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建设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科学技术时针拨到智能化的工业4.0时代,实体物理世界将与网络世界深度融合,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式沟通会成为互动交流的常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驱动下的智慧化进程将会不断推进。毫无疑问,《中国制造2025》是工业4.0时代中国制造业追求创新发展的政策反馈和政府回应,是中国版的工业4.0战略,它设定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显示出中国政府对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坚定信心和政策承诺。

拐点上的“Made in China”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了世界最大的制造大国,制造业产量超过美国,实现2.1万亿美元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工业增加值的20%,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来自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几十种产品的出口占到全世界出口总量的70%以上。可以说,大到机车、轮船、工厂装备,小到笔芯、纽扣、吸管,全世界人民都享受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过去几十年间,“Made in China”的标签几乎出现在中欧美、亚非拉家庭的每一个角落。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依赖极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又表现为企业生产的高消耗、高成本。许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其中芯片进口率达80%、数控系统进口率达70%,基础设计和制造技术薄弱,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处于“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状态。多数产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处于价值链底端。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根据《世界经理人》开展的“2015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现状调研”显示,中国制造业近九成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处于初、中级水平,43%的企业信息化覆盖的业务部门比较窄,各IT系统或处于割裂状态,或集成程度不高。另外,中国制造业能耗高、污染严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氨氮、二氧化碳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已成为环境公害。

长期以来,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参与国际分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一些发达国家逐步将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迁入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周边一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加大外资引进的力度,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外部市场需求的约束力显著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为依存的低档产品、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社会各界对于赴日狂购“马桶盖”的激论就真实地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困境。与此同时,部分欧美国家提出了重振本国制造业战略,积极应对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其中,美国实施了谋求掌握“未来产业链”核心的制造业重振战略,德国则积极推进把物联网与服务应用到制造领域的工业4.0战略。

显然,在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情势下,中国制造既要面对德、美、日等发达国家出台重振本国制造业的战略,以及本身技术壁垒与制造成本上涨双重压力,又要面对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利用优惠政策和更低廉的人工成本吸引在中国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等众多压力。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是中国制造业面临这种强有力挑战的产物,是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推力,是从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迈向制造强国的顶层设计

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实现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高端制造业是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毫无疑问,《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实现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设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由此可见,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走向2.0时代的制度创新和治理革命,它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九十”来概括:

“一”是“一个目标”,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最终目标。

“二”是“两化”融合,以“互联网+”为核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是“三步走”战略,大体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逐步迈入或达到“制造强国行列”“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制造强国前列”。

“四”是“四项原则”: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二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是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是自主发展、合作共赢。

“五”是“五大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和“五大工程”(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九”是“九大战略”:(1)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2)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6)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7)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8)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9)提高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十”是扶持十大重点行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迈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策略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既要遵循世界工业革命浪潮的普遍规律和要求,又要遵循中国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需要以迈入制造强国前列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瞄准全球制造业创新制高点,以构建产业生态为基础,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从宏观层面而言,需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改善管理体制。产业变革是全面变革,技术、产业、企业、行业、制度都需要变革,既要注重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又要注重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产业基础、体系和效能,尽快形成高效、高质量的供给能力,增强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搭建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增强产业资本运作能力。加强专业协作,改革行业指导制度,统筹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规模、速度、效益相适应的产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第二,优化产业结构。系统梳理制造业发展现状,尽快淘汰污染较大、能耗较高的生产企业和制造环节,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端装备的竞争优势,努力发展高端制造业,通过科技增加制造附加值,以高技术知识密集取代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动生产方式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向定制化规模生产转变,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第三,构建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和管理创新,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使用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积极构建和完善国家和企业组织自主创新体系。

第四,推动智能制造。满足轻量化、精密化、绿色化的制造需求,追求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制造技术。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系统,使产业形态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以实现产品服务模式的创新,保证高品质的服务。管理好各类产品数据,实现产品开发过程智能化,并建立服务于企业实现创新设计的云服务平台。通过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帮助制造系统最终向智慧工厂转变。

第五,实施绿色发展。推动和实施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组织一批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项目,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规划化学品及重污染产品区域。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推动企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