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特色资源

约旦是一个集古老和现代于一身的王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观主要分为历史古迹、宗教圣地和人文景观。主要旅游景点有安曼、死海、佩特拉、杰拉什、阿杰隆古堡、亚喀巴等。除了人文景观外,约旦还拥有一些稀有的动植物。

一 著名城市

安曼 约旦首都,是约旦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山城。又叫“白城”“七丘城”。气候宜人,景色秀丽。历史上曾被叫作纳巴特·阿蒙,希腊—罗马时代又称费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还只是一个村落。在现今安曼侯赛因青年体育城以北约3千米处,有一个村子叫“羚羊泉”,考古证实是这一地区最早的村落。在那里考古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泥俑。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托勒密二世费拉德尔菲斯用他的名字将安曼命名为“费拉德尔菲亚城”,意为“友爱之城”,即费城。公元前63年,罗马大将庞培占领了费拉德尔菲亚城。罗马人在费拉德尔菲亚城建立了罗马石柱街,沿山凿建了一座有5000个座位的罗马剧场及公共浴室和罗马式住宅。当时的城市建立在7个山头上,所以安曼也被称为“七丘城”。安曼使用费拉德尔菲亚的名称长达700多年。阿拉伯帝国兴起后,倭马亚王朝将费拉德尔菲亚改叫“安曼”。在罗马人和拜占庭人建筑的基础上,又修建了埃米尔宫、大水池、清真寺和住宅区。埃米尔宫就建在城堡山上,坐西朝东,虽然经历了1300多年,残存的建筑仍然显示出当年阿拉伯建筑的风格和行政区首都的气派。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安曼由于远离首都,受到冷落忽视,特别是连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到15世纪末,安曼已衰落成一个被人遗忘的小村庄。直到19世纪末期,切尔克斯人来此定居以后,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但这一恢复的过程非常缓慢。直到1918年,安曼居民还不到5000人,城市面积仅几平方千米,而且大部分居民是切尔克斯人。安曼的真正发展是约旦独立之后。安曼城由原来的几平方千米扩大了几十倍,以白色为基调而点缀着玫瑰红色的建筑散布在14个山包上,人口由原来的几千人发展到近200万人,占整个约旦人口的1/3。全市分27个区。安曼建有许多高级饭店、餐馆、画廊、博物馆、体育城和医学城。城堡山上各色遗迹点缀其中,有力士神殿、伍麦叶王宫和拜占庭教堂,山脚下的罗马剧场可容纳6000名观众。

亚喀巴市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是唯一的港口城市。位于约旦国土最南端,红海亚喀巴湾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29.31°,东经35.01°。北部与以色列的埃拉特市相连,南部与沙特阿拉伯接壤,西南部与埃及的西奈半岛隔海相望,位置十分独特。整个亚喀巴市的海岸线长度约为27千米,亚喀巴港是约旦唯一的出海口。港区气温冬季平均为15℃,夏季为33℃。海水表层温度冬季为20℃,夏季为28℃。年降水量最少为7毫米,最多也只有97毫米,平均为20~30毫米,全年降水期只有数日。港区内海流平缓,全年潮汐平均落差仅为0.3~0.5米,最大浪高0.5~1.0米。约旦全国所需的基本生活物资(如粮食、油料和日用品)及生产资料(如机械设备、车辆和各种原材料)都要从亚喀巴港进口;约旦创汇的主要出口商品如磷酸盐、钾盐、化肥、水泥等也要从这里装船外运。除了港口服务外,亚喀巴也以旅游城市著称。这里海水清澈透明,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气候怡人,是一年四季从事潜水、游泳及其他水上运动的理想场所,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潜水湾。亚喀巴有世界上最好的呼吸式潜水场地,有皇家潜水俱乐部。亚喀巴的沙滩和珊瑚礁是红海边最漂亮的之一。比较常见的有石珊瑚和蔷薇珊瑚,还有一种是侯赛因国王发现的较少见的黑色树状珊瑚。亚喀巴海岸和海上各有一座马木留克时期和萨拉丁时期的城堡。亚喀巴古迹博物馆位于马木留克城堡附近。

二 名胜古迹

死海 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裂谷中,约旦首都安曼市以西45千米处,西距耶路撒冷24千米,是世界上水面最低的内陆咸水湖。水平面低于海平面约400米,因每年约旦河及周围山谷河流流入死海中的水量不同而有所不同,是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北起苏维马,南至萨菲,南北长82千米,东西宽4.8~8.7千米,总面积约1049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0米,最深处达409米。死海东岸有半岛突入海中,将其分成两部分,南部面积约260平方千米,北部面积约780平方千米。湖水主要来自约旦河。死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大盐湖。由于没有出海口,高强度的蒸发使其矿物盐高度浓缩。被称“死海”,是因为其含盐度特别大,高达23%~25%,是一般海水含盐量的4倍(一般海水含盐量为4%~6%)。由于含盐度高,除细菌外水中无任何生物,沿岸植物也极少,称“死海”实不为过。传说大约在2世纪时,罗马统帅狄杜进军耶路撒冷,后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俘虏被投入死海,但没有沉到水中淹死,而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投入死海,而俘虏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俘虏受神灵庇护而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所以说“死海不死”。在死海中游泳,由于浮力很大,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下沉,可仰卧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地闭目养神或看书。死海是一个大盐库,据科学家估计,水中含有钾盐、硫化物、镁、氯、溴等矿物40多亿吨,是化学工业的极好原料。死海常年阳光明媚,气温较高,气候干燥,其湿度仅是正常湿度的35%~50%,死海周围含氧量比安曼高15%,海水因含有多种化学物质可医治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死海中氯化物储量丰富。死海及其邻近地区的温泉以其治疗用的矿物水著名,如马茵温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近年来,死海水位不断下降。据俄罗斯《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报道,俄罗斯水文地质学家发现,1965年死海水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95米,而1998年其水面已下降到低于地中海海面413米。水面面积已减至630平方千米。湖底凸起的一条狭长地带甚至露出水面,将湖一分为二。随着水量减少,周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兴旺的旅游业都面临危机。死海周围的公路、宾馆和化工厂有下陷危险。绿洲已遭破坏,影响了迁徙鸟类和瞪羚等野生动物的生存。向死海供水的约旦河沿岸国家约旦、以色列、叙利亚等大量截流用水,是死海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为防止死海消失,约旦和以色列两国政府正联合采取行动,修建管道,欲将红海海水引入死海,以拯救死海。2005年3月,两国已就开凿“两海运河”达成一致,并将邀请巴勒斯坦和美国参与。整个工程估计耗资30亿~50亿美元。不过,该方案存在一定争议,迟迟无进展。

杰拉什 历史古城,大约有6500年历史,古希腊—罗马风格的城市,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古罗马省城之一。主要古迹有哈德良凯旋门(建于公元129~130年)、宙斯神庙、古罗马剧场等。在凯旋门以北和古城墙之间是赛马场,长240米,宽51米,周围几排石座,整个赛马场可容纳观众1.5万人,是杰拉什规模最大的建筑。现残存的杰拉什古城墙总长3456米,宽约3米。城墙至少有4座城门,每隔一定距离建有一城堡,共100座。城墙于公元60~70年开始建造,以后多次加固和修缮。南大门是杰拉什城的主要入口处,建于公元130年。进入南大门后为南大街,直通椭圆形罗马广场。罗马广场长90米,宽80米,周围建有边廊。广场四周的爱奥尼亚型石柱建于公元1世纪。广场西南侧是宙斯神庙和南古罗马剧场。宙斯神庙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杰拉什城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南古罗马剧场始建于公元1世纪,可容纳3000名观众。不论坐在剧场何处,舞台上唱歌、朗诵、演讲的声音都可清楚听到。站在剧场中央讲话,讲话的回音响彻头顶。在前排矮墙的一端低声讲话,别人在另一端也可清楚听见。这就是杰拉什的回音壁。这座古罗马剧场至今仍在使用。杰拉什城北还有一座北剧场,始建于公元164~165年,可容纳1600名观众。它的规模比南剧场小,是可以进行戏剧、艺术演出以及集会的场所。石柱街从南到北贯穿杰拉什城,长800米,街两旁耸立着爱奥尼亚型石柱。这条长街及两旁的石柱建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公元2世纪曾进行扩建,在扩建过程中,原来的爱奥尼亚型石柱被换成科林石柱。美人鱼池是杰拉什城内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建于公元2世纪末期。水从上面一弧形石孔流入长方水池,再流经7个狮子头,最后流入排水道。该建筑的雕刻是罗马时期最精致的浮雕。阿提米斯女神庙是杰拉什现存的最令人神往的古迹之一。该神庙建在高地上,高耸入云的巨大石柱从杰拉什城内任何方向都可以看到。阿提米斯是宙斯的女儿,古代被奉为杰拉什城的保护神。该神庙始建于公元2世纪,原来有12根石柱,现保存下来11根。在拜占庭和倭马亚王朝时期,该庙成为制陶作坊。12世纪,十字军入侵,在庙内建了一个小型城堡,该庙被破坏。该庙地基已被挖空,巨大的石柱随风摇摆,但千百年来却未倒塌。杰拉什城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共发掘出15座基督教堂,大多建于公元5~6世纪。多采用罗马式的石头建筑,并用色彩斑斓的马赛克装饰地面。在阿提米斯女神庙西边,有一座圣教堂,朝向耶路撒冷,建于公元530~531年。圣教堂西南的马托兰教堂建于公元611年。再往东有3座相毗连的教堂,一是托马斯和达米阳圣徒教堂,建于公元533年,其地面马赛克镶嵌的鸟兽及当时捐建教堂者的图像是杰拉什发掘的马赛克地面最漂亮的一幅。二是施洗约翰圣教堂,建于公元531年。三是乔治教堂,建于公元529~530年。每年7月约旦政府在该城举办杰拉什文化艺术节,在该地区享有盛誉。

佩特拉 著名古城遗迹,位于安曼以南群山环抱的穆萨谷地之间。佩特拉是希腊语“石头”的意思,《旧约全书》称“塞拉”(Sela)。因为该城建于岩石之间,所以便被称为“石头城”,又因周围的岩石基色为粉红色,世人又称其为“玫瑰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为纳巴特王国首都。公元106年该城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此后,罗马人占领佩特拉200多年。罗马人在纳巴特人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建佩特拉,使得罗马文化与纳巴特文化相互交融。古罗马人进一步修缮剧场,在佩特拉大街修建拱形大门、石柱街,把原来的厄恩墓室改为法院等。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巡游佩特拉城,将其命名为“哈德良佩特拉”。从公元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公元6世纪,佩特拉经历了几次大地震,大部分地面建筑被震坏,拜占庭人便遗弃了它。公元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阿拉伯大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由于远离帝国都城,仅有少数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的居民在佩特拉居住,它只是驼队从叙利亚到埃及或阿拉伯半岛的中途落脚点。自16世纪以后的300年里,无人知晓古城佩特拉,1812年为瑞士人J. 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佩特拉古迹散布在20多平方千米的山谷、山坡、山顶上。一般旅游者游览佩特拉主要是骑马或步行。

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千米的峡谷通道——“赛格小道”。峡谷最宽处约7米,最窄处仅2米。小道两侧有洞窟、岩墓等,主要是纳巴特人的遗迹,如“道金”石墓碑、墓穴、4座方尖碑的墓室和古代石餐室。峡谷尽头,耸立着一座高约43米、宽约30米的依山而建的卡兹涅殿堂(阿拉伯语为宝库之意),造型雄伟,有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据说是纳巴特王国阿拉塔斯三世国王的陵墓。自此到市中心叫“外赛格”,是一条沿较宽阔峡谷而建的土石路。它的右侧有17个较大的墓室,是原来纳巴特达官贵人的墓穴。左侧有44座墓室。其中最有名的是厄恩墓室。它居高临下、宏伟壮观,墓室内呈四方形,高18米,长宽各20米。这是纳巴特人的不朽杰作。罗马人占领后将它改为佩特拉行政区的法院,下面增建了拱形建筑,设立了司法人员的办公室及监狱,因此后人称此地为“法院”。拜占庭时期又改为东正教堂。法院面对佩特拉城的市中心,原来城市南北均有城墙。

佩特拉大街最早是纳巴特人所建,宽6米,石块铺地。左侧有一块空地,是古佩特拉的贸易市场。街两旁是一两层高的建筑,这些建筑受腓尼基人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早期纳巴特人在佩特拉建立的市中心。罗马人占领后,在街两侧加了石柱,所以佩特拉大街现叫“石柱街”。城内有一座古罗马剧场,共34排,7000个座位,周围有4根粗大的石柱,公元1年前后修建。罗马人占领佩特拉以后,进一步按罗马风格对其进行修建。公元363年,佩特拉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毁坏了剧场舞台附近的大部分建筑,以后就停止使用了。城东北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佩特拉博物馆非常有名,里面陈列着佩特拉出土的纳巴特人和罗马时代的陶器、雕塑,以及铁、铜和玻璃制品等文物。展馆设在纳巴特人挖凿的石室中。城外有一座“代尔修道院”,是纳巴特人建的一座神殿或皇家墓室,沿山劈凿而成,正面宽50米,高45米,前面有8根巨大石柱,是佩特拉最大的石凿建筑。在罗马和拜占庭时期,用作修道院。约旦政府非常重视佩特拉的文物保护工作,把它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区。1981年,侯赛因国王颁布法令,将约旦通讯社改名为佩特拉通讯社,以宣传佩特拉。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地是考古学家的最爱之地,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不同时代古约旦历史遗迹的机会。

马达巴 又名“马赛克之城”,有3500多年的历史。马达巴最引人入胜之处是一幅完成于公元6世纪的生动描绘耶路撒冷和圣地的马赛克地图。此外还有数百幅马赛克画散落于该城的教堂和民宅中。在马达巴市也有几个基督教堂。罗马东正教堂现在还在使用,建于公元5世纪,地面上有一马赛克镶嵌的中东地图,地图上准确无误地标出如亚历山大、耶路撒冷等城市的位置。公元662年兴建的圣贞女教堂地面上的马赛克镶嵌画别具一格,画面是古希腊戏剧场景,在世界上只有马达巴、罗马、伊斯坦布尔有这样的图案。在圣贞女教堂的旁边建有亚瑟教堂,是公元596年建的两层式教堂。在马达巴市以南约30千米的乌姆赖萨斯有一个依索托凡教堂,它有15米高的塔楼,并拥有拜占庭式教堂最精美的马赛克装饰。

乌姆盖斯考古遗址 200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遗迹起初是罗马的一个军营,在公元5世纪左右发展成为一个城镇。这个遗迹中有16个教堂,还有保存完好的有镶嵌图案的地板。乌姆盖斯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曾产生过很多有名的诗人、哲学家。乌姆盖斯拥有一个非常壮观的平台和两个剧院废墟,从平台可以眺望约旦河谷和加利利海。平台上有一个著名的露台餐厅,在那里可以饱览三个国家的景色。

沙漠城堡 如亚喀巴城堡、舒拜克城堡、卡拉克城堡、突费莱古堡、甘托拉古堡及阿杰隆的拉拜多古堡。这些古堡的历史不尽相同,但都是古代建于商道或战略要地进行防御的重要堡垒,一般建在较高的山顶,并有高大围墙。古赛尔阿姆拉城堡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城堡之一,1985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于公元8世纪早期,保存非常完好。该城堡既是一个军事要塞,也曾是倭马亚王朝哈里发的住所。这座精美小宫殿的最特别之处是它的接待厅和浴室,装潢富丽堂皇,装饰有许多反映那个时代世俗艺术的壁画。城堡的内壁和天花板饰有美丽的壁画,另有两间屋子铺满了色彩缤纷的马赛克。十字军东征时在约旦境内修建了诸多城堡,最典型的是卡拉克和舒拜克两个古城堡,前者建于1142年,后者晚7年。卡拉克城堡建于现卡拉克城南海拔960米的山头上。城堡居高临下,城墙高大坚厚,并建有4个雄壮的塔楼,塔楼都由巨石建造,有的长达3米。城堡屋顶都是拱形半圆顶式,内部通道宽阔,房间贯通相连,随地势高低起伏,便于机动防御。高大的围墙上有箭孔,并可用于瞭望。城上许多地方设有抛投器具,用以抛射石块。抗击十字军的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分别于1173年、1183年、1184年、1187年4次进攻卡拉克古城堡,久攻不克。直到1188年11月发动了哈托尼战役,付出巨大伤亡才最终夺取了卡拉克城堡。所以卡拉克也是古老的十字军据点。在卡拉克,迄今仍可以感受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宫殿和餐馆的辉煌。舒拜克城堡建于1149年,位于现舒拜克镇的东北山头上,城堡内现有十字军使用的教堂、浴室,还有300多米长的隧道,现城堡内还刻有萨拉丁书写的阿拉伯文题词。拉拜多古堡位于阿杰隆市东北山顶上,1184年由萨拉丁的部将建筑而成。拉拜多古堡为群山所围,呈圆形的高大城堡外有宽深的壕堑,原来灌有深水,凭一吊桥进入城堡。城堡外墙壁坚厚,内部结构复杂。内分三层,沿石阶盘旋而上,每层都有大厅、将士住房、仓库,外墙上有箭孔,堡垒顶部是平台。古堡的大厅和房间是拱形半圆顶式。城堡曾被地震毁坏部分建筑,近年来部分得到修复。

沙漠宫殿 有十三四处,多是倭马亚王朝时代建造或扩建的,一般是比较典型的阿拉伯建筑,体现了当时阿拉伯建筑的艺术和风格。穆舍台宫位于安曼阿丽娅国际机场东北侧,离安曼市约40千米。743年兴建。整个宫殿面积较大,呈四方形,四周围墙长144米,原先前半部有25个警戒塔,警戒塔之间距离相等。庭院较大,院中有一长方形水池。在正南墙,有精心凿刻的石雕,上面雕着各种动物、花草、人物等图案。穆舍台宫分为三部分:南边一部分包括三孔拱形大门;长方形走廊;房间和大厅。东边的大厅可能是穆斯林礼拜用的。中间部分是一个天井。北面部分是大客厅和家庭住房。全部建筑的顶部都是拱形呈半圆式。墙和顶部都为土坯砖建成,房屋和大厅建筑形式同两河流域的建筑风格有些相近。

哈拉乃宫位于安曼以东55千米,面对哈拉乃河谷。它是一座四方形的两层建筑,每边长35米,中间有一个院子。其建筑形式完全是一个防御性的堡垒,四角有4个圆形的塔楼。在四面墙上均有箭孔,既可以放箭,又可起到透光和通风的作用。宫殿唯一的入口开在南墙上,其两侧是四分之一圆形塔。进入大门后的走廊两侧是拱形屋顶的无窗采光大厅。走廊通往中间的露天院子,其四周是住房。原来院子中间有一个蓄水池,蓄存房顶上流下的雨水。在院子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有石阶通往顶层,顶层的房间和大厅都是拱形屋顶。半圆拱集中压在相连的石柱子上。大厅顶部花草的修饰图案很独特,受两河流域的文化影响很大。

欧麦拉宫位于安曼以东85千米,自哈拉乃宫往前行约30千米,建于公元705~710年。此建筑规模较小,所以称小宫殿,现在主要建筑的外面有一些零散的残垣断壁。北面有一个塔楼,原用做观察和警戒。右侧有一口井,深25米。主要建筑分为三部分:客厅、洗澡房和供水房。客厅的两个房间地面是彩色图案的马赛克。在墙壁上有几幅壁画,一幅描述了古代阿拉伯人围猎野驴的情景;另一幅表现一些人在野外进行体育运动;还有一幅画的是当时世界上6个主要国家的国王或皇帝,有罗马皇帝、法国国王、埃塞俄比亚皇帝、德国国王、土耳其国王和中国皇帝。

阿兹拉克宫位于阿兹拉克绿洲,是一个长80米,宽72米,整个由黑色火成岩建成的堡垒式的长方形石头宫殿。在围墙中原有黑石建成的塔楼,是一座三层建筑,外墙上设有箭孔。西墙中间有一座大的塔楼。塔楼北侧有一个房间,它的石门是由一块巨大的火成岩石凿刻而成,重达3吨,但一人可以利用门轴推动石门开闭,这是阿兹拉克宫的唯一入口。在院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由黑石垒成的平屋顶的清真寺,是倭马亚王朝时代建的。阿兹拉克宫的房间内有几处凿刻的拉丁文、希腊文文字。

施洗约翰遇难地木克维尔 距离马达巴以南30千米,离马茵温泉10千米的一个村子。村外有一个山头,据记载,公元前1世纪犹太王希律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战略要塞。《圣经》中有一个人物叫施洗约翰,是祭司撒迦利亚之子。他成年后在约旦河畔为人施洗,劝人悔罪,并宣讲“弥赛亚即将到来”。施洗约翰是耶稣同时代的人,年长于耶稣。耶稣青年时代,曾到约旦河畔接受约翰的洗礼。约翰称耶稣为“除去世人罪孽的上帝的羔羊”。施洗约翰为基督的诞生起了宣传和预言的作用。后犹太王希律娶了他兄弟之妻希罗底,施洗约翰曾劝谏希律王说“娶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希律就差人捉拿约翰,把他关在木克维尔城堡半山的石洞里,随后将其杀害。现在木克维尔城堡仅剩残垣断壁。原关押施洗约翰的山洞,位于半山腰的隐蔽处,洞口不大,但内部很大,长约40米,宽约20米,高约10米。

摩西升天地尼波山 距马达巴市以北10千米,海拔870米。站在山顶上向西眺望,死海、约旦河谷尽收眼底。而在天晴无云雾的情况下,还可看到西岸的耶路撒冷。根据《圣经》第34节记载,尼波山是摩西生前度过最后时日的地方,并在这儿升天。摩西是犹太教的创始人,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中也有很高的地位。在基督教中是仅次于上帝和耶稣的重要人物,被称为上帝的使者和代言人。在伊斯兰教中,摩西是315位使者中的六大使者之一,与亚当、挪亚、亚伯拉罕、耶稣和穆罕默德同列。历史上,摩西曾率领以色列人逃离埃及。在途中,为战胜敌人和克服旅途艰难,摩西在西奈山上接受上帝启示,为犹太人定下“十条诫命”,刻在两块石板上,作为上帝给犹太人定的约法,即著名的“摩西十诫”。摩西晚年在尼波山升天。公元2世纪以后,许多基督教信徒来到尼波山,建起了基督教堂,并在此修行、传教和行医。现在山头上的主教堂建筑建于公元4世纪初,主教堂旁是几个有马赛克镶嵌画的墓穴。主教堂旁还有一个带有三个小院子的基督教堂,建于公元597年。在西面石墙上,耸立着一架巨大的象征摩西魔杖的钢制盘蛇十字架,是1984年由意大利人竖立的。

圣母山/安吉拉古镇 位于基列山以东的约旦河谷。这个镇是耶稣和母亲玛利亚及其弟子路过休息的地方。他们在一个山洞里休息,这个山洞一直是基督徒朝觐的圣地之一。如今已拥有一个现代化的纪念馆。这座山被称为圣母山。这个洞穴是梵蒂冈指定的千禧朝圣地点。

摩押石碑 公元前870~前830年,犹太人越过河谷进犯摩押王国,摩押国王米沙率领摩押人,击退了犹太人的入侵,大获全胜。摩押人把这一胜利用摩押文和希伯来文凿刻在一块高1.1米、宽0.7米、厚0.4米的黑石头上。摩押人用34行文字记述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摩押石碑。摩押石碑于1868年被德国传教士克莱茵在约旦的泽班发现,原件珍藏于巴黎罗浮宫博物馆。现约旦国家博物馆、卡拉克博物馆各有一块复制碑。摩押石碑对研究这一段历史,特别是对考证基督教《圣经·旧约》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罗德山洞 《圣经》中的人物罗德之妻因违背上帝而变成盐柱,罗德和两个女儿幸存下来,逃到小城左阿(Zoar,现称萨菲)附近的一个山洞。后来,拜占庭基督教徒在山边上为罗德修建了一座隐修院,外面就是罗德和女儿作为避难所的山洞。

此外,约旦还有许多伊斯兰圣地。许多和穆罕默德同时代的先知都在约旦殉教并被埋葬在这里。约旦还有三个重要的伊斯兰历史圣地,即穆塔战役古战场遗址、雅尔穆克战役古战场遗址和法赫尔战役古战场遗址。

其他旅游资源和特色还有月亮谷、马茵温泉等。

月亮谷 约旦自然奇观中最雄伟壮观的沙漠景观,广袤、空荡。这里也是沙漠探险者的乐园。沙漠中有沙漠城堡、纳巴特人神殿及保护区。可以看到骑着骆驼的沙漠警察巡逻。

马茵温泉(Hammamat Ma'in) 距离死海不远。位于海平面264米下的马茵温泉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沙漠绿洲之一。每年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来此感受富含矿物质的温泉水和温泉瀑布。这些瀑布源于约旦高原平原融化的雪水,同时瀑布还是峡谷里109处温泉和泉水的源头。泉水在穿过峡谷汇入扎尔卡河过程中,被地下熔岩加热至63℃。这个地方有一个Evason Ma'in温泉SPA酒店,拥有97个房间,并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包括泥疗、水压式温泉浴、水下按摩、面部泥敷、电疗等。

三 植物

由于多沙漠和戈壁,水资源匮乏,约旦植物种类不多,只有2000多种植物,四种植物带。森林和草地主要集中在约旦河谷及约旦与叙利亚交界地区。树木种类主要有橡树、棕榈、橄榄树、圣栎、地中海白松。约旦有许多野生花,在春季沙漠开始变绿的时候,约旦国花黑鸢花和其他各种野花就会竞相开放。

约旦丘陵地区有许多橡树、松树及阿月浑子树。橄榄树、桉树、雪松在丘陵和约旦河谷也四处可见。约旦的干旱气候适合灌木生长。在沙漠地区的岩石缝里偶尔也长有生命力很强的野生花草。

历史上,约旦曾以拥有大量的植被和野生动植物著名。在各地出土的画像和石雕上不乏羚羊、野生山羊和牛的图案。在《圣经》中也有大量记载。后来森林被大批砍伐。1908~1917年是约旦森林被毁坏最严重的时期,当时奥斯曼帝国为修建汉志铁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森林采伐,用作燃料,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20世纪以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约旦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为改善环境,约旦政府积极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甚至动用军队在伊尔比德、萨尔特、马弗拉克、阿杰隆和卡拉克等地的荒地上植树。

四 动物

约旦共有70种哺乳动物,73种爬行动物,4类两栖爬行类动物,约20种淡水鱼,1000多种海鱼。沙漠地区主要有昆虫、蜥蜴、小型哺乳动物,也有一些大型动物,如亚洲豺、沙漠鼠、跳鼠、沙漠狐、斑纹土狗、土狼、猫鼬、山鹑、鼹鼠、羚羊、瞪羚、骆驼、獾、野猪、野兔等。白羚羊生活在平原地区,由于被大量猎杀已濒临灭绝;在山里还有野生山羊,但已经非常稀少。在拉姆谷地有西奈玫瑰雀、沙漠云雀,在罕玛特马茵地区有蓝色翠鸟,在阿拉伯谷地有山地羚羊、土狼、狐狸和角山羊,绍马里保护区有阿拉伯羚羊、鸵鸟和波斯野驴。现有的古代岩石图案和拜占庭时期的图画显示,历史上约旦曾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包括鸵鸟、瞪羚、阿拉伯羚羊、努比亚野山羊、叙利亚熊、欧洲小鹿等。据说当时约旦的河中还有鳄鱼。猎杀瞪羚和其他野生动物要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现在狩猎受到了皇家自然保护协会(RSCN)的严格控制,除规定狩猎季节、对猎杀动物进行配额限制外,还对狩猎地点进行了严格规定,汉志铁路以东完全禁猎。

亚喀巴湾是中东一些漂亮海洋生物的家园。海水里有大量海洋生命如海星、海黄瓜、螃蟹、虾、海胆、鳗鲡、海马、管鱼。亚喀巴最吸引人的是色彩斑斓的珊瑚礁,在约旦海岸的南部附近分布最多。大约有100种石珊瑚。在浅水里还有许多海藻,为鱼类提供食物和庇护所。

约旦有各种各样的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约旦土生鸟,大约有150种;二是候鸟。由于地处地中海和阿拉伯动物区过渡地带,约旦位于世界规模最大的候鸟迁移路线上。10年前在阿兹拉克保护区水面上大约有20万只候鸟,包括白鹈鹕、白鹭、燕和鸥等。目前由于水面逐渐干涸,只剩下220种候鸟。

皇家自然保护协会是约旦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核心机构,成立于1966年,也是阿拉伯世界第一个此类非政府组织。该协会关注各种环境问题,尤其是亚喀巴湾的珊瑚礁及陆地野生动植物。该组织制定了一个全面保护区体系,覆盖全国各地区。目前已建立6个保护区,占约旦领土的1.4%,另外6个正在规划之中,这12个保护区约占约旦领土的4%。此外,还有20个放牧保护区,面积约2万公顷,以阻止过度放牧。该协会还与教育部合作在全国的学校中建立了500多个自然保护俱乐部,大约有成员2万人。协会成立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在保护阿拉伯羚羊方面成效显著。阿拉伯羚羊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在约旦消失。1978年该协会将其从外国重新引进繁育,当年共引进了8只。目前数量已达到200只。1998年该协会开始对它们进行野放。

著名的阿兹拉克湿地保护区有大约300种鸟,其中220种是候鸟。这一湿地动植物丰富,几乎一半地区被水生植物覆盖。狼、红狐狸、斑纹狼、亚洲豺狼及多种昆虫、爬行动物在那里生活,包括5种毒蛇。穆吉布湿地保护区有努比亚野山羊、阿拉伯瞪羚、豹、狐狸及多种鱼和鸟类。祖比亚保护区有狐狸和刺猬,近年来又引进了在当地已消失一个多世纪的狍鹿。达纳自然保护区是许多濒危物种如野山羊、阿拉伯瞪羚的家园。保护区有308平方千米,是世界自然宝藏,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动植物资源丰富。这里有703个物种:72个植物物种,45种哺乳动物,300种无脊椎动物,2种两栖动物,36种爬行动物,215种鸟类。保护区拥有美丽的鲁马纳山,平静而永恒的达纳乡村,红白相间的砂岩峭壁。拉姆保护区有阿拉伯羚羊、多种植物物种,以及8000年前的古迹和岩洞绘画。沙洼马里和穆吉布两个自然保护区栖息着阿拉伯羚羊、鸵鸟、瞪羚、野驴和努比亚鹤等。1975年,皇家学会将沙洼马里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保护当地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保护区如今有22平方千米,拥有中东大量的稀有濒危动物。穆吉布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峡谷中。山谷中有7条河流流过。

约旦是中东第一个实施环境保护国家战略的国家。在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帮助下,1992年5月约旦制定了一个国家环境战略,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社区和个人参加。该文件对各方面环境和发展问题提出了400多条意见,并列出了确保环境领域不断取得进步的5项战略建议:制定一个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全面立法框架;加强现有环境机构特别是环境部、皇家自然保护协会的组织建设;扩大现有保护范围;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将水资源保护置于优先地位,降低人口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