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本序(1)
1
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会陌生的,即使你忘记了他的名字,你一定也会记得他的那篇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很久以来,这一世界文学名篇一直被选入我们的语文教材,它曾经教育过好几代中国的孩子,今天,我重新提起他的名字和小说,你一定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位在心灵深处的老朋友又浮现在你眼前,你当然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有关他的情况。
都德一八四〇年五月十三日生于法国南方城市尼姆,他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丝绸厂厂主。因为体弱多病,四岁那年,他被寄养在空气新鲜,阳光明媚的尼姆农村。像其他孩子一样,小都德具有很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快就学会了当地的普罗旺斯方言,这是一种优美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
六岁时,都德被父母接回尼姆城,先后在公教要理会修士办的学校和一所私立学校接受初级教育。他阅读了许多惊险小说,对《鲁滨孙漂流记》特别喜爱,独自在父亲的因屡遭变故而工人逐渐走空的工厂里玩探险游戏。
在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的影响下,都德的父亲经营的丝绸厂面临破产,生活开始拮据,勉勉强强又维持了一年以后,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父亲带着全家离开了阳光普照的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搬到多雾的城市里昂。
到里昂后,都德先被送进圣彼得·德·尼锡埃教堂的训练教区儿童讲经班的学校学习;不久,就和比他大三岁的哥哥欧内斯特一起转学到公立学校。都德读书成绩优良,开始学着写诗,并且醉心于在索恩河上划船。到了一八五七年,父亲遭到彻底破产,不幸笼罩着这个原本欢乐幸福的家庭,刚刚十七岁的都德被迫辍学,并且放弃了参加中学毕业的业士学位会考,远离温馨的家庭,独自一人到法国南方小城市阿累斯的一所中学去当“学监”,也就是辅导老师。
都德怎么也没有想到,阿累斯的这所中学竟会充满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官场腐败的恶习。他还是个孩子,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工作也十分努力,同时还刻苦自学,但是他却遭到了学生的戏弄、上司的轻视和同事的嘲笑,最后又被学校莫名其妙地辞退。这段学校生活使他初次尝到了人间的冷酷与辛酸,自然也就对家庭倍感热爱和怀念。
一八五七年十一月一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都德到巴黎去找他的哥哥欧内斯特。到巴黎时他口袋里只有两个法郎,他在路上整整一天没有吃饭,饿得差点晕了过去,但是舍不得用掉仅剩的这两个法郎。欧内斯特在一家保皇派报纸的编辑部里工作,收入微薄;然而都德尝到了离开阿累斯和哥哥重逢的真正快乐。他们两人挤住在一间小屋里,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五光十色的巴黎使都德倾倒了。他常去的地方是巴黎的拉丁区,那儿有形形色色的大学生和外来的年轻人的团体在讨论政治问题、文学问题和戏剧问题。后来都德不光是拉丁区咖啡馆的常客,而且出没于文艺沙龙。他和哥哥有时一起在烛光下读书,写诗。欧内斯特日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德在哥哥的鼓励下,写出了第一本诗集:《女恋人》。都德兴奋地带着自己的处女作四处走访巴黎的出版商,但是谁会看得起这个衣衫褴褛、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出版他的诗集呢?找不到工作,诗集无处出版,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都德认识了达狄尔书店的老板,这位老板也写过几本书,他表示愿意出版都德的诗集。
一八五八年,诗集《女恋人》终于问世了。不久,报纸上就有评论这位年轻诗人和他的诗的文章了。终于时来运转,都德的诗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王后欧仁妮的青睐。正是由于这位王后的安排,一八六〇年,第二帝国的权臣,立法会议主席,拿破仑三世的同母异父兄弟,德·莫尔尼公爵聘请都德做他的办公室秘书。德·莫尔尼公爵本人也很喜爱文学,因此对都德这位年轻诗人颇为关心、照顾。秘书是份闲差,薪俸虽然不高,都德却有了一定的地位,可以出入上流社会,从而开拓了他的生活面,使他接触到了一个他从未接触过的陌生世界,这对我们的作家来说,自然是有一定的意义。也正因为秘书是份闲差,都德才有时间外出旅行,有条件从事文学研究和创作。第二年,也就是一八六一年,他的另一部诗集《双重悔改》出版。
一八六〇年夏天,都德在任职之前,怀着眷恋之情回了一趟普罗旺斯。他怀念那儿纯朴的风土人情,怀念那儿新鲜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他和一八五九年四月在巴黎相遇的南方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在普罗旺斯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是位终身致力于普罗旺斯方言文学的诗人,一九〇四年因其在文学上的贡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都德来讲,普罗旺斯的人情风物、传说掌故则成了他的小说的重要题材。一八六六年,都德在著名的散文故事集《磨坊书简》中,用充满诗意的笔调,抒发了对家乡深厚的感情。这部作品使都德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法国文学史上,莫泊桑是以描写诺曼底景物著称的,而都德则以法国南方普罗旺斯的风土人情的出色描绘令人拍案叫绝。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在一八六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给都德的一封信中这样说:“你以卓越的才华解决了这个难题:作为普罗旺斯人来写法文。因此你从此以后可以不必在书上署上你的大名:人人都能够根据铸造的印记认出它们,正如有着马西利亚头像的那些了不起的希腊钱币一样。”
一八六二年,都德的第一部戏剧《最后的偶像》在巴黎奥德翁剧场上演。这出戏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突出优点,但是受到观众热情欢迎。这次成功大大地鼓舞了都德,他热切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剧作家。从此以后他写了不少剧本。不过这些剧本没有提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和他的小说相比,显得逊色不少,因而它们在舞台上获得的成功不大,甚至遭到完全的失败。但是他终身都没有停止过戏剧创作,其中有不少是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的,如:《阿尔勒姑娘》(一八七二年)、《小弗罗蒙与大里斯莱》(一八七六年)、《富豪》(一八八〇年)等。
都德自幼体弱多病,在巴黎最初的一段日子,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到了一八六一年,都德不幸得了肺结核病,并且吐血。十二月下旬,都德到阿尔及利亚疗养了三个月。一八六二年底,为了公务又去科西嘉岛旅行了一趟。一八六三年到一八六四年之间的冬季,他又一次回到了法国南方的封维依附近的蒙托榜,在一个表亲家里过冬,并且又一次与米斯特拉尔相聚。蒙托榜附近的松林小丘上有座荒废的磨坊,都德很喜欢到那儿静观景色、写作和幻想。这座磨坊后来修复,目前成为都德陈列馆。
这些旅行给都德提供了许多有趣的事和资料,他都作了笔记,记在他珍藏的笔记本里。所有的注释者都认为在封维依的这次逗留对《磨坊书简》的产生具有决定性。阿尔及利亚向他提供了达达兰的冒险奇遇的背景材料。科西嘉岛帮助他写出了《富豪》里的选举场面。
都德的保护人德·莫尔尼公爵于一八六五年三月去世;不久,他便辞去了秘书的职务,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这一年,他虽然失去了德·莫尔尼公爵这位知音,却幸运地遇见了未来的妻子朱莉娅·阿拉尔小姐。据都德的长子,作家莱昂·都德回忆:画家阿纳托尔·博利欧曾对朱莉娅说过:阿尔丰斯·都德是个很有天赋的年轻作家,不幸的是他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这将会使他一事无成。朱莉娅很有才华,酷爱音乐和文学,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感,她自己也写作。在一八六七年一月和都德结婚以后,她对她丈夫的文学创作帮助极大,都德曾经深情地写道,他的作品“没有一篇她没有过过目”。
一八六七年的下半年,他们的长子莱昂出世。莱昂·都德后来也成了一位著名作家,曾经发表过不少作品,最著名的是一部叫作《愚蠢的十九世纪》的文学评论。也就是在这同一年,都德还结识了法国著名作家龚古尔兄弟,他们成了都德的终生好友。
《磨坊书简》是使都德在文学上获得盛誉的第一部重要作品。这部短篇小说集中的最初十二篇于一八六六年在巴黎的《事件报》上发表;从一八六八年十一月起,《费加罗报》又相继发表第二批书简。到一八六九年十二月,《磨坊书简》才由埃泽尔出版社结集出版。相隔五年以后,到了一八七四年,又增补了《繁星》、《海关员工》、《三台小弥撒》等篇。如果说《磨坊书简》奠定了都德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那么,一八六六年开始创作,一八六八年问世的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更为都德赢得了整个法国的同情和赞赏。
一八七〇年七月,普法战争爆发,腐败无能的法国军队节节败退,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巴黎被普鲁士军队包围,都德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驻守在红山要塞,并获得荣誉勋位勋章。一八七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普法战争停战,法国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无产阶级奋起反抗,三月十八日举行起义,建立了巴黎公社。
这场战争对都德的世界观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他提供了全新的创作题材。一八七一年秋天,他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给不在的人的信》;一八七三年三月出版了又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故事》(又译《月曜日故事集》),其中大部分故事都是歌颂在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勇斗争,同时他也愤怒地鞭挞了庸碌无能的法国指挥部的背叛祖国的行为。
但是巴黎公社的伟大历史意义都德不能理解,他既指责敌视法国人民的梯也尔政府,也指责巴黎公社。作家的局限性清楚地在这一时期的一些作品中反映出来。
巴黎公社失败后,残酷的反动势力统治法国,都德对资产阶级的得意忘形、道德败坏,教权派分子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情况,采取了批判的态度。
一八七二年都德的讽刺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达拉斯贡的达达兰》出版。这部小说充满幽默,讲的是一个普罗旺斯人爱吹牛,说大话。达达兰这个名字后来在法国成了吹牛大王的同义语。这部小说为都德带来了广阔的声誉,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声望的法国作家之一。三部曲的第二部《达达兰在阿尔卑斯山》相隔很久出版于一八八五年;第三部《达拉斯贡港》出版于一八九〇年。作者在三部曲中以卓越的典型化手法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分子市侩十足的理想和大言不惭的丑态,这个人被一种荒唐的幻想搅得晕头转向,一心企图在北非建立一个殖民地,从而大发横财。在都德笔下,达达兰变成了那些力图扩大法国殖民地的政治冒险家的、具有概括性的形象。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叶起,都德几乎每年都有一部长篇小说出版,在这一系列长篇小说里触及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民族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个新的创作时期以长篇小说《小弗罗蒙和大里斯莱》(一八七四年)开始。在这部小说里反映出金钱对个人的致命影响。其余的长篇小说有:
《杰克》(一八七六年),按照作者的说法,充满了“怜悯、愤怒和讥嘲”。都德在书中讨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家庭问题和教育问题;和《小东西》一样,以一个贫苦的男孩在社会中的经历与奋斗为题材,再一次描绘了摧残儿童心灵的法国学校。
《富豪》(一八七七年),写了一个暴发户到巴黎后遭到破产以致身亡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勾画出第二帝国时期丑恶的社会风尚。
《放逐中的国王》(一八七九年),以讽刺的手法描绘出失去王位的国王们的形象、贵族的没落和腐化堕落。
《努马·卢梅斯当》(一八八一年),写的是一个善于钻营的政客如何爬上内阁部长的宝座,反映了资产阶级政界的生活。
《福音传道者》(一八八三年),简洁地勾勒出基督教新教派在宣扬对宗教的笃信的借口下,毁灭家庭基础所采取的阴险狡猾的手段。
《萨芙》(一八八四年),是一部爱情长篇小说,有一个副标题:“巴黎风习”。事实上,他的描写主要集中在两个主人公让和芳莉的经历、关系、纠葛以及心理状态上,因而带有封闭性,并没有触及广阔的巴黎现实画面;不过他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以速写的线条勾画了一些巴黎人的形象以及他们生活的某些方面,反映出巴黎某种特定的风习。
从一八七九年起都德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到了一八八四年,也就是《萨芙》出版的这一年,因运动失调越来越严重,诊断后得知患的是一种难以医治的脊髓病。然而在疾病的折磨下,都德仍然每年有作品问世。长篇小说除了上面提到的“达达兰三部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以外,还有《不朽者》(一八八八年)、《萝丝和尼奈特》(一八九二年)、《小堂区》(一八九五年)、《费德尔》(一八九六年)、《阿拉丹宝藏》(一八九七年)。在这几部长篇小说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朽者》。这部小说主要是讽刺法国最高科学机构法兰西学院;只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辩护者才能当选为“不朽者”(即法兰西学院院士)。也正是这个缘故,作者在该书的卷首题词中并没有忘记坦率地说:“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永远不会当法兰西学院院士的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