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协调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引

国际经济协调一直是我国开展对外经贸活动的基本思路和运作策略。但是,这个主题却是国内经济学者较少系统研究和阐述过的一个比较典型的例证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先后组织出版了4部《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文集(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2001年版、2003年版、2006年版),但没有阐述或援引过有关国际经济协调的国内研究成果。由此可见,我国这方面的学术文献之少,研究质量之不足,都无法使得编著者将它们列入理论研究前沿的行列。。鉴于此,本书试图采取理论研究与实际运作紧密结合的方式,专门对国际经济协调这个题目展开一些初步的理论阐述和具体探析。诚然,笔者充分注意到,一些国内学者还是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国际经济协调问题,其中有些论述具有富于启迪的内容或精彩之处。一种是研究政策协调。例如,崔凡所著的《全球化时代的经贸政策协调》一书(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在探讨经贸政策的国际协调时,就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参见该书第122—167页)同时,它对利益集团的相关分析亦较为透彻。(分别参见该书第70—121、200—210页)这些都比较具有启示意义。可是,该书仅仅从政策协调的视角来论述国际经济协调这个主题,可能多少有些狭窄了。另一种是研究制度协调。例如,成新轩所著的《欧盟经济政策协调制度的变迁》一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的研究重点似乎是欧盟经济政策协调问题,其实正如其题目所示,它已经展开了制度性协调的分析。这是因为,它对欧盟经济政策协调的剖析,既从方式、范围、程度和主体四个方面来概括其特征,又考察了其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还关注到这种协调递进的相关动力,甚至应用制度创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参见该书第29—60页)这颇值得嘉许。此外,围绕欧盟做法对国际经济协调制度的示范效应,该书所做的四方面阐发亦具启迪意义。尤其是“目前,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恰恰缺乏的就是制度化的特征”这个观点,与笔者的见解不谋而合。(参见该书第248—251页)可惜的是,该书作者实际上仍然把这种制度分析局限于经济政策协调本身,从而多少妨碍着本可更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论分析。还有一种是研究规则协调。例如,王中美的《竞争规则的国际协调》一书(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专门就竞争政策研究了国际协调问题。在笔者看来,该书重点阐述的两个内容值得人们关注。一个是它具体探讨了国际社会为此展开的四种协调方式,即单边协调、双边协调、区域性协调、多边协调与统一。另一个是它提出了形成多边竞争规则的构想。其中,要划分为三个层面逐步实施的主张,和对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的强调(对核心卡特尔的禁止;对跨国兼并的控制;执法机构和程序;责任形式和司法救济),给人以较为深入的思考。(参见该书第131—263页)不过,全书似乎更多地倾注于多边竞争政策规则框架本身,它至多算是涉及这方面的协调内容,而并未直接探讨该领域的国际协调应该如何进行。总体来看,这些研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长处,然而,它们都仅仅涉及国际经济协调的某些方面,并未比较全面地探究国际经济协调这个主题应具有的基本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协调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尚须深入展开。本章首先讨论它的内涵、意义和实际运作障碍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