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直觉:全球最受欢迎的潜能开发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认识直觉,打开心灵的“镜头盖儿”(2)

最终的赢家还是乔布斯,2008年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在苹果诞生了,它小巧到可以直接装进牛皮纸袋里被带走。

所以说,要激发直觉,先要像乔布斯那样相信直觉。美国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也强调说:“日常生活小事随便你计较,但大事要听从你的心,走直觉告诉你的路。其实,对直觉的信任,也是训练一个科学家的要件,科学不只是思考和逻辑而已,最重要的决定要交给直觉。”

在这个强调理性思考的年代,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直觉,甚至羞于承认有时候会“顺着感觉”做决定。《求生之书》就明白指出:“逻辑思考和自我否定是扼杀直觉的头号杀手。”理性的逻辑训练让我们瞻前顾后,我们总是怀疑直觉,而不是去拥抱它。

假如我们能够了解,直觉是人类另一个认知系统,是和逻辑推理并行的一种能力,或许我们会比较容易接受直觉的存在。让直觉进入我们的生活,与思考的能力并行,就像打开车子前面的两个大灯,同时照亮我们左右两边的视野。

乔布斯曾说过:“我意识到直觉和意识远比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重要得多。”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总觉得获取的信息越多,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也许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对于创新却没有帮助。其实,外部信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真正有质量的“直觉”,来自内心的智慧。

当然,对外界信息一无所知是不行的,但内心的智慧才是直觉最关键的元素。许多成功者都有这个特点,不为外部表现所迷惑,保持专注、智慧与冷静,才能训练出直觉思维。但在一个喧闹嘈杂的社会,要实现这几点并不简单,我们可以依照以下几个指示,尽量去做一做。

(1)集中注意力。

Twitter创业初期,共同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与同事一起创建了一份内部文档,包含了一系列公司运作的原则。其中关键的一节叫“PayAttention”(集中注意力)。在一次会议上,威廉姆斯解释这一节说的是:“想要把一件事真正做好,就必须专注于你手头的工作。”

另一个提法是“留神”。很简单,就是把你所有的注意力都留在当下。听到这里,很多人都会说:“等等,我的注意力不是一直在这里吗?”不,通常不是。其实,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沉浸在过去和未来,这在我们入睡之前感觉最明显。注意力无处不在,就是不在当下。

史蒂夫·乔布斯很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如果你坐下来观察,你会发觉你的心灵多么不安定。”当他开始通过禅修放松心灵时,他发现自己渐渐能够听到微小的声音,那就是灵感汹涌的时刻。

(2)专注的效应。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认识到放松心灵、保持思维冷静的价值。达斯汀·莫斯科维茨是Asana和Facebook的共同创始人,Asana的另一位创始人是贾斯汀·罗森斯坦,他们对此都非常重视:“不专注的公司将会迷失方向,失去它们最好的人才,变得骄傲自满,最后停止创新。”

他们相信,专注和深入思考能够帮助人们成长,这些行为也能帮助各类公司和组织发掘自身最大的潜力。那些把注意力集中在员工的内心及产品内涵上的公司,将会成为这个时代下一批最具创造力的公司。

(3)更少意味着更多。

缺乏专注,持续的精力涣散会弥漫在公司里,这将带来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压力,创新从何谈起?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会议上,想一想,你见过多少一边开会一边聊天一边玩手机的人。我们经历的正是前微软主管琳达·斯通所说的持续局部注意现象。我们的注意力无处不在,最终却什么也没注意。

多任务处理似乎显得我们很有效率,研究却不这么认为。根据密歇根大学大脑、认知与行为实验室的研究,当人们试图同时开展两项工作,或以极快的速度来回切换时,错误率会迅速上升。结果,完成两项工作的时间被严重拉长,比按次序完成工作要长得多。

斯坦福大学验证了这个理论。通过观察100名进行多任务处理的学生,他们发现同时进行的任务越多,学生做得越差。

(4)不要把事情装在心里,清空心灵。

要保持专注,我们需要像填满内心一样有技巧地清空它。思科的CTO在描述自己如何在工作压力下保持内心平衡和专注力时说:“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每天花20分钟时间进行冥思。冥思可以清空我的心灵,使我每天面对忙乱的工作也能保持冷静和平衡。”

(5)释放空间。

动画公司皮克斯设计他们的新建筑时,乔布斯和同事们想把公司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房间正中央。他们最后放了什么?他们在那留出了一大片空白区域,大家可以在那里会面、聊天、寻找灵感。

空白空间,不仅是实际空间里的,还是心灵上的,那才是专注力和创造力的地基。内心的维度,大企业家认为它是最宝贵的,而大部分人却往往将之忽略了。

那些能够驯服“专注”这匹野马的人,能够看见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他们将成为下一轮浪潮的领袖和开拓者。

4.股神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是来自自己的直觉”

自己的直觉,是自己对即将购买的股票和企业的第一感觉。这种感觉是建立在对企业的充分了解之上的。但是,这种感觉很容易受到所谓的股市行情的干扰,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股票投资不熟悉的投资者,往往会受到这种干扰的影响,改变原本正确的投资决定,使结果适得其反。所以,我对自己的直觉特别有信心,几乎所有的投资决定都来自于自己的直觉。这一点也不夸张。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的直觉通常都是准确的,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至少从他自己身上就能对此加以证实。

有人曾经就直觉问题向他请教,他坦言道,他的投资决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凭直觉拍板的,只要直觉告诉他这方面有投资价值,他就会大胆地去进行投资。

这听起来好像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凭直觉投资往往意味着草率、盲目,像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也会这样“草率”、“盲目”吗?其实不然。因为直觉并不是幻觉,并非毫无根据,它们大多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

就巴菲特而言,他对这只股票越了解、越掌握情况,由此而得到的直觉就越符合客观实际和未来趋势,这点非常符合价值投资的法则。

也就是说,当巴菲特凭直觉感到这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令人满意,认为这家企业的股票值得投资时,他便不会去关心目前的股市行情和所谓的点位高低。

因为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通过直觉告诉他,这只股票值得投资,这时候还有什么必要关心股指高低呢?

巴菲特认为,一家企业只要能善于运用公司资本,并且保留相关盈余用来增加公司净值,那么从长期角度看,公司的股价就一定会回归到与其内在价值相符的价位。他在伯克希尔公司身上,就是这样做的。

众所周知,由于巴特菲持有伯克希尔公司的大量股票,并且控股该公司,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菲特就是伯克希尔公司,伯克希尔公司就是巴菲特的化身。巴菲特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他说,伯克希尔公司是他的一块“画布”。1985年10月10日,他在接受《女装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对我的工作非常满意。每天早晨上班时,我好像是前往西斯廷教堂去作画。”

1969年美国股市太热,巴菲特根据他向格雷厄姆学到的投资理论,结合当时的股市实际,凭直觉感到这样的股市太疯狂了,其中一定潜藏着巨大风险。他左看右看觉得股市中已经没什么好的投资机会,便卖出了所有股票,把13年来的投资收益全部分配给投资者,他的家乡一下子就产生了50多个百万富翁。

解散巴菲特有限公司的结果怎么样呢?事实再次证实了巴菲特的直觉是对的:1969年6月,美国股市大跌并渐渐演变成股灾,到1970年5月,几乎所有股票都比上年初下跌了一半以上!

很多人都在想,在决定购买股票的时候,是应该雇佣一位名声在外的投资顾问,还是应该省下咨询和管理的费用,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多样投资?

所有的职业咨询顾问都在用整齐而又有力的声音警告着每位投资者,决不能仅仅依赖于自己的直觉:你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挑选股票,只有通过权威的业内人士的知识和复杂纷繁的统计软件,你才能在股票市场分到一杯甜羹。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000年,美国《资本》杂志举办了一场选股比赛。包括这本杂志的主编在内,大约有超过1万名参与者递交了他们选择的股票组合。

在此之前,杂志的编辑已经宣布了比赛规则:在为期6周的时间内,每个参赛者都可以在50只股票中随意买卖,来赚取更多的利润。很多参赛者为此力图获取尽可能多的有关这些股票的信息和内部消息,而另一些人则利用运算速度飞快的电脑来选择恰当的股票。在所有最终递交上去的股票组合当中,有一张格外与众不同。

这个股票组合依靠的是人类的“集体无知”这个规律,而不是专家的知识和财经软件。编辑在街上询问了100名步行者,其中有50个男人、50个女人,让他们从这50只股票中识别出自己知道的,然后用10只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股票做了一个表格。带着这个股票组合,编辑参与了“买—停”模式的比赛,即一旦购买,就不再对自己所持有的股票组合进行变动。

不久,股市遭遇了一次熊市,但尽管如此,通过集体识别方法选中的股票还是赢得了2.5%的收益。而《资本》杂志的主编对于股票的了解,要比这100名街头随访者的股票知识加在一起还要丰富,而他最终亏损了18.5%。同样,集体识别的股票组合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了88%的参赛者。而作为对照控制组,编辑还挑选了10只对街头随访者来说最陌生的股票,构成了低识别度股票组合,它的表现几乎和主编一样糟糕。

在这项研究当中,我们会发现,某种程度上的无知远比专业性知识带来的收益更大。

“我父亲在操作过程中会停下来,给你解释他为什么这么做或者为什么那么做的理由。”亿万富翁投资家乔治·索罗斯的儿子谈道,“可是,我觉得,以一个孩子的观点和思想看来,他说的理由至少有一半都是空洞的假话,我的意思是说,你知道他为什么改变他在市场中的头寸或者改变任何投资操作吗?因为他说他的后背开始感到疼痛。他的后背真的会发作一阵痉挛,而这就是让他改变操作的早期信号。”

毋庸置疑,这就是乔治·索罗斯之所以如此精于投资之道的原因之一。

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普通人凭借直觉就可以运用同样的法则——均衡投资。

假如说,你正在对如何投资进行思考。为了减少投资风险,你当然不会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那么,你该如何把自己的资金分配到不同的股票上呢?你只需要运用一个简单的推理,也就是“1/N法则”——将你的钱平均分配给N只股票或基金。

事实上,大约有一半人会遵循这个法则。那些仅仅考虑投资两只股票的人,会把投资资金对半分;而大部分考虑投资三四只股票的人,也会将他们的钱财进行平均分派。我们的直觉是不是太过幼稚,并且从经济学角度来说非常愚蠢呢?

有人对7个投资任务进行了研究,将12项理想投资策略与1/N法则进行了对比,投资的对象大部分是股票。结果发现,没有一项理想投资策略理论比简单的1/N法则表现得更好,从总体上来说,1/N法则比那些复杂的策略获得了更高的收益。

要想明白为什么越少的信息和估算反而会取得越多的收益,我们就必须了解到这样一点:复杂的投资策略一般都基于对现存数据资料的评估,诸如工业股票在过去的表现,而这些数据资料可以被归为两类:对于预测未来有帮助的信息,以及那些武断或是错误的、对预测毫无帮助的信息。既然未来是不可知的,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两类信息之间进行区分,所以再复杂的策略也会包含主观的推论信息。

当然,在所有可能的领域范畴内,1/N公式并不会比那些理想策略做得更好。如果可以经过一个漫长的时期,这些策略便能够发挥它们最佳的效果。举例来说,假如将某个人的资产投资到50只股票上,那么复杂的策略可能需要大约500年的时间能够最终超过1/N法则带来的收益率。相对来说,简单的法则忽视了所有我们之前可以获得的信息,也就因此规避了数据中所有可能的错误。通过平均分配,它充分地利用了多角度经营的智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