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蛮族王国
民族大迁徙
公元初的几个世纪里,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创造了文明、开化、繁荣的盛世;而在罗马帝国疆域四周,则基本上是野蛮蒙昧落后之地。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分别居住在帝国的西部、北部和东部,他们被罗马人统称为“野蛮人”或“蛮族”,其中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影响最大。
日耳曼人最初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和日德兰半岛一带,这些地区被广袤的森林覆盖,夏季多雨,冬季严寒,生活环境的严酷使日耳曼人锻炼出了强健的体格,他们体型高大、白肤、蓝眼、金发,与地中海世界的居民有着明显的差别。大约公元前后,一些日耳曼部族开始南下,到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因而更适宜生存的地区生活,逐渐在南抵多瑙河、西至莱茵河、东迄维斯杜拉河等地区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日耳曼人在语言和风俗上逐渐发生分化,形成东西两大分支:西日耳曼人包括萨克森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阿勒曼尼人,他们以农业为主;东日耳曼人主要是指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德人,他们主要以游牧为生。
此时的日耳曼人已使用铁器,处在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形成了马尔克公社。在公社里,土地公有,但分给个体耕种,不得转让买卖。社员之间基本平等,但已出现贵族和平民之别。贵族议事会掌握主要权力,处理日常事务;若遇重大事件,则在贵族议事会支持下召开民众会议。贵族中的显赫者逐渐聚集起一群好战的社员,他们成为首领的亲兵,首领和亲兵之间彼此忠诚。亲兵跟随首领征战,作为回报,他们又从首领那里得到战利品,包括土地、宅第和官职。因此,勇敢、豪爽、忠诚便成了日耳曼人的道德标准。日耳曼各部族还根据自身的习惯和传统,形成特有的法律和审判程序,用赎杀金制度取代血亲复仇,根据受害人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以及伤害程度确定赎杀金的额度。
2世纪,这些南下的日耳曼人已经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界与罗马人进行贸易往来,双方也会经常发生冲突。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日益衰败,日耳曼人或以“同盟者”身份,或通过参加罗马军队,或被作为奴隶,开始洪水般地涌入帝国境内。罗马帝国日益日耳曼化,尤其是罗马军队,日耳曼士兵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日耳曼人担任高级将领的现象。
公元前后,在中国北部边境肆虐的匈奴人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内服,并与东汉政权联合攻击北匈奴,北匈奴逐渐西迁。4世纪中后期,西迁的匈奴人在莱茵河与伏尔加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松散的统治。他们攻击顿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引起了日耳曼人的大规模迁徙和用暴力手段向罗马帝国全面渗透。西哥特人于376年进入帝国境内,410年攻陷罗马城,419年在高卢南部和西班牙地区建立西哥特王国(419—711年)。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的汪达尔人被迫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占领迦太基城,建立汪达尔王国(439—534年),并于455年洗劫罗马城。勃艮第人沿罗纳河进入南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457—534年),定都里昂。不同族群的日耳曼人也在意大利地区经过了多次厮杀,蛮族出身的罗马将领奥多亚克于476年发动兵变,废黜最后的西罗马帝国皇帝,建立起一个蛮族国家;但东哥特人在狄奥多里克的率领下进入意大利,经过几年征战几乎独占整个意大利,建立东哥特王国(493—553年)。568年居住在易北河口的伦巴德人大举入侵意大利,占领北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建立伦巴德王国(568—774年)。至此,遍及整个中南欧的民族大迁徙运动告一段落。
欧洲民族大迁徙是公元4—5世纪亚欧大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西罗马帝国在这个过程中被摧毁,日耳曼人纷纷在罗马帝国旧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它们被称为蛮族王国。他们将马尔克公社制度、亲兵制度和习惯法传统与基督教、罗马传统相融合,构成了后世欧洲文明发展的基础。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
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中下游地区,4世纪开始,他们不断越过莱茵河,占领高卢地区(今法国南部)。萨利克法兰克人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此时的首领是墨洛温家族的克洛维(481—511年在位),他率军攻占了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的地区,又向东攻占阿勒曼尼;在波瓦提埃之役中战胜西哥特国王,将阿奎丹地区并入法兰克王国版图,以苏瓦松(巴黎东北)为都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史称墨洛温王朝。他被公认为全法兰克的国王。
建国后,为了获得高卢—罗马人的支持,巩固统治,克洛维采取了各种措施。496年,他接受兰斯大主教宣扬的正统教义,率领亲兵皈依了罗马基督教,并在都尔圣马丁教堂里接受了教宗的加冕礼。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赋予教会各种经济、法律特权;接受东罗马帝国皇帝授予的“执政官”头衔,以加强统治的合法性;保留罗马大贵族原有的土地,将原属罗马皇室和国有土地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以及主教,吸收部分罗马贵族参与政治统治。他颁布了《萨利克法典》,规定以高额罚金处罚犯罪行为以及违反国家命令、不尽义务者。同时,他严厉打击氏族部落贵族,剪除潜在的对手。这些举措使法兰克王国得到了罗马教会、高卢—罗马贵族、亲兵的支持。
自克洛维开始,几代国王不断向外扩张,扫除了罗马人在高卢最后的残余力量,吞并了勃艮第王国,将西哥特人赶出了南部高卢,向北征服了图林根人,向东与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交恶。但是,法兰克王国行政机构不健全,中央机构管理职责不明;境内各地区彼此独立,缺乏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封建主割据势力强大。克洛维死后,他的儿子按照法兰克人的习俗采取诸子平分土地的继承制度,瓜分了王国,逐渐形成东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部的纽斯特里亚、东南部的勃艮第三个主要地区。7世纪中叶,由于几代君主不理朝政,主教和地方贵族实际掌握了国家的权力,联手抵制国王,出身地方贵族的宫相势力日盛,这一时期被称为“懒王时期”。687年,奥斯特拉西亚宫相丕平平息内讧,统一了王国。其子查理·马特继任后进行了改革,以强力征用大贵族和教会土地,组建了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骑兵武装,平定各地的叛乱。732年在图尔战役中,他击退了王国最危险的敌人阿拉伯人的入侵,扭转了王国的颓势。此时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东起威塞尔河,西抵大西洋,西南至比利牛斯山,北至北海。751年查理·马特之子、宫相丕平被贵族公认为国王,开始加洛林王朝的统治。至查理大帝时期,法兰克王国已经发展成为统治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
英格兰王国的形成
不列颠群岛四面环海,东邻北海,西部北部面向大西洋,南接英吉利海峡,海岸线曲折,形成许多港湾,内陆地区离海也不过75英里(120公里),河流众多。受大西洋暖流影响,这里气候温暖宜人,降水量充沛,但暴雨洪灾少。不列颠群岛多谷地、平原,南部和东部的低地地区多沙丘、黏土,适宜精耕细作、畜养牲畜。英吉利海峡将群岛与欧洲大陆隔离开。据估计,至少在30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生活,他们依靠游猎为生,可以使用薄石片制作手斧和尖状器、刮削器。罗马人征服这里时,凯尔特各部族在这里定居,他们使用铁制工具和武器,并与欧洲大陆进行商品交换。部落民分成三个等级:祭司、武士和农民,信奉都伊德教。1世纪罗马人开始对不列颠的统治,2世纪基督教传到这里。
民族大迁徙之时,盎格鲁—撒克逊人侵入这里,来自丹麦的盎格鲁人、易北河下游的撒克逊人和日德兰半岛的朱特人构成了其中比较庞大的一支队伍。最初他们以海盗的方式掠夺沿海地区,此后作为雇佣兵深入内地,分别定居在英格兰北部、南部以及怀特岛和汉普顿郡一带,势力逐渐强大,建立了各自的王国,原住民大多数成为新王国的奴隶。在这些王国中,北部的诺森伯里亚,中部的麦西亚,东部沿海的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南部的威塞克斯和苏塞克斯,都试图扩大自己的控制权。至650年,不列颠进入历史上的“七国时期”。诺森伯里亚王国因最终统一了英格兰南北部的基督教,成为英格兰的政治中心和西北欧的学术文化中心。肯特和麦西亚也都曾经处于优势地位。在国王奥发统治时期,麦西亚王国的势力扩展到亨伯河以南的整个英格兰,王国发行的银便士在海外流通500年之久,奥发被誉为“盎格鲁之王”。
8世纪和9世纪,不列颠遭遇北欧维京人的侵扰。维京人善于造船,也是了不起的水手,以劫掠为营生。初时,他们只进行劫掠以获取战利品,然后便撤离,富庶的修道院、各口岸、城镇等都是他们抢劫的对象。9世纪晚期,他们不再止于抢劫,而是逐渐占领土地并永久定居下来。在不列颠,他们占领了东北部大片地区。因为这些入侵者以丹麦人为主,所以这一地区被称为“丹麦法区”。他们征服了若干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包括诺森伯利亚和麦西亚。871年他们大举进攻威塞克斯王国。最初,王国不得不向丹麦人缴纳赎金换得和平。但是到了876年,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雷德大帝(871—899年在位)联合萨默塞特、维尔特和汉普顿的民军,在爱丁顿战役中打败丹麦王古斯伦,双方签订和平条约。丹麦人撤离威塞克斯,并皈依基督教。885年阿尔弗雷德再次击退丹麦人并趁机收复伦敦城,又和古斯伦划定了控制区界线:沿泰晤士河口到伦敦,绕过伦敦北部到贝德福特,呈弧形穿过英格兰到切斯特。线北为丹麦区,线南归阿尔弗雷德。威塞克斯王国版图扩大,包括了麦西亚王国的西部、伦敦、英格兰南部地区。此后,阿尔弗雷德组建海军,实行亦农亦军的“民军”制度,修筑具有防卫作用的城堡,建立起新的防卫体系,多次击退丹麦人,他本人也成为全英格兰之王。
阿尔弗雷德大帝之后,其继承者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努力,重新收回了丹麦区,建立了统一的英格兰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