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里的哈佛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不懂经济学,18岁以后的未来将无比艰辛(1)

18岁之前,你的经济条件由你的父母决定。而等到18岁之后,贫穷还是富有,就由你自己负责了。

激起你的斗志,即便你的理想不是成为大富翁,只要你想成为在经济上比较自由的人,就必须尽早积累经济知识,并把它们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享受拥有财富带给你的喜悦!

1.贝尔效应——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

贝尔效应的提出者是美国布道家、学者贝尔。他认为,不论环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均潜伏着改变现时环境的力量。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你可以达到成功的顶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而这一切不同,仅仅取决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

很多事情我们做不成,并不一定是因为它们难,而在于我们不敢做。

英国前首相威廉·皮特还是一个孩子时,就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伟业。在成长过程中,无论他身在何处,无论他做些什么,不管是在上学、工作还是娱乐,他从未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不断地告诉自己应该成功,应该出人头地。这种自信的观念在他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生根发芽,并鼓励着他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公正睿智的政治家前进。22岁那年,他就进入了国会;第二年,他就当上了财政大臣;到25岁时,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凭着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自己的飞跃。

英国作家夏洛蒂很小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努力。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版。终于,她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成为了公认的著名作家。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以偏概全,会说成功哪会那么容易。可事实是,只要你相信,成功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难。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其实,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你就能做成。所以,对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为你准备的等等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你只需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想着成功,你的内心就会形成为成功而奋斗的无穷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那么,最终你也一定会成功。要知道,你来到世间就是为了取得成功!

2.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是现金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昨天是张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具有流通价值。

在生活中,有过许许多多这样的日子:我们常常为昨天的失落,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又常常为明天的美丽,意气风发,热血沸腾。然而,或许你觉察不到,就在这埋怨与幻想中,就在这追悔与兴奋中,我们失去了最宝贵也最容易逝去的今天。昨天是失去的今天,明天是未来的今天。只有今天,才是我们真实地拥有着的。

中外无数成功人士的实例证明,只有把握好今天,才能走出昨天,开创明天。

影片《阿甘正传》曾荣获过1995年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改编、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等六项大奖。它向我们讲述的就是主人公阿甘只把握今天,从而创造了自己人生中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故事。

阿甘是个智商只有75的低能儿。但是在母亲的关怀和鼓励下,他很早就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并且执著地把握着每天的生活。当在学校里面遭到了同学的欺侮时,他用奔跑来应对他们。而正是这种奔跑,使他顺利地跑进了一所学校的橄榄球场。在橄榄球赛中,他从不想自己是个低能儿,而只管在每场球赛中用最快的步子甩掉对手,这种执著把他送进了大学,并成为了大学的橄榄球巨星,受到了肯尼迪总统的接见。

在入伍去了越南的战场后,阿甘不管别人对战争有多么的仇视,他只认为自己应该做好的就是今天的事,因而对国内的高昂反战情绪毫不理会。同样,执著又成就了他,他作为英雄受到了约翰逊总统的接见。

阿甘有一个从小就青梅竹马的玩伴珍妮,两人也互相喜欢。但珍妮更向往一种有激情的生活,这是阿甘不能给她的,于是她出走了。阿甘很爱珍妮,她的出走让阿甘很伤心,但阿甘并没有就此放弃把握自己的生活。他依然按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做着一件又一件的事情。他从不想自己的明天会怎样,只是每天坚持做着自认为该做的事。而恰恰是这种放松的心态,让他取得了无数成就:他先是成为了美国的乒乓球巨星,直接参与了中美两国的乒乓外交活动,并受到了总统的接见;后来,他又成为了一个捕虾公司的老板,并成为了百万富翁;有一天,珍妮回来了,在和阿甘共同生活了一段日子后,她又走了。阿甘突然觉得自己想跑,于是他开始奔跑,这一跑就横越了整个美国,他又一次成了名人。正是凭着这种只把握今天的执著,阿甘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

在美国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交易所,依文斯工业公司是一家保持了长久生命力的公司。但你可知道,公司的创始人爱德华·依文斯曾因为绝望而差点自杀?

爱德华·依文斯生长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起先靠卖报来赚钱,然后在一家杂货店当店员。八年之后,他才鼓起勇气开始自己的事业。然后,厄运降临了——他替一个朋友背负了一张面额很大的支票,而那个朋友破产了。祸不单行。不久,那家存着他全部财产的大银行垮了,他不但损失了所有的钱,还负债16万美元。他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开始生起奇怪的病来: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的时候,昏倒在路边,以后就再也不能走路了。最后医生告诉他,他只有两个礼拜好活了。想着只有几天好活了,他突然感觉到生命是那么的宝贵。于是,他放松了下来,好好把握着自己的每一天。

奇迹出现了。两个礼拜后依文斯并没有死,六个礼拜以后,他又能回去工作了。经过这场生死的考验,他明白了患得患失是无济于事的,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当下。他以前一年曾赚过两万块钱,可是现在能找到一个礼拜三十块钱的工作,就已经很高兴了。正是这种心态,使得爱德华·依文斯的事业发展非常快。不到几年,他已是依文斯工业公司的董事长了。也正是因为学会了只生活在今天的道理,爱德华·依文斯取得了人生的胜利。

昨天属于死神,明天属于上帝,惟有今天属于我们。把握好今天,我们才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充分珍惜和利用好每一个今天,我们才能挣脱昨天的痛苦,踏平一路的坎坷,耕耘今天的希望,收获明天的喜悦。

3.因果定律——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

“因果定律”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又称为因果法则,指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或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某个理由,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这个法则非常深奥且具极大影响力,以致世人将其称之为人类命运的“铁律”,心理学家将其归纳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得到什么样的果。

因果定律说明的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必定有一个或多个与其相伴而生的原因,简单说就是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因果定律之中。从天体运行、四季轮回,到小河叮咚、大地回春;从花草树木、鱼虾成群,到红杏枝头、山峦叠起……这一切都和因果定律息息相关,也可以说是因果定律运行的结果。

因果定律以最简单的形式告诉人们,如果生活中你为自己设定了想要得到的结果,你就需要追溯前人,看一看那些得到这个结果的人是怎么样做的,并为这个结果不停地努力、付出。如果你能够做和成功人士同样多的事情,你获得的结果也将和他们同样多。这不是奇迹,而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

拿破仑·希尔曾被邀请到一所大学做演讲,他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校方付给他100美元的酬劳时,他说此行不虚,因此婉言拒绝了该项报酬。

后来那所大学的校长,将这件事情动情地说给了他的学生,校长说:“我在这所大学待了20年,期间我曾邀请过很多人士给学生们发表演讲,但这是我碰到的第一个拒绝接受演讲酬金的人,他说他在演讲中收获的东西足以胜过他演讲的酬劳。事实上,这个拒绝酬金的人是一家大型杂志的总编,所以,我建议你们去订阅他的杂志,因为,他身上的美德以及能力,是你们在书本中学不到的,也是将来踏入社会后必须用到的。”

后来,拿破仑·希尔主编的《希尔的黄金定律》由此获得了这些学生6000多美元的订阅费,并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这所大学的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50000多美元的订阅费。

有的人一生获得无数次成功,有的人连一次成功的滋味都没品尝过。你是否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失败的人抱怨自己的运气差,甚至将其推脱给客观条件或外在因素;成功人士在总结经验时,经常要提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好运气,但同时也强调了极为重要的一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多么重要的一点,它有力地向人们诠释了因果定律的关系。

古语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生命运行的必然衍生。只有辛勤耕耘、矢志不移的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地位、名利和成功。知道这个道理后,相信那些失败的人在抱怨自己运气差的同时,一定也会总结一下自己曾经的付出是否足够多。

任何一种结果的出现都不是偶然。当你环顾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你会发现健康、收入、业绩、事业、家庭、人际关系……你目光所能及的一切都是过去耕耘的因所带来的果。

世上的任何事情都遵循着这样的道理。例如,如果你想拥有很多的财富,你必须时刻想着赚钱,时刻研究如何赚钱,时刻尽全力为此付出,这样你的钱包才会鼓鼓。如果你想拥有智慧,你就必须播下渴求知识、追求真理、运用真理的种子,这样你的脑中才会蓄满智慧。

爱默生说过,“因与果,手段与目的,种子与果实,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果早就酝酿在因中,目的存在于手段之前,果实则包含在种子中。大自然法则是:从事工作,你将拥有权力,但不工作的人,将没有权力。”所以,你要得到某样东西,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把与该事情相关的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你才能从该事情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付出越多才能收获越多。

4.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设计,由两匹马屁股的宽度决定?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提出:“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道格拉斯·诺思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路径依赖现象无处不在。一个著名的例子是: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所以电车的标准是沿用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又为什么要用这个轮距标准呢?因为古罗马人军队战车的宽度就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罗马人为什么以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有趣的是,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道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