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家书(4)
评点
曾氏最看重豁达光明的胸襟。什么是豁达光明的胸襟?从这段话中可知“冲融”“恬淡”应是这种胸襟的表现形式之一。曾氏又常用“冲融”“恬淡”来形容陶、谢等人的诗:“五言诗若能学到陶潜、谢朓一种冲淡之味和谐之音,亦天下之至乐,人间之奇福也。”(同治元年七月十四谕纪泽)如此看来,陶、谢等人在五言诗中所表现的就是一种豁达光明的胸襟,它与追名逐利、热衷钻营等分属两种不同的境界。
报国修行
原文
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译文
舍掉性命报效国家,戒慎恐惧修炼德行。
评点
同治二年三月,曾国荃晋升浙江巡抚。咸丰六年,老九以一贡生统兵,不过六七年时间,便升至一方诸侯,亦可谓飞黄腾达。老九刚授浙江按察使,便因带兵围南京而仅一个月便升江苏布政使,现在才过一年又升浙抚。迁升如此之快的背后,可见朝廷收复南京心情之紧迫,也可见朝廷对老九期望之大。梁氏所抄的这八个字,便是老九初奉浙抚之命时,曾氏送给他的勉励,希望他在事功与德行上齐头并进。
畏惧敬慎
原文
吾辈所最宜畏惧敬慎者,第一则以方寸为严师,其次则左右近习之人,又其次乃畏清议。
译文
我们所最应该敬畏谨慎的,第一是以自己的心作为监督自己行为的严师,其次则是左右经常接触的人,又其次则畏惧清议。
评点
曾氏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对待自己的内心世界要重视,不能容许心中有歪门邪道,有龌龊阴暗;也要注意约束身边的人,既不能由他们所左右,也不能让他们有所依恃而放纵;再就是要认真对待清议,不可悍然不顾。这三点都是针对受信者老九的缺点而言的。老九一面辞谢浙抚的任命,一面又在公文署上浙抚曾某某的字样。曾氏认为老九的辞谢便不是“至诚”,并严厉批评他:“欺方寸乎?欺朝廷乎?”所谓“以方寸为严师”,系指此事。
担当大事在明强
原文
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
译文
担当大事,全在明与强两个字上。《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五个方面,其重要之处归结在“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句话上。
评点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不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不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段话的意思是,若真正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则即便愚蠢者也会聪明,柔弱者也会刚强。明与强,乃学、问、思、辨、行的最终目的,也是担当大事者所应具备的素质。
无形之功不必说
原文
无形之功不必腾诸口说,此是谦字之真工夫。所谓君子之不可及,在人之所不见也。
译文
无形的功劳不要去说,这是谦虚的真功夫。所谓君子的不可企及处,在于人所见不到的地方。
评点
这段话其实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无形的功劳别人看不见,你一旦说出便不是真正的谦虚。这一层曾氏说到了。二是你说了,未必别人会认可,故而还是不说好。这一层曾氏没有说明,但想必受信人老九也能领悟到。
强从明出
原文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
译文
强字本是美德,我先前信中,也说过明与强两个字绝对不能缺少。但强字必须从明字中做出来,然后才能始终不屈服。若完全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横蛮,等到别人以真正的道理来折报,以日后的效应作为证明,又再俯首认输,则变成先强而后弱,京师将这种人称为瞎胡闹者。
评点
强而不明事理或不讲事理,这种现象叫作横蛮。如此,优点就变成缺点了。所以必须先明才能后强,即强从明出。
虚心
原文
君子大过人处,只是虚心。
译文
君子大为超过常人之处,只是在虚心这一点上。
评点
这句话的前面,曾氏说:“弟于吾劝诫之信,每不肯虚心体验,动辄辩论,此最不可。吾辈居此高位,万目所瞻。凡督抚是己非人自满自足者,千人一律。”虚心对普通人来说都必要,对居高位享大名的君子而言,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君子所承担的责任更大,对社会的影响更大。
曲折交互
原文
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处不通,则处处皆窒矣。
译文
大凡办一件事情,其中常有曲折交错之处,一处不通,则处处都受阻。
评点
世上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互相联系的,所以常会遇到一处受阻,处处皆阻的现象。但正因为互相联系,则也可能某一处通了,则处处皆畅通。
积劳者非成名享福者
原文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恒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吾兄弟但从积劳二字上着力,成名二字则不必问及,享福二字更不必问及矣。
译文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天意常居十分之七;往往积劳之人并非就是最后成就名声的人,成就名声的人并非就是享福的人。我们兄弟只从“积劳”二字去用力,不去过问“成名”二字,更不要去过问“享福”二字。
评点
凡大事,因为牵涉的方方面面多,影响成功的因素也便多,故而天意的分量要超过人谋。如果一心一意奔着成名、享福去做事,想到这一点,便有可能会泄气;只有不去想最后的结果,才有可能坚持到底。早年在京师时,曾氏便有过“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说法,其用意亦在此。
俭廉直忍
原文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译文
以俭朴来养护廉洁,性格耿直且能忍耐。
评点
这八个字是送给在家守业的老四国潢的。曾氏认为,老四能廉但不能俭,能直但不能忍。
一个有权者若不俭朴,便很难保持廉洁。这是因为花费大,合法收入不够,则企图获取非法收入,贪污受贿之念便由此而启。耿直者往往里外一致,心里有所想,嘴上便有所说,很少去想到忍耐,但人若一点儿都不能忍耐,则难以很好地处世办事,故耿直又能忍耐才是好的性格。
方寸中有权衡
原文
用人极难,听言亦殊不易,全赖见多识广,熟思审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译文
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评点
岳飞有一句名言,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曾氏所说的“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与岳飞的“存乎一心”异曲同工。至于方寸权衡的水平如何,则取决于阅历与智慧。见多识广即阅历,熟思审处可归之于智慧的大范畴中。
胸次浩大
原文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译文
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虚浮荣誉,唯有胸襟浩大才是人生真正好的享受。
评点
从整体上看待人生,从比较上看待人生,或者从终极点上回头看待人生,这句话无疑说的是真理。因为人生真正的享受,是属于产生于自身的快乐,自身之外的东西皆附加之物,人们习惯称之为身外之物。但古往今来,人们都拼命追求富贵功名,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许多时候,富贵功名能够带来落实到自身的好处,而且二者并不完全截然对立。当然,即便如此,也应清醒认识到二者孰主孰次、孰大孰小,千万不要因为富贵功名这些身外之物而害了自身。
崇俭习劳
原文
吾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译文
我屡屡教育家人崇尚俭朴习于劳苦,因为艰苦可以使筋骨日渐强壮,娇生惯养则精力日益柔弱。
评点
富贵人家的子弟常体弱多病,多半是娇生惯养安逸过度的原因。人之常情乃爱欲使之舒适安逸,家里有钱却让孩子去吃苦耐劳,则非具大眼光的家长做不到。
既奢返俭极难
原文
既奢之后而返之于俭,若登天然。
译文
习于奢华之后,再回到俭朴,好比登天一样难。
评点
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因为人性喜欢奢而不喜欢俭,犹如水性之趋下而不趋上。
小心埋头
原文
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译文
小心谨慎安于天命,埋头做事不问其他。
评点
这种态度是医治浮躁、投机取巧、不安本分等毛病的良方。
蝮蛇螫手壮士断腕
原文
不如意之事机,不入耳之言语,纷至迭乘,余尚愠郁成疾,况弟之劳苦过甚百倍于阿兄,心血久亏数倍于阿兄者乎!弟病非药饵所能为力,必须将万事看空,毋恼毋怒,乃可渐渐减轻。蝮蛇螫手,壮士断腕,所以全生也。吾兄弟欲全其生,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