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500强企业家学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地产教父——王石教你规范化(1)

他,曾被医生诊断可能下半辈子将在轮椅上度过,但此后4年成功登上11座高峰;

他,从乡村走来,20年时光打造了中国最成功的地产企业——万科集团。

他曾说:这就是我选择的人生态度:向上,生命在高处。

他,就是万科董事长王石。

个人简历

1984年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任总经理;

1988年起任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99年辞去公司总经理一职,现任公司董事长;

1988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开始涉足房地产业;

1994年王石荣获“深圳市第一届优秀企业家金牛奖”;

1999年4月参加世界经济论坛——“99中国企业高峰会”,并代表中国房地产业在论坛上作专题发言;

1999年5月参加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主办的“99中国住房发展论坛”,在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城市空心化”概念;

1999年9月,应邀出席“99《财富》论坛”,并作专题演讲;

2003年5月,被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国创业企业家”称号;

2001年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运动健将”称号,2002年当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2003年5月22日,王石作为中国珠峰登山队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目前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记录创造者,2003年5月30日,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体育运动最高荣誉——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王石是个“倔老头”——登山如人生】

王石是个“倔老头”——被喻为地产哲人的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这样评价王石。但冯仑也曾由衷地赞叹:学习万科好榜样。

在王石的带领下,万科业绩节节攀升,并成长为中国房地产上市企业效益最好、最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

但尽管如此,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王石一年中有近1/3的时间在外登山、跳伞、玩极限运动等“不务正业”的行为给他招来了众多非议。

1.山鹰还能飞多高——自我探索是企业家的生存之道

王石坦言,自己登山的10年间,国内对此事的评论90%以上都是负面的。但王石指出,提出这些质疑的人都忽略了一点: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不满足自我、勇于探索的精神。“人具有永远也不满足的特性,对任何问题都会刨根问底、穷追不舍,正是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推动着人类进步。从火的发现到电的使用,再到人类登月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都有过牺牲,但探索并没有因此停止。相反,失败促使着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发起新的挑战。”

2008年,王石花了一个星期去西藏攀登希夏邦马峰。当时在那儿登山的人很少,只有中国、希腊和西班牙三支队伍。一天晚上,向导告诉王石,说有“客人”要来看他。

王石心中很纳闷,不明白在这荒山野岭怎么还会有“客人”来看自己。这位来访的“客人”,正是北大山鹰社当年在希夏邦马峰遇难时的登山队的队长——刘炎林。他告诉王石,他要在这儿为遇难的同学建一座纪念碑。

王石记得很清楚,当时他和另一个队员一起陪同刘炎林为山鹰社建了这座纪念碑。建好以后,第二天王石就走了。临走之前,王石想把嵌在纪念碑上的5个学生的遗像拍摄下来。但是,王石无意中发现,用不锈钢牌嵌着的5位同学的遗像没有被拍摄出来,相反却拍到了反射在不锈钢牌子上的自己的影像,而且还拍得非常清楚。

王石当时愣了一下,随即陷入沉思。他想,这些同学已经去了,跟山在一起,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活着的人则应该考虑自己该怎么活着,该如何对待生命、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因为他自己还在不断攀登,也可能会随时遇到雪崩,甚至中途遇难。

把自己设身处地想进去的这一瞬间,王石很震撼。反思下来,他愈发觉得山鹰社的精神是应该发扬的,自己应该为失去亲人的家长们做些什么,关怀一下活着的人。

从希夏邦马回来以后,王石和曾经的山鹰社社长、万科员工、深圳户外协会会长曹俊交换了看法,建立了一个旨在帮助山难同学家长的小基金。

王石觉得这样对自己以及其他活着的人都是一个安慰。但令人意外的是,5位遇难家属中有两个家庭拒绝了资助,他们表示“自己过得很好,不愿被外界打扰”。但是山鹰精神却成了王石内心一种深刻的情结,两年之后,在第二次登珠峰的时候,他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了。

王石认为,“从地球50亿年的历史来看,人类个体的生命长度20年和1000年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它起到了什么作用,而不是它的长短。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难能可贵。”

一位朋友好心地劝他说:“最高峰你都登了,其他两个就算了吧。”实际上,自从王石开始登山以来,这种类似的“忠告”就不绝于耳。总会有人问,你都功成名就了,为什么还要去玩这么危险的运动?简直是没事找事,是不是疯了?某些评论,甚至更令人失望——“为什么要登山?你不就有钱吗?要找刺激,要出名。”这生人都把他登山理解为一种求名求利的功利行为,但对于其中蕴藏着的精神内涵却视而不见。王石曾对科大学子敞开心扉,和同学们谈登上珠峰、谈人生感悟。

感悟一:踏实做事

2003年5月22日14点37分,王石成功登上珠峰,当时他52岁,是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一位登山者。有一些职业登山家历时数年,攀登多次才终于登顶,但王石在他52岁的时候,一次就攀上了顶峰。这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而王石却坦白地说:“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成功不是偶然和侥幸。登珠峰前我已经有了4年的登山经验,登山队计划用3年时间登上顶峰。针对珠峰的第一次准备工作也进行了近一年,队里聘请了最好的登山向导,购置了最精良的保障设备,最后阶段才下定登顶珠峰的决心——对于攀登雪山的登山者来说,行就行,不行就别硬撑,因为这是对生命的挑战,同样,偶然的成功只能是一时的,不能持续,做事业也是这样。”

他还说:“1983年我到深圳时已经33岁了,一切都是从头做起,搬运、推销,还兼司机、出纳……两个10年过去了,万科在中国地产业中占到了一定份额,企业的成功还是在于‘一步一个脚印’的精神。20年后的今天,万科年产值达63亿人民币,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是成功的,我还要一步步走向更高的目标”。王石在演讲时,告诉大学生们,他第一次创业时是33岁,即使是同学们中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还有7年~8年的时间踏实工作打基础,“到那时再创业也不晚”!

感悟二:掌握生命节奏

商场如战场,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在这其中,你愿意做一只狼还是一只兔子?

王石说:“我选择做一只兔子,一只随时都会受到威胁但欢蹦乱跳的兔子,一只不断奔跑向前的兔子。”他感慨地说道,同学们和他相比,已经足够幸运了,“大多数人都能在自己喜欢的学校学习自己热爱的专业。”但他表示,“除了技术类专业外,大学就是用来学会学习方法的地方。”

当过兵,做过工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走进大学的王石遇到了自己压根不喜欢的专业,大学期间,他将主要精力用在了潜心学习外语和政治经济学上。

1983年,偶然也是必然,他踏进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大学时打下的基础帮他完成了第一步的跨越。

20年后,回顾过去,王石说,纵观80年代的一些风云人物,至今能继续傲立潮头的寥寥无几。成功就是能耐得住寂寞,把握人生节奏,有张有弛地做事,在下次大潮来临之时你还在。

珠穆朗玛峰曾经是一个要被王石当作句号的地方,医生诊断他下半生有可能瘫痪,王石要在能走路的时候去珠峰,没想到,珠峰却成了一个开始。其后数年间,他远离都市,远离人群,在登山中体验生命。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定要有一点自我不满足的创新精神!”

2.珠峰哲理的均衡点——自我修炼是企业家永恒的主题

海明威的名著《雪山盟》的开头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非洲的一个很高的雪山顶上,当地的土人发现了一只已死的黑豹。那黑豹明知雪山顶上没有食物可寻,为什么还要跑上去?

王石就有点像海明威笔下的黑豹,52岁时,他攀登珠穆朗玛峰,到了峰顶就立刻下山,瘦了20多斤,朋友问他:“为什么你要做这种傻事呢?”

他回应:“没有为什么,只是喜欢这样做。”

除了可以给予登山者本人以很大的满足感——经济学无从解释王石这类人的行为。

我们把企业经营、登山等都看成企业家的创作,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想过,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会做一些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没有外人欣赏的事。这是创作的本质,只要自己欣赏,于愿已足,不需要任何来自外界的回报。

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之“企”,由“人”与“止”组成,这“人”字代表企业家之“自我”,如果去掉人,即企业家失去了自我修炼的精神,那么企业也就只能“止”了。

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企业家自我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企业,本质上就是经营自我。如果“自我”出了问题,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企业家欲走出迷局,获得成功,首先就要从自我修炼开始。当然,我们未必要学王石那样挑战极限,但王石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珠峰哲理”——成功始终是从自我的内在求得的。

自我修炼是企业家永恒的主题。

1)谦卑精神与自知自变:走出停滞失败的迷局

国内不少企业家在小有所成之后,很难迈向更大的成功,往往陷入停滞不前甚至濒临失败的困境。其中有两个重要的原因:自我迷失和自我僵化。

自我迷失,就是企业领导者没有反复问自己“我是谁”,不知道自己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目标是什么,也不能将“自我”的一致性外显为企业行为。于是,决策渐渐地偏离了原点,不再关注员工与消费者这样的基本面,而是囿于个人名利、企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外在指标,从而将企业一步步引入歧途,甚至做出有违道德原则的事情。

企业家都有一个定义时刻,在某一时刻定义自己的经验,并使其成为日后不断重复和强化的心智模式。自我僵化就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后,如果企业家还停留在以前的心智模式中,就会导致企业停滞不前或失败。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有一种特质,即他们的谦卑精神。有谦卑之精神,才能自省与求索,才能自知与自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些巴西人致信给美国的多位折扣零售连锁店的首席执行官,希望向他们取经,唯有一人承诺见面。见面后,此人不停地询问关于在巴西和拉美开展零售业的情况,甚至在厨房洗碗碟的时候都还在咨询。巴西人后来发现,这个人原来就是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

沃尔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向竞争对手学习,然后走自己的路。”在沃尔玛的历史上,重要的突破基本都是学来的,正是沃尔顿谦卑的学习精神推动了沃尔玛的不断超越。并且,沃尔顿拥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使命与目标,因而他选择了一位认同他、像他一样谦卑的戴维·格拉斯做接班人。沃尔顿不但做到了自知自变,还实现了自我延续。

2)历史精神与肯定式探询:走出战略决断的迷局

中国的市场机会丛生,企业领导者抓住机会即可成功。因此,战略往往被简单化为抓住机会,这就导致很多企业家在不停地寻找机会。可是,很多机会给企业家带来的不是成功,而是迷失。

事实上,正确的战略既源于对未来的判断,也源于对过去的理解。在企业(包括企业家和员工)与市场的深入互动中,愿景、信念、动力、经验、知识会逐渐从市场的土壤中生发出来,并汇聚形成战略。企业家需要做的是,以一种肯定的态度去发现战略,并将其模式化,变成可沟通、可控制的程序。这样的战略是内生的,并且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与随机抓取的机会相比,实施成本更低,成功概率更大。

上世纪90年代,IBM陷入危机,郭士纳临危受命。他发现:第一,IBM具有强大的、独一无二的各种硬软件技术基础;第二,IBM具有多年提供解决方案的经验。同时,郭士纳还看到了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将以服务为主导的发展趋势。于是,他确立了IBM的战略,即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服务。过往的积累在未来找到了价值,IBM得以重生。

所以,不要一味地向外寻找机会,应该向内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这就需要企业家有一种历史精神,能够尊重企业历史,以肯定式探询的姿态面对企业历史,重新架构过去、当前与未来的连续性,使已有战略明晰化、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