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1世纪的基本特征与批判性思维
当代社会的特征可以用3个关键词来描述:信息社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些特征都和批判性思维有密切联系。
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基础,特别对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的获得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教育中,培养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技能是一个基本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中的ICT:学校的课程和教师发展规划》(2002)在论述信息与交流技术时指出,技术发展导致工作和组织的变化,因此所需要的能力也在变化。在所列出的需要获得的与信息和交流技术相联系的7个重要技能中,批判性思维居第一位。在“决定学校执行ICT进步阶段的指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和有见识的决策等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性学习导致的变化之一。在“学习和教学法的哲学”部分强调,全体学习者在其学习的所有方面,重点集中于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有充分根据的决策。在信息社会中,伴随因特网日益普遍的使用,学生对万维网的潜力有一种清晰而批判性的理解是必要的。《当代ICT教师标准政策框架》和《当代ICT教师标准模块》(2008)也指出,课程体系超出了对学校教学科目知识的强调,而明确包括创造新知识所需要的21世纪技能,诸如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实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它们成为教师自己的课程目标,也是新评价方法的对象。那些具有知识创造方法的教师所显示的能力将能够设计基于ICT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运用ICT支持学生知识创造的发展和批判性思维技能……
美国图书馆学会关于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研究报告指出,信息素养是文化素养、批判性思维发展与学校调整之努力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种基于可利用信息资源的学习过程将使学生参与这样的过程:知道他们何时需要信息;辨识处理某一给定问题或议题所需的信息;找到所需信息并评估这些信息;组织信息;有效地使用信息处理手头的问题或议题。这样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建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该报告在建议部分指出,要成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分辨何时需要信息,具有定位、评估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学院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制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0)提出,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决定所需信息的范围;有力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批判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将所选好的信息融进自己的知识库;有效使用信息实现特定目的;理解围绕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的议题,并合乎伦理和合法地获取和使用信息。报告认为,除了计算机素养之外,“通晓技术”(fluency with technology)强调理解技术概念的基础并把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应用于技术使用之中。信息素养一方面是理解、发现、评估和使用信息的智力架构,这些活动可以部分地依靠通晓信息技术来完成,部分凭借可靠的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批判性辨别和推理来完成。通过确保个人具有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理智能力,通过帮助他们构建学会如何学习的架构,学院和大学为他们整个职业生涯以及他们作为见多识广的公民和共同体成员之角色的持续成长提供基础。信息素养课程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问题解决成为焦点,批判地思考也是该过程的一部分。获得信息素养技能大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他们开始使用多种多样的信息来源扩展自己的知识,提出有见识的问题,磨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该标准的第三条建议,“有信息素养的学生批判地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将选好的信息融进自己的知识库和价值系统之中”。其中的目标包括:清楚地表达和应用基本标准评估信息及其来源;审查和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便评估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以及视角或偏见;分析支持性论证或方法的结构和逻辑;识别先入之见、欺骗或操控;辨识生成信息的文化的、物质的或其他语境,理解语境对解释信息的影响;比较新知识与先前的知识以决定信息的附加价值、矛盾或其他特质;决定信息是否满足研究或其他信息需求;自觉应用选定的标准决定信息是否与其他来源所用的信息相矛盾或相互验证;基于收集的信息得出结论;用适合学科的技术(比如模拟、实验)检验理论;通过质疑数据资料来源、信息收集工具或策略的局限确定可能的精确度和结论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选择给主题提供证据的信息;等等。
夏皮罗(Jeremy Shapiro)和休斯(Shelley Hughes)1996年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从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并获取信息延伸到批判地反省信息自身的本质、它的技术基础构造以及它的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语境和受影响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地球科学家舒尔茨指出,批判性思维和一种健康的怀疑论是信息素养的必要元素。他对未来的地球科学家的忠告是:学会批判地思考,保持健康的怀疑论,熟悉信誉好的信息源。
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十有八九快速成长的公司要求雇员不仅要懂得如何获得数字信息,而且要能够分析、评估和应用它们来解决日常问题。人们认为,那些缺乏ICT能力的员工效率较低,而一个不能补充、训练和拥有数字化能力的人力资源的公司,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思递波公司(Certiport)总裁兼CEO凯利(Ray Kelly)说,那些不仅懂得如何获取数字信息而且也能分析、评估和应用他们发现的东西去解决日常问题的个人,是21世纪经济的命脉。为响应雇主日益增长的对具有数字化能力雇员的需要,著名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ETS和全球考试认证服务机构思递波共同开发了一个新认证系统(iCritical ThinkingTM certification program),用来测试ICT能力,即测量搜寻、批判地评估和交流数字信息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对于人力资源主管来说,该认证程序提供求职者基于ICT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评估;而对于公司培训师和生产线管理者,该认证提供一个雇员在使用数字技术时应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客观评价和证明。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使地球上的所有人,无论是作为消费者、工作者,还是投资者,都成为复杂世界网络的一分子;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气候、污染、核利用、债务和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都不能在国家水平上加以解决,需要通过国际甚至洲际合作才可能解决。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等国开始倡导“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纽约、俄勒冈和加利福尼亚等州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旨在让学生准备好在一个与其父辈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极为不同的世界中生活。这种渗透于各科教学的全球教育与批判性思维密切相关。因为学生不发展批判性思维技能,就不能获得全球视角;而没有全球视角,学生也不会被认为是批判性思维者。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重要帮助,主要是因为它系统地激励学生关心自己的世界观和背景信念。美国学者意识到,首先要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猖獗的文化自恋主义,它表现为相当比例的学生只看他们国家的行动和问题。他们的态度似乎是:让其他国家向我们学习。全球教育强调多元世界观,挑战狭隘的国家视角。学生需要养成抵抗他们的政府、政治家或利益集团所做的国家主义宣传和操弄的心智习惯,因而批判性思维的视角和策略应成为全球教育的基础,这在国际冲突(无论是武力的还是经济的)时代尤其必要;借助批判性思维来辨别被过滤的关于世界的信息,辨别在教科书或大众媒体上按照国家意识形态处理过的信息,这样的过程也是绝对必需的。那些不能辨识公共媒体上的徒有其表的证据或弱论证的学生,那些看CNN就相信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从他们的自我热衷的囚笼中挣脱出来。学者呼吁,需要从天字第一号和国家主义的教育范式转变为强调全球相互依赖的范式。教授批判性思维会导向这个方向。因此,在所有方式和所有层次的课程中,要教学生明白世界在经济、生态、政治和文化上的相互联结。全球教育运动中所达到的共识是,一种全球方法应该集中于帮助学生逐步将世界构想为一个全球系统,并将他们自己视为这个系统的参与者。不过,在此之前,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获得理解全球问题所需背景信息的机会,帮助他们发展一种促进承认不同于他们自己的想法、信念、价值和习惯的文化系统,这正是批判性思维发挥影响之处。
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议题。联合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议程和相应的实施计划,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2005年至2014年这10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本国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在2003年4月举行的第166次会议上,批准了可持续发展十年教育议案。之后,2005年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方案》论述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4个推力时指出,简单地增加基本读写能力(就如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学),并不能推进可持续社会。假如社区和国家希望朝着可持续的目标迈进,那么,他们就必须关注激励和支持公共参与和公众决策的知识、技能、价值和视角。要实现这一点,基础教育必须适应可持续性,并把批判性思维技能、组织与解释数据和信息的技能以及确切阐述问题的技能包括进来。基础教育还必须包括分析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的能力,应该能使个体选择那种并不损害自然资源基础或侵犯其邻人的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生活方式。……以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理性决策为重点的更为广泛的教育工具,对于建立公民透彻思考社区和国家所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可持续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大量有关文件中,一贯重视批判性思维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环境部长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初步陈述》(2003,序言)承认一些关键原则的重要性,其中第2条原则是:所有层次的学习者应该被激励使用批判性思维,作为可持续发展具体行动的一个先决条件。在论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策的基本要素”时指出,由于可持续发展三个向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要求一种指向更为综合的、过程取向的和动态的模式,它强调批判性思维、社会学习和民主过程的重要性(第21款);贯穿于各学科方法发展之中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应该予以加强。也要求一种指向更为综合的过程取向的和动态的、强调批判性思维、社会学习和供人分享的过程之重要性的教育文化(第23款);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语境之内,环境问题与社会和经济维度密切联系,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增强目标团体在开放对话中工作的自主权,来辨识和解决我们社会中的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有必要激励学习者为发展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愿景而使用批判性思维(第24款)。在“途径”部分,该报告还专门以“批判性思维”为小标题加以论述。其中采用了适用于学习过程的批判性思维概念(个体如何自觉地在他们业已存在的价值、兴趣和知识的范围之内,将信息整合进他们自己的理解之中)。尤其对于各种文化、经济、生态、政治和社会议题方面的学习者和教师而言,重要的是,这种批判性思维强调采取思想开放的路向的意愿。批判性思维能导向社会—文化和理智的灵活性,这种灵活可以这样来理解:人的能力和所有信息,原则上都是相对于时空的。在论述“基于问题的学习”时再次指出,来自现实世界的难题或案例被用作诱发学生学习过程的手段,即在获取预定内容的同时发展可迁移的人际技能、批判性思维等个人能力。《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对策草案》(2004)之“基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与方法”重申了前述意见(第2条原则和第24、21款)。7月15—16日相同主题的罗马会议所形成草案中的“途径和方法”,再次重申了前述批判性思维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专门论述,而且在“把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系起来”的题目之下(第41款),指出在早期的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科学事实的传播是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冲突取向的视角相结合,以社会整体为基础,意味着以民主过程为中心。因而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学生讨论,其中不同的看法得以亮相和辩论,目的是要确保学生积极地和批判地评估备择选项,并发展基于知识和相关伦理争议形成论证的技能。在配套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指标》(2006)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报告格式模板草案》中,报告模板由6个问题组成,对应包括6个指标及其亚指标(总计18个),其中与亚指标2.1.1“在各个层次学习计划/课程中明确地处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题”相应的“学习结果表格”中,要求报告每个层次的教育提高学习者以下能力的程度(期望的结果):提出分析的问题/批判性思维;理解复杂性/系统思维;克服障碍/问题解决;管理变化/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以未来为取向的思维;理解跨学科的相互关系/整体方法。可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本身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为反思高等院校的使命提供了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提高学习过程质量的时机。将可持续性与批判性思维联系起来表明,可持续性要求集中于能力和高阶思维技能,总体原则的评价,要求对一个人自己教学的批判性反思。
由此看出,适应信息社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各层次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都和批判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因此,批判性思维在21世纪比以往有更为突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