘莫及的皇城一隅逐渐成为寻常百姓家;四合院在岁月的沧桑中有些苟延残喘;曾有名人居住过的大宅门多数已成为破败的四合院、大杂院。同时,人口的膨胀,也使昔日一家为宅的状态难以为继。有经济能力的人纷纷搬离四合院,一些人去宅空的四合院变成了机关宿舍,多余的房屋被房主腾出来出租,具有几百年历史的独门独户的四合院格局彻底被打破。“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一些房主被强制搬迁,许多房屋被挤占。四合院里的人越来越多,私自搭建的住房、厨房等使昔日的庭院空间越来越小,有的院变成了一个个狭窄曲折的“胡同”。但是,胡同里并非都是大杂院,社区内LZK、NYY、CH等胡同里有的院子原本不大,改造后独门独院的院子也很多。另外,胡同里也有一些新建的仿古四合院。

国庆期间的胡同

拥挤的胡同

大杂院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