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国土面积

约旦领土面积约为8.934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约88794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540平方千米。

二 行政区划

历史上,约旦全国划分为8个省,分别为安曼省、伊尔比德省、马安省、巴尔卡省、卡拉克省、耶路撒冷省、纳布卢斯省、希伯伦省。其中后三省在约旦河西岸,即现今的巴勒斯坦境内。1988年宣布放弃对约旦河西岸的主权之后,约旦对全国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94年新成立了四个省:杰拉什、阿杰隆、马达巴(也译“马代巴”“马德巴”)和亚喀巴。杰拉什、阿杰隆从伊尔比德省分离而来。马达巴从安曼省分离而来。亚喀巴从马安省分离而来。目前全国共12个省,即安曼省、伊尔比德省、马安省、扎尔卡省、巴尔卡省、马弗拉克省、卡拉克省、塔菲拉省、马达巴省、杰拉什省、亚喀巴省、阿杰隆省。

全国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地区。北部地区包括杰拉什省、阿杰隆省、伊尔比德省和马弗拉克省。中部地区包括安曼省、扎尔卡省、巴尔卡省、马达巴省,人口最多。南部地区包括亚喀巴省、马安省、塔菲拉省和卡拉克省,人口最少。

安曼省,位于中北部。面积7579平方千米。人口247.34万,其中城市人口232.55万,农村人口14.79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26.3人。首府安曼。

伊尔比德省,位于西北部。面积1572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13.71万,其中城市人口94.3万,农村人口19.41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23.4人,为各省之最。首府伊尔比德。

阿杰隆省,位于北部。面积42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4.69万,其中城市人口11.15万,农村人口3.54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50.1人。首府阿杰隆。

杰拉什省,位于北部。面积41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9.17万,其中城市人口12.01万,农村人口7.1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67.8人。首府杰拉什。

马弗拉克省,位于东北部,其北、东、南三面分别与叙利亚、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相邻。面积仅次于马安省,为26551平方千米。人口为30.03万,其中城市人口11.78万,农村人口18.25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3人。首府马弗拉克。

巴尔卡省,位于中部。面积112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2.8万,其中城市人口30.74万,农村人口12.0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82人。首府萨尔特(也译“萨勒特”)。

扎尔卡省,位于安曼以北。面积4761平方千米。总人口为95.18万,其中城市人口89.98万,农村人口5.2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99.9人。首府扎尔卡。

马达巴省,位于安曼西南、死海东岸。面积940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5.97万,其中城市人口11.4万,农村人口4.57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70.0人。首府马达巴。

卡拉克省,位于安曼以南。面积349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24.91万,其中城市人口8.72万,农村人口16.19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1.3人。首府卡拉克。

塔菲拉省,位于卡拉克省与马安省之间。面积2209平方千米。总人口为8.94万,其中城市人口6.38万,农村人口2.5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0.5人。首府塔菲拉。

马安省,位于东南部,为约旦面积最大的一个省。面积约32832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2.14万,其中城市人口6.66万,农村人口5.48万。人口密度最低,每平方千米只有3.7人。首府马安。

亚喀巴省,位于南部亚喀巴湾,西邻以色列。面积690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3.92万,其中城市人口11.97万,农村人口1.95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2人。首府亚喀巴。

主要城市有安曼、伊尔比德、扎尔卡、萨尔特、巴尔卡、卡拉克、杰拉什、马达巴、马弗拉克、亚喀巴、塔菲拉、阿杰隆、马安。

各城市电话区号:阿杰隆02,马弗拉克02,安曼06,亚喀巴03,死海05,杰拉什02,卡拉克03,马安03,马达巴05,佩特拉03,塔菲拉03,萨尔特05,瓦迪拉姆03,扎卡05。

三 地理位置

约旦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的西北(约北纬29°~33°,东经34°~39°)。西邻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北接叙利亚,东北与伊拉克接壤,东南及南部与沙特阿拉伯相接。西南一角临红海亚喀巴湾,海岸线长40千米,亚喀巴港是约旦唯一出海口。大陆架有120平方千米。

边界总长1619千米,其中与以色列边界长238千米,与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边界长97千米,与叙利亚边界长375千米,与伊拉克边界长181千米,与沙特阿拉伯边界长728千米。

约旦所在时区为东2区,为格林尼治时间加2小时。每年4~9月,实行夏时制,为格林尼治时间加3小时。约旦的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个小时。

四 地形与气候

约旦国土大部分为高原,是阿拉伯高原的一部分。地势从西到东逐步升高。最西部为约旦河谷,中间为丘陵高地,东部为沙漠高原。海拔为610~1000米。

领土最西部为裂谷带,是东非大裂谷带的北延部分,大约形成于2000多万年前。这一裂谷从土耳其南部,经黎巴嫩和叙利亚一直到死海,再向南穿过亚喀巴湾和红海,最后抵达东非,全长约6000千米。谷地是约旦最突出的自然特征。约旦西部自北而南分别为约旦河谷地、死海、阿拉伯谷地三段,全长约350千米。谷地海拔大部分低于海平面,加利利海地区低于海平面213米,死海水面低于海平面约400米。死海以北是约旦河谷,直到以色列、约旦交界的太巴列湖,长约100千米,宽5~10千米,约旦河蜿蜒其中,是约旦最肥沃的地区,是中东著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生产地,有“中东的果园和菜园”之美称。死海向南,直到亚喀巴湾,是干燥炎热的阿拉伯谷地,长约155千米,谷地以贫瘠、陡峭著称。该谷地再往南就是亚喀巴湾。

裂谷带以东则陡升为高地,大部分为山地高原,属背斜构造,海拔1000~1400米。北部是著名的丘陵地带,为火山熔岩和玄武岩,具有地中海式的气候和植被。北部丘陵以南和以东则是大草原,为东部沙漠和丘陵地带的过渡地带,但已日益沙漠化。南部丘陵为砂岩和花岗岩组成,多被风蚀。南部的拉姆山,海拔1754米,是约旦最高峰。这一地区降雨很少,几乎没有植被。

东部和东南地区为沙漠地带,也叫巴迪亚地区,主要为沙漠和戈壁,面积约占全国领土的4/5。这一沙漠地带是阿拉伯大沙漠的一部分,它一直延伸到叙利亚、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境内,海拔为600~900米。这里夏季白天气温超过40℃,冬季晚上非常冷,干燥和多风。常年降水很少,年均少于50毫米。尽管环境恶劣,还是有一些零散的人口中心。约旦最著名的沙漠是拉姆沙漠,也是著名干涸河床拉姆风景区所在地,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沙漠风景区之一。

约旦水资源匮乏,境内河流不多,主要集中在西部。干涸的河床遍布境内,这已成为约旦的主要景观之一。水资源匮乏是约旦面临的最严峻环境挑战。20世纪上半叶,约旦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保障还处于基本平衡状态,但到了下半叶已日益不平衡,约旦成为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属于世界上最缺水的20个国家之一。1997年约旦用水量为8.8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225立方米。2000年约旦需水量为12.57亿立方米,但实际可供应量不超过9.60亿立方米,缺口达2.97亿立方米。专家预计,到2025年,人均水供应量将下降到91立方米。在约旦水资源需求中,农业约占61%,工业约占6%,其他约占33%。目前,首都安曼市实施分区轮流供水,市民每周可获得供水一次。安曼市区的主要水源地包括三个:位于安曼南部33千米处的海丹山谷(Heidan Valley)的9口水井,每小时可产生1450立方米净水,其中600立方米供应安曼;扎拉-马恩(Zara-aeen)水处理厂和载伊(Zai)水处理厂则分别供应安曼水需求量的30%和40%。为解决水资源匮乏问题,约旦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增加供应,减少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初制订了节水计划,采取的措施包括修建水库和大坝、海水淡化、从邻国叙利亚和以色列调水、开展节水运动及调整经济结构等。内阁批准实施了一系列水务政策,如灌溉用水、地下水管理、废水管理等。1994年约旦和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中也专门就水资源做了规定,双方承认各自的水资源不能满足自身需要,应通过各种方法包括地区和国际合作供应更多水资源。根据规定,约旦有权获得另外2.15亿立方米/年的水资源。2006年,由于夏季干旱,约旦政府决定向以色列借水2000万立方米,以解缺水的燃眉之急,待雨季时再将水还回以色列。约旦还制定了国家水战略,对水资源的需求与供应进行全方位管理,其中特别强调水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

约旦河是约旦的最大河流,全长约320千米,流经约旦西部,注入死海,约旦河西是被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一部分,东部为约旦。约旦河也是世界上地势最低的河流。约旦河谷是约旦最富庶的农业区。约旦河有多个源头,其中主要是阿夏伊夫山及叙利亚境内的谢赫山。约旦河向南流入太巴列湖,穿太巴列湖南流而下,最后注入死海。约旦河不适于航运,主要供工农业用水。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用水激增,约旦河流量大大减少,致使盐分增加。由于过度开发、污染及缺乏管理,约旦河水量日益减少。雅尔穆克河、扎尔卡河和哈罗德河等是约旦河的主要支流。

西部山区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其余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约旦各地平均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分布非常不均,西部为500~700毫米,东部约为100毫米,东南部仅为50毫米。

西部约旦河流域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季节反差明显,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潮湿,春秋两季是约旦气候最适宜季节,但时间很短。首都安曼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有雨季和旱季之分。雨季为11月至次年2月,年平均降水量西部山区为500~700毫米,东南部为50毫米。1月最冷,冬季平均气温为7.2℃。8月炎热干燥,约旦河谷气温可达到48.9℃。安曼夏季气温平均达25.6℃,夜晚凉爽。春秋两季气候宜人。高原地区夏天晚上吹着凉爽的风。由于该地区气温比全国其他地区要高几度,冬季多雨,土壤肥沃,常年适宜农业种植,从而成为约旦的粮仓。安曼是夏季度假的良好地点,而亚喀巴和约旦峡谷则是冬季度假的理想胜地,11月至次年4月间平均气温为16~22℃,很少降雨。

东部沙漠地带气候恶劣,日夜温差大。夏季白天气温超过40℃。干燥,风沙大,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

五 国旗、国徽、国歌

国旗 约旦国旗呈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左侧为红色三角形,内有白色七角星。右侧自上而下由黑、白、绿三色宽带相连组成,三色呈横条。红(哈希姆王朝)、绿(绿衣大食)、黑(黑衣大食)、白(白衣大食)四种颜色为泛阿拉伯色,白色七角星象征《古兰经》首章开端的七节。国旗源于阿拉伯大起义。

国徽 为斗篷式。斗篷顶端有一王冠,象征约旦是一个君主立宪国。斗篷内一只展翅的萨拉丁雄鹰站在一圆球上,象征伊斯兰教义传遍全球。鹰两侧为约旦国旗,国旗下有阿拉伯宝刀和弓箭,象征伊斯兰的胜利者。代表地球的圆球下面是麦穗和棕榈枝,象征农业。底部的绶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祈祷真主赐给他幸福和帮助”。绶带下面是一枚复活勋章。

国歌 名为《国王万岁》。歌词大意是:万岁,万岁,我王至高无上,您的旗帜光荣地高高迎风飘扬。(阿拉伯语歌词:'Asha al Maleek, ' Asha al Maleek, Samiyan Maqamuhu, Khafiqatin Fil Ma' ali A' lamuhu。)

六 人口

1921年外约旦建立时人口为30万~40万。到1946年独立时,人口约50万。1952年约旦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大约为58.62万人。第二次人口和住房普查于1961年11月进行,在约旦河东、西两岸都进行了统计,其中东岸总人口为90.08万。第三次人口普查于1979年11月进行,只限于约旦河东岸,总人口为213.3万。1994年10月,约旦进行了第四次人口与住房普查,总人口为413.95万。2000年为485.7万。2010年突破600万,达到611.3万。2012年人口约638.8万,其中女性309.5万,男性329.3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1.9人。

根据约旦统计局数据,2013年约旦人口约653万。其中男性316.4万,女性336.6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9人。人口增长率为2.2%。15岁以下人口占37.3%, 15~64岁人口占59.5%, 65岁以上人口占3.2%。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2.6%,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7.4%。15~49岁妇女生育率为3.5%,其中城市为3.4%,农村为3.9%。男女性别比为100∶106.4。家庭数目为119.93万个,家庭平均规模为5.4人。平均寿命74.4岁,其中男性72.7岁,女性76.7岁。婴儿死亡率为17‰,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1‰。

七 民族

阿拉伯人是约旦的主体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8%,其中约旦阿拉伯人占40%,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占60%。阿拉伯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属于闪含语系闪语族。约旦阿拉伯人的祖先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奎西族和南阿拉伯的也门族。生活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区,以放牧为生的贝都因人也属于阿拉伯人。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阿以冲突,大量巴勒斯坦人逃亡到约旦,成为约旦人。

此外,约旦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如切尔克斯人(约占1%)、亚美尼亚人(约占1%)、库尔德人、土库曼人、车臣人、德鲁兹人、波斯人和希腊人。

贝都因人是约旦人口中最特别的一个群体。贝都因系阿拉伯语音译,其含义是“游牧民”,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广阔的沙漠和荒原地带。各地贝都因人均使用当地的阿拉伯方言及阿拉伯文。多信仰伊斯兰教,主要属逊尼派。贝都因部落流动性大,游牧距离远,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贝都因人靠饲养骆驼和牛羊为生。他们按季节和固定路线进行有规律的移动。在农区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干旱的季节,参加集市,出售畜产品或采集的香料,买回椰枣、粮食、手工业品等必需品。每当雨季到来、沙漠水草生长之际,他们便向沙漠深处进发。住毛毡帐篷,帐篷里用布或毡子隔开,男女分居。贝都因人普遍保留着部落制度和嫡堂婚姻。贝都因人尊重荣誉,绝对忠实于氏族和部落。约旦大多数贝都因人生活在沙漠高速公路和铁路两侧的荒漠上。在约旦的南部和东部,贝都因人社区的标志是黑的山羊毛帐篷。过去,贝都因人常常在沙漠上游荡,四处寻找食物和水源。如今只有少部分贝都因人过着这种真正的游牧部落生活。政府长期以来一直鼓励贝都因人定居,但许多人仍对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不感兴趣,也不大适应,至今仍过着游牧生活。不过他们也使用卡车、塑料水容器,还用上了电。他们的子女也开始到政府兴办的学校接受现代教育。约旦政府为贝都因人提供各种服务,如教育、住房和诊所等。约旦和阿拉伯社会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在贝都因文化中找到。贝都因人对约旦文化和传统有独特的贡献。有学者称,贝都因人是约旦的脊梁,是约旦哈希姆王室的忠实支持者、军队的主要兵源。约旦大多数人口都有贝都因血统。

巴勒斯坦人是约旦人口中的特殊群体,并占有很高比率,多为1948年和1967年阿以战争中被迫离开巴勒斯坦来到约旦的难民。一些巴勒斯坦人至今依然生活在约旦北部等地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由联合国难民救济署负责他们的卫生与教育。当前在约旦登记的巴勒斯坦难民约150万人,且大多拥有约旦国籍。尽管巴勒斯坦人的大量涌入增加了约旦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但他们也为约旦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约旦政治和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巴勒斯坦人口众多,因此约旦受巴以冲突影响非常大,对巴以有关难民等问题的最终地位谈判也非常关注,强调巴勒斯坦难民应有回归权、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

切尔克斯人是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非阿拉伯民族。19世纪沙俄向南扩张,侵略高加索时,迫使125万~200万切尔克斯人南移中东。许多人中途死亡,但大约有100万人抵达奥斯曼帝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和包括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及叙利亚在内的地中海东部地区。切尔克斯人最早抵达约旦是在1878年。当时他们定居在安曼、西尔河谷和那乌地区,如今在杰拉什、斯维勒赫、扎尔卡及约旦北部其他地方也有居住区。奥斯曼土耳其人曾经将他们招募进警察和政府机构,以对付阿拉伯人。直到20世纪40年代,他们依然主要在军队和政府机构中服务,不过现在已分散于各个部门,从事多种职业。约旦切尔克斯人多受过良好教育,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远超过他们的人口数量。切尔克斯人传统文化强调尊重长辈,重视家族关系,如今依然严格禁止同姓结婚。切尔克斯人非常诚实,并以此著称,他们是国王仪仗队的主要成员。

土库曼人主要生活在约旦河谷地北部,1910年前后从伊朗迁移至约旦。车臣人于19世纪后期从格罗兹尼分几批迁移到约旦。几十年来,他们已被约旦社会基本同化,但还保持着一些自己的文化。

德鲁兹人主要居住在北部接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

亚美尼亚人主要居住于安曼及其他地区。

八 语言

官方语言是标准阿拉伯语。约旦阿拉伯语是阿拉伯语的一种方言,其中混杂了少数英语、法语和土耳其语。

英语在社会中上阶层普遍使用,也是主要商业语言。大学普遍教授英语。随着大学教育日益国际化,很多大学开始提供英语授课的课程。

法语也是精英外语之一,在很多学校属于选修课程,其中多为私立学校。

德语使用日益增多,尤其是约旦—德国联合大学创办后得到进一步推广。

俄罗斯语、切尔克斯语、亚美尼亚语、车臣语等在各自社区中也广泛使用。

约旦媒体主要使用阿拉伯语,外文媒体主要使用英文,如著名的英文日报《约旦时报》。官方电视台除了使用阿拉伯语外,还使用英语、法语播出。约旦电台使用标准阿拉伯语、约旦阿拉伯语方言及英语、法语播出。电视台播出英文电影时,常常配有阿拉伯语和法语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