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胡蝶:凡是伟大的,都是叛逆的
“哇!”女婴呱呱坠地的哭声,在最不寻常的1908年上海提篮桥辅庆里第一弄响起。
1908年为何不寻常?发生了惊天动地的事吗?
有些许历史常识的人提及1908年,会想到大清朝的光绪帝和把持朝政几十年的西太后慈禧,于两天内接连“驾崩”。
呱呱坠地的女婴在近代历史上大事发生时期,仅是咿呀学语。
谁会想到,这个女婴有朝一日,也会于世间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皇后”,她的名字叫胡蝶。
提及这个女婴的成长,和后来她如何应对世间百态,不得不说一个与本文关系不太大的人物—她的姑姑。
她的姑姑嫁给了段祺瑞政府时期的总理唐绍仪的弟弟,于是,胡蝶爹爹胡少贡在她三岁时,凭借皇亲国戚的关系,得到了当时许多家庭梦寐以求的稳定工作——京奉铁路的总稽查。
胡蝶原名胡瑞华,小名宝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父亲工作的关系,她常常刚在一个地方待熟了,便又换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生活。
父亲庶出的几个孩子即便极想找外面的小伙伴玩耍,可由于语言问题,总被排开。
“宝娟哪儿去了?”饭摆上桌,母亲发现女儿不知去向。
“在外面。”妾室所出的大儿子站起身,“我去请姐姐。”
“我去吧。”母亲待庶出的几个孩子如亲生,吩咐开饭,亲自出门寻女儿。
难以置信的一幕就这样被撞见——
“明天见。到时我带我娘做的最好吃的点心,去你家玩。”宝娟和当地一个小贩的女儿手拉手道别。
“一定要来。我娘说了,会让我爹给我们做今天看见的那种小车子。”小贩的女儿巴望着再次见面。
宝娟和小伙伴分手了,见母亲疑惑重重,当场来了段小贩吆喝生意的说辞:“走一走,看一看,错过后悔,买了心安……”
“哪儿学来的?”开明的母亲没有责怪,反而更加疑惑。
“仔细听,学着他们发音。”宝娟喜盈盈地笑。
超强的语言天赋,给了她后来的从影生涯极大便利,使她从无声电影步入有声电影时,不曾有阮玲玉的紧张。
8岁时,她在天津与堂妹胡珊,一同进入天主教的圣功学堂念书,过起惬意的学生生活,穿最时尚的校服:白衬衫,黑裙子;有过课间踢毽子、跳绳的快乐生活。
但随着父亲事业起伏跌宕,她的家庭也增添了拮据的烦忧。
随父生活在广东的一段日子,胡少贡的事业跌入低谷,母亲辞去家里的帮佣,每笔家庭支出皆算了又算。
“娘,我去工作吧。”认真考虑之后,年纪尚幼的她叩响了父母的房门。
“即便需人出去赚钱,也该是你弟弟他们。”父亲不赞成。虽说仕途暂时不顺,按常理,该由男儿或庶出的孩子出外做事贴补家用。
“为什么要一成不变?我年长些。”她极少质疑父亲的决定,而此次她大胆说不。
争取后,她出门了。顾及家人颜面,隐姓埋名,给大户人家做小保姆。
三更睡,五更起,哈欠连天,刷锅做饭。好累!
“夫人,涨点钱吧。一点点就行。”眼巴巴地伸出手。
“你是我见过第一个敢要涨工钱的人!”凶悍的夫人挥鸡毛掸。
“我不做了!”很疼,她捂着被打青的胳膊,炒老板鱿鱼。
“滚!”夫人冷笑。
“我干了段时间,你得给我结算工钱,不然我请地保评断。”当年的地保在当地有一席话语权,她想到了请地保公平裁断。
如愿以偿地拿到工钱,但微薄的收入无法帮助家里。
既然走出了家门,就得自己养活自己,给母亲分忧。
之后的岁月,她辗转各处,和三教九流为伴。瞧见招工,便不惜一切挤到最前端,争取被雇用的机会。
“小脸生得不错。”坐在长凳上,穿半旧长褂的袜厂老板站起身,“几岁了?”
“快十六。我能书会写,端茶倒水,样样行。”她用一口熟练的广东话回答。
“做女工可惜了你这张脸,往后跟着爷吃香喝辣的吧。”袜厂老板捏捏粉脸。
当小老婆?决不!她转身而去,甚至未留下姓名。
走得干脆、潇洒。她的为人也是潇洒的,叛逆的,大胆的。
从事演艺事业,因年少的漂泊,她能更快入戏,完美塑造尖酸的姨娘、和善的母亲、有知识的女教员、无可奈何的娼妓、一掷千金的阔小姐……
无论任何角色,她演绎之后,都能让看电影的人像疯子般投入:落泪、兴奋、狂笑、黯然。
回到父母身边时,父亲已基本走出事业低谷,但她是个愿意为家庭分忧的好女儿,总在寻求出人头地、扬名立万的机会。
十六岁那年,一次偶然,她走进了影院,观看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
“我要当演员。”她找到了目标。
不久之后,恰逢上海大戏院开办中国第一所电影演员训练学校——中华电影学校。
认真阅读招生简报,深思熟虑后,她做出最匪夷所思的举动,用当今语言说——包装学。
不为让自己更漂亮,只求模样老练些,令人认为她有一定的扮演能力。
考官曾焕堂看见了个横梳S头,左襟戴着朵大红花的少妇,再瞅瞅简历上填写的真实年龄:“你十六岁?”
“是。”她肯定点头。没有前人的经验,为求得到入电影学校学习的机会,她将《孤儿救祖记》里的一幕模拟。
“很有意思。”曾焕堂留下了她。
经过半年的基本训练,毕业之际,她得到了签约——参演大中华影片公司徐欣夫导演的《战功》。
“我有一百元酬劳?”难以置信,她欣喜若狂。
“是。演好戏里的配角。”顺利签约。
由于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戏路不太适合她,1925年,她在签约友联公司后,因担任一部无声片《秋扇怨》主角,一举成名。
聚光灯下,报社采访。
“能告诉我们为何你叫胡蝶吗?我们的资料上显示,你原名胡瑞华。”探索新闻、发掘新闻,任何时代都如此。
“作为一个艺人,必须有个响亮的艺名。我曾考虑过‘胡琴’,可想到一把胡琴每天被人拉来拉去,就放弃了。后来看见蝴蝶飞舞,觉得很自由,便取了这个艺名。”没有一丝架子,她很亲切地回答了所有问题。
事业渐渐攀上高峰,随后参演的《夫妻之秘密》《电影女明星》《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白蛇传》《铁扇公主》《白云塔》《火烧红莲寺》等,都取得了不朽成就。
有人说“赌场得意情场失意”。胡蝶与恋人林雪怀间不仅感情走到尽头,还摩擦不断,分手成为必然。
现代人看待分手很淡然,说一声“我们还是朋友”“希望你快乐”“我为你祝福”,彼此挥手道别,各奔东西。
但那个年代,订过婚,即便没有举行婚礼,分手时也犹如离婚般大动干戈。
“我在与你交往期间,从未有对不起你的行为。”面对恋人泼来的脏水,她勇敢回击。
维护名誉,势在必行,胡蝶一纸诉状,将林雪怀告上法庭。
当红影星情感纠纷,引得当年的狗仔队们乐此不疲地探究。
“雪蝶分飞”的官司,将她推上风口浪尖。
法官最终裁断:胡蝶胜诉,林雪怀赔偿女方一笔欠款。
很多年后,她侨居温哥华,提及初恋:“演员的一举一动都受到观众瞩目,失实的传闻难免发生……和林雪怀解除婚约,算是我青年时代生活的一个波折,但解决了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使我能更专心致志地从事于电影艺术。”
经历使人成长,过往无论多尴尬、困难,若能学会一点东西,便是前车之鉴。
一段波折在她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少一些经历,少一些烦心事,或许她攀登事业高峰时,就可能仅站在半山坡,无法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惬意。
胡蝶一直将母亲的告诫——“凡事不要争先,要退后一步,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当作座右铭。
她力求做最好的演员,做最“听话”的艺人。敬业精神深得明星公司三巨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赏识与褒奖。
伟大的人能登上山顶,通往山顶的路决不会一帆风顺。鲜花开在道路两旁,于杂草丛中吐露芬芳,但香气扑鼻之时,往往也是陷阱不断。
上海《时事新报》刊出一首打油诗,暗指“九一八”事变当日,张学良将军与胡蝶私会,而延误军机,导致东三省门户被打开。
“现在人人都以胡蝶小姐作为楷模,您的一举一动都有无数人争相模仿。请问您最近在忙什么?”媒体无孔不入,问题永远尖锐。
“拍片。”胡蝶没有与记者正面冲突,看着递到跟前的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所作的打油诗——“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那管东师入沈阳。”顿了顿,“晚些时候请大家看我个人发表的公告。”
记者穷追不舍,街头巷尾人人谈论“红颜祸水”胡蝶,骂她祸国殃民。
她匆匆抵达上海,亲自前往《申报》,刊登辟谣启事,并请具有影响力的张石川、洪深、龚稼农等公司演职员,在报上为其作证。
事件惊动梅兰芳先生,为此,先生出面澄清——9月18日晚,张学良将军在看他的戏。言下之意:将军与胡蝶跳舞乃无稽之谈。
事后,有消息披露此为日本通讯社造谣中伤张学良之举。
决不任人摆布,永远据理力争。她是荧屏上最耀眼的明星,面对泼来的脏水,永远回斥泼脏水的人。
她没有因此事胆怯,反而因此事站到了最前沿。她敢于将日本侵略之事,用银幕这一独特武器揭露。
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东方巨狮。”
她愿做唤醒巨狮的人,一连接下几部抗日救亡题材影片。这种做法,很多人佩服,但也有不少人怀疑她的初衷。
“我很有名了,也不缺钱,我只是将事实说出来。文人用笔,将士用枪,我是演员,只能请银幕帮忙。”她的回答与众不同,幽默风趣透着叛逆。
她的作品,好评不断。抗日影片《劫后桃花》,轰动一时。
1932年,她出演“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姻缘》,一人兼演沈凤喜和何丽娜两角,取得重大成功,并得到作者的大力推崇。
不久之后,她与名导郑正秋合作,主演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女性银幕形象。
她在事业的顶峰游荡,倾力出演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塑造富有反抗精神,且内心世界丰富的女主角。
值得一提的《姊妹花》,是她表演艺术的顶峰力作之一。她将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妹刻画得入木三分。此片于20世纪30年代创国产片上座率最高纪录,后在东南亚、日本、西欧颇受好评。
同年,《明星日报》举办“最佳电影女演员”评选,她以21334票当选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有幸成为第一位出国访问的中国影星,赴莫斯科参加影展,随后应邀访问了柏林、巴黎、伦敦、罗马等地。
她在演艺事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她成为力士香皂、富昌烟草公司等广告杂志的封面人物。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她追求自由自在,秉行敬业精神,在该出手时勇敢出手,需叛逆时,决不躲闪。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胡蝶迁居香港避难前夕,特意和著名影星陈燕燕一同去慰问在“八一三”事变中孤军奋战、坚守四行仓库的88师524团的孤营,表达她对抗日将士的敬意。
雷鸣般的掌声令她落泪,一张张真诚的脸使她在离开时频频回首。
我会回来!
等我回来!
战火在延续,从内陆蔓延至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政府、驻港英军向日本华南派遣军总司令酒井隆中将投降。
“我今天不参加任何聚会,我建议你们也别聚会。”朋友邀请小聚,她纹丝不动。
朋友疑惑。
“今天是‘蝶耻日’。”她红着眼睛,将香港政府投降的这个日子,定为蝶耻日。
太出名,太引人瞩目,她注定无法在香港默默无闻,无法逃开公众注目。
一位不速之客不请自到,他就是日军报道部艺能班长和久田幸助。
“久仰胡蝶女士大名,鄙人是您的影迷。”一口广东话说得比胡蝶还纯熟,他是“中国通”,是最可恨的侵略者之一。
“请喝杯茶吧。”无事不登三宝殿,胡蝶淡然接待。
“中日是友好的,大东亚共荣圈的建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中日亲善需要像胡蝶小姐这样的人去呐喊。”开场白说得有模有样。
胡蝶自斟自饮。
“鄙人奉天皇之命,请胡蝶小姐前往东京,拍摄电影《胡蝶游东京》。”打着友好的幌子,做着龌龊的事。
胡蝶当时没有给以回答,但她从未想过去迎合日本天皇。
次日,日本宪兵队送来了“良民证”“食品配给卡”,并承诺邀请她拍片的原则:平等合作,尊重自由,接受日军的保护。
恨不得毁掉眼前肮脏的物件,但她用智取为自己和家人赢得了时间。
“我怀孕了,暂时无法适应拍片的辛苦。”决不当汉奸!
日本人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为防万一,她和丈夫在当地抗日游击队的帮助下,于次年逃离香港。
一生积蓄分装成了30只箱笼,全交给“国际难民救济总署”的杨惠敏代为转运。
自己与丈夫装作普通外出离开家门,这一天她走得双脚起泡,可这一次返回内地,极为不顺——30箱财物在东江被劫。
抵达重庆后,她成了难民之一。
她惊动了军统头子戴笠。
请神容易送神难,戴笠为博美人欢心,花重金仿制胡蝶开出的遗失珠宝、衣物等物品,并设计陷害胡蝶深爱的丈夫潘有声。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戴笠禁锢了她三年之久。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正当戴笠欲强娶胡蝶之时,意外发生了——戴笠乘坐的飞机坠毁于南京近郊。
曾被幽禁的胡蝶获得了自由飞舞的机会,与潘有声悄然离开上海,移居香港。
幸福短暂,六年后,潘有声病故。
1959年,胡蝶再次走上大银幕,主演《街童》《某夫人》《两代女性》等影片。
1960年,她主演的影片《后门》,获日本第七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
1975年她移居加拿大,过着平淡、平静的生活。
1986年她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特别奖。
1989年的一天,她于加拿大温哥华离世,留下一句悠悠然的话:“蝴蝶要飞走啦”。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的结局,是双双化蝶。
“影视皇后”胡蝶的结局,是展开美丽的翅膀,远离我们。
她的一生灿烂,为梦想起飞,用大胆和意念飞上最美的顶峰。
她先后主演百余部电影,演绎旧中国各类妇女形象。
她是荧屏的神话,最耀眼的明星。
她是最叛逆的人,不安于平淡,用一生去完成属于她的作品。
她是最伟大的艺术成就者,直到1995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她还被授予“电影世纪奖”。
她是梦想,庄公梦蝶,梦中的蝶虚幻、美好;
取得伟大艺术成就的胡蝶,走出了虚幻,仅留下美好。
伟大的人,都是叛逆的人。她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是最叛逆的旧时妇女。
放送胶片,我们在无声世界里寻找“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骨肉均匀,双颊上一对酒窝的胡蝶”。
/胡蝶写给女人/
“人生也似舞台,悲剧也总有结束的时候,我自己在苦的时候常对我自己说,快了快了,演完苦的就会有快乐的来了。”
成就自己的奥斯卡,将迈出的每一步当作走向星光大道的步履。不走寻常路,哪怕不合时宜,也要以最与众不同的姿态亮相;学着勇敢,尝试直视和撞击“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土堆于岸,流必湍之”的非议;有时,我们更不妨少一点规范,多一份非比寻常,因为前行路上难免遭遇绝壁,循规蹈矩很可能就此被迫止步。
坚持自己,才能走得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