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上瘾是什么
第一批“行为瘾君子”是一群两个月大的婴儿。1968年12月,41名研究人类视觉的心理学家到纽约参加神经和精神疾病研究协会举办的年会,讨论为什么人的能力有时候会失效。这是一场星光熠熠(虽然是学术明星)的大会。13年后,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神经学家怀尔德·彭菲尔德(Wilder Penfield)一度成为“在世最伟大的加拿大人”,斯坦福大学的威廉·德门特(William Dement)加冕“睡眠医学之父”。
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 Kagan)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于10年前加入哈佛大学,创建第一个人类发育项目。等到半个世纪后他退休时,他已经跻身22位最杰出心理学家的榜单,而且位置在卡尔·荣格、巴甫洛夫和诺姆·乔姆斯基等巨人之上。
在会上,凯根讨论了婴儿的视觉关注力问题。他问道,两个月大的婴儿怎么知道要去看什么,不看什么呢?婴儿不断发育的大脑正经受着视觉信息的轰炸,可不知怎么回事,他们学会了关注某些画面,跳过另一些画面。凯根注意到,非常小的婴儿会受移动的、边缘锐利的物体吸引。事实上,当研究人员在他们面前扔出一块积木,他们会看得目不转睛。按凯根的说法,这些婴儿均表现出“对轮廓和运动的行为上瘾。”
当然,按照现代的标准,把这些婴儿叫成行为上瘾太夸张了。但婴儿们看得目不转睛,在这一点上凯根说得没错;只不过我们今天对行为上瘾的认识有了很大的不同。看得目不转睛不过是一种我们没法克制的本能罢了,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总得呼吸,总得眨眼。(你可以使劲屏住呼吸,但不管你能憋多久,大脑最终还是会逼得你再次呼吸的。我们不由自主地呼吸,意味着我们因为忘记呼吸把自己憋死的可能性很低。)现代定义认为上瘾在本质上来说是件坏事。只有当一种行为此刻带来的奖励最终因为其破坏性后果而抵消,才叫行为上瘾。呼吸和盯着积木不是上瘾,因为哪怕它们难于抵挡,也没有坏处。上瘾是对难于戒除的有害体验的深度依恋。行为上瘾与吃、喝、注射或摄入特定物质无关。如果人无法抵挡一种短期内可解决深刻心理需求,长期而言却会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这才是行为上瘾。
痴迷(obsession)和强迫(compulsion,不是被迫)是行为上瘾的近亲。痴迷指的是人产生了情不自禁、停不下来的想法,强迫指的是人停不下来的行为。不过,上瘾、痴迷和强迫又有关键的区别。上瘾许诺带来即刻的奖励,或正向强化。相比之下,痴迷和强迫是人不乐意追求的强烈不快。它们许诺带来的是缓解(relief,也叫作负强化),而非完美上瘾提供的诱人奖励。(因为三者关系十分密切,本书将对它们展开逐一探讨。)
行为上瘾也是强迫激情(obsessive passion)的三代表亲。2003年,以研究员罗伯特·范罗兰(Robert Vallerand)为首的7位加拿大心理学家撰写了一篇论文,把激情概念分为两种。他们说:“激情(passion),按照定义指的是对一种人们喜欢、认为重要的活动有着强烈的倾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和谐激情(harmonious passions)是人们选择从事的非常健康的活动,没有附加条件——比如一位老人从年轻时就喜欢安装模型火车,或是一位中年女士在空闲时间画了一系列的抽象画。“人们不是强迫性地要做这些活动,”研究人员说,“他们是自由选择去做的。与这一类激情相关的活动,在当事人的个人身份认同里占据了一块很重要的位置,但并不是压倒性的,它与此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和谐共存。”
然而,强迫激情就不健康了,有时甚至很危险。它们受到超出单纯享受的需求所驱使,很可能产生行为上瘾。按照研究人员的定义,人会“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激情活动当中。这种激情控制着当事人,它必须走完全程。由于人不受控制地非要参与该活动,最终,该活动会在人的身份认同中占据不成比例的首要位置,并与人生活里的其他活动产生冲突。”青少年整夜玩电子游戏,不睡觉也不做作业,这就是强迫激情。还有一位跑步爱好者,一开始是为了乐趣而跑,后来却感觉每天非跑至少10千米不可,哪怕已经出现应力性损伤。直到卧病在床、没法走路之前,她都坚持每天跑步,因为身份认同和幸福感紧紧束缚住了她,挣脱不掉。和谐激情“会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强迫激情却会使人深受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