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的天职就是爱”——爱是这个世界最没有争议的财富
【爱是成就伟大功业的途径】
提起伟人,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些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改变历史的大人物。但是,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可能忽略了一类人,那就是将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投入到爱的传播中的人,比如特蕾莎修女。
她平生所创造的功绩与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相比毫不逊色。虽然表面上看来,她只是一位平凡的女人,一名修道院的修女,但是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自我,直到生命的终结。
她是凡人,却演绎了超凡的爱,并用这种大爱感动了整个世界。
1979年,诺贝尔委员会从包括促成“埃以和谈”的美国总统卡特在内的56位候选人中,选出了她,把诺贝尔和平奖这项殊荣授予了这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修女。
授奖公报说:“她的事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人的天赋价值。那些最孤独的人、处境最悲惨的人,在她的手中接受了不含屈尊恩赐意味的同情,接受了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之上的同情。这种情操发自她对人的尊重,完全没有居高施舍的姿态。”
据说,她的得奖没有任何人反对,每一位评委都对她心悦诚服,她成了继1952年吹怀泽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最令人欣慰的一位得奖者。
是啊,谁会对爱产生争议呢?
若心灵一旦缺失了爱,才是人生中最可怕的贫穷。
有许多人需要靠外在的纷繁热闹,来感觉自己的存在;而真正充实的人,往往对于声色犬马具有超凡的免疫力。灵魂若找不到目标,就会迷失;拯救自己的灵魂,比得到全世界更有价值。
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化解了冲突,创造了和谐;缓和了撞击,建立了平衡;避免了扭曲,保全了物性。在包容中还原、吸纳中释放,是爱的灵魂;看似柔若海绵、实乃铁骨铮铮,是爱的本质;平静中充满着时刻迎接挑战的张力,对抗中却悄然把对方变成自己的同盟,这是爱的内涵。
当心灵有了爱,我们的生命便像是演奏家手中的六弦琴,可以奏出一支支悦耳动听的妙曲;不管在人生的岁月里,我们的心灵要经历多少次的不幸、挫折和失意的敲打,从那琴弦上飘逸而出的都是希望的音符和激情浪漫的畅想曲。
当心灵有了爱,我们的生命便像是穿越生活之海的帆船,一阵阵狂风的袭扰,只能使高高的桅杆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次次浪涛的洗礼,则是为航海者的引吭高歌奏响的和弦。笑着面对苦难和灾祸,才能深深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坦然地接受命运的挑战,才可以拥有一份不会被负面情绪置换的自信和乐观。
当心灵有了爱,我们的精神便不会再像窗上的玻璃一样脆弱,经不起石子的轻轻一击,而是像重锤下的战鼓,擂得愈用力,声音就愈是激越高昂;逆境里,我们就不会被悲观和绝望的情绪所控制;苦难中,我们便不会熄灭心中的希望和梦想;压力下,我们会更加勇敢和刚强。
当心灵有了爱,我们的胸怀就会变得更加博大和宽广,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更加幽默和风趣,我们的为人就会变得更加谦逊和大度,我们的处世就会变得更加智慧和圆融,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更加阳光和畅达,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洒脱,我们的追求就会变得更加高远和执着……
当心灵有了爱,我们就不会再被名利拖累地心力交瘁,不会再为成败孤注一掷,不会再因得失寝食难安;不会太过于注重他人的臧否而失去自我,不会再把简单的问题想得深奥复杂,不会再将明白的事情搞得玄之又玄;不会再在春风得意时目空一切,不会再在失魂落魄时自轻自贱……
因此,拥有了有爱的心灵,我们便拥有了自在潇洒的人生!
【学会谅解,能创造爱的奇迹】
特蕾莎修女认为,怨恨是我们对受到深深的无辜伤害的自然反应。这种情绪来得很快。比如,女人希望她的前夫与他的新妻子倒霉;男人希望背叛了他的朋友被解雇。但,她说:“无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怨恨都是一种郁积着的邪恶,它窒息着快乐,危害我们的健康。它对怨恨者的伤害比怨恨更大。因为我们自己的缘故,必须消除怨恨。”
就如同她那句经典的名言一样:人们大多数时候,是“不讲道理,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原谅他们。
也许昨天,也许很久以前,有人伤害了你,但你久久不能忘怀。你本不应受到这种伤害,于是你把它深深地埋藏在记忆里。
但你并不是唯一受到伤害的人,我们所有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甚至出于好意也可能会伤害到他人,而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
特蕾莎修女发现,忘却痛苦记忆的惟一办法便是原谅。然而,对常人来说,很多事情,是不易原谅的。
我们的公平意识告诉我们,人们应该为他们所犯下的错误负责。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摆脱伤害?像个孩子似地松开手让被捕的蝴蝶自由飞走吗?
下面给你提供一些谅解道路上的路标。
首先,要正视你的怨恨。
我们中没有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怨恨某人,而都是把怨恨深藏起来,表面上若无其事,实际上彼此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把承认自己的怨恨并迫使自己做一次灵魂上的剖析这种行为称为谅解。
丽斯在加利福尼亚一所大学里任助教,她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她所在系的系主任许诺请求院长提拔她。可是系主任的报告中充满了对她的表现的指责,于是院长告诉她应该再找一份工作了。
丽斯痛恨系主任背叛了她,但是她需要从他那里得到推荐信。当他告诉她,他不能说服院长提拔她并表示遗憾时,丽斯装作相信了他。但她不能保持这种表里不一的样子,一天,她用真相当面责问系主任,他十分窘迫地加以否认,丽斯认识到他是一个可怜而又软弱的人。
她感到自己获得了需要原谅他的力量,于是就原谅了他,同时也解除了自己对他的怨恨。
其次,要使伤害人脱离伤害。
我们一般对伤害自己的人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恨。《圣经》上描述,在古代善恶报应的戏剧中,上帝解除了人类肩上所负的罪孽包袱,把它拴在山羊身上,并将“逃跑的山羊”送到了荒凉的土地上。原谅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他们展现给我们一个崭新的天地,暴露出他们的过错,脱去了原本伪装的外衣。
当我们透视了人们更深一层的思想意识时,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个可怜的易犯错误的人性,我们的感情就会发生变化。
凯西是一个天真烂漫、爱头脑发热的16岁少女。她的父母遗弃了她,她很气愤,一直奇怪自己为什么得不到亲生父母抚养。后来,她找到自己的生身父母,发现他们很年轻,十分贫穷,而且没有结婚,只是同居在一起而已。
这时,凯西的一个女友怀孕了,后来又因为害怕把婴儿打掉了。凯西帮助她的女友渡过了难关。渐渐地,她懂得了,在这种环境下,这么做是对的。她开始理解自己父母当时的处境了,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只得送给别人,否则就会饿死。凯西的同情心使她的愤怒心绪渐渐平息,她原谅了自己的父母,并开始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坚强有用的人的价值。
第三,不要放弃谅解,要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记仇的习惯似乎很难打破。当我们试着改掉其他坏习惯时,一般也要反复多次才能完全摆脱,伤害越深,记仇的时间就越长,但慢慢地,仇恨总会忘却。
特蕾莎修女说:“复仇从来就不能治愈创伤,相反,它会导致伤害者与被伤害者之间无休止的相互报复行为。”另一位名人,印度的甘地说得更好:“如果我们都把‘以眼还眼’式的公正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都将成为瞎子。”
谅解是一种坚强的表现而绝非软弱,是勇敢地去治愈我们所受的创伤。
英国学者刘易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儿童幻想小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受到过一个粗鲁的教师的伤害。此事一直折磨着他。但前不久。这个教师去世了。刘易斯在给他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直到几个星期以前,我才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彻底原谅那个老师了,他曾使我的童年抑郁寡欢。多年来,我一直试图原谅他,而且每一次我都认为我已经原谅了他,可过不久,又发现在记忆中我仍在恨他。于是我就再试一次……但是,这次,我确信,我的原谅是真的了。”
在我们学会谅解的时候,我们就实现了人类固有的非凡的创造行为,既治愈了创伤,又创造了一个摆脱过去痛苦的新起点。
【冲破外界的束缚,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负责】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因此,我们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时时会受到世俗的约束与制约。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应该”、“必须”等条条框框,它们编织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将人们网罗其中,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往往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对于这些规则和方针,你也许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束缚,无法确定自己应该遵循哪些。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特蕾莎修女是如何冲破外界束缚的吧。
1901年8月27日,特蕾莎修女出生于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成长起来。7岁时她进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不久就皈依了天主教。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她回忆说:“在12岁时,我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我想做一名传教士。”
18岁那年,特蕾莎加入洛雷托修女会。这是一个属于印度加尔各答大主教管辖的修女团体。1928年,这个组织安排她到加尔各答的圣玛丽教会学校教书。1946年,特里萨乘火车前往印度东北部山区大吉岭。沿途那些贫瘠的村庄,那些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穷人使她震惊。她“仿佛听到了一个声音在对她呼喊:‘为穷人中最穷的人服务吧!’”于是她决心离开与世隔绝的教会学校,去帮助社会上那些饥寒交迫的人们。
两年后,在特蕾莎的一再坚持下,梵蒂冈终于同意她脱离洛雷托修女会。她在印度的美国医疗传教修女会进行了三个月的快速医疗培训后,只身进入贫民区。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
1950年,特蕾莎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立下贫穷、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也必须是穷人。”这个慈善机构所有的药品都是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交加的穷人。如今,这个机构已国际化:3500名修女管理着115个国家的543个收容所、孤儿院和艾滋病中心。
1952年,特蕾莎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聚集在收容所外,扬言要杀死特蕾莎。她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病人平静地死去吧!”说完,她双手合十,双眼紧闭。
她无所畏惧的精神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终于没趣地走了。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如果你不冲破外界因素的控制,或者总是认为外界因素在控制着你,你就不可能真正地生活,更不可能有所作为。真正的生活意味着将外界控制转变为内在控制,你要对自己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负责。
需记住,你不是一个机器人,无需根据他人制订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程序。糊里糊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可以任意违反法律或规则。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则是维持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遵循常规也是极不可取的。对于个人来说,盲日服从可能比违背规定更为有害。有些规定是荒谬的,有些传统习惯也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盲目地循规蹈矩,反而大错特错。现在,你应该重新审视各种规定,客观规划自己的行为。
【时常忏悔和反省自己,进入人生的更高境界】
说到忏悔,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宗教。那么,在人类已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新时代的今天,宗教为什么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这与它净化人心的作用密切相关。
宗教虽然以神为中心,但重视引导信教者自觉地忏悔自己,即为对生命的一种积极救赎。许多大科学家如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热爱科学,但同时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心灵净化。
特蕾莎修女认为,忏悔不但可以拂拭思想上的尘埃,还可以减轻心灵上的苦痛。她时刻忏悔自己,总是在检讨自己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
1928年,她来到印度大吉岭工作,担任当地学校的老师,教授地理及历史。大吉岭位于喜马拉雅山与加尔各答的山脚下。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会的培训,正式宣誓成为修女,并被指派到隶属加尔各答的圣玛丽亚女校中担任校长。该校是个贵族学校,学生皆来自孟加拉的上流阶层。
然而,特蕾莎并不想让自己停留在圣玛丽亚女中。当地的士绅把孩子送入这个学校,期望在学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尔各答圣玛丽亚女校的墙外却布满了脏乱、污秽的贫民窟。特蕾莎看见贫民窟与贵族学校的对比,她心中深感愧疚。她知道,贫民窟才是她应该去的地方。她要进入最穷苦、最低贱的人群当中。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与堕落。只请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和智者,都同特蕾莎修女一样,通过忏悔来战胜自己内在的敌人,清扫自己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净化自己的精神世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活在世,谁都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谁都难免有丑陋的一面,就连爱因斯坦都宣称,他的错误占90%,那么我们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卢梭,他在少年时,曾经将自己极不光彩的盗窃行为转嫁在一个女仆的身上,致使这位无辜的少女蒙冤受屈,并被主人解雇。后来这种“卑鄙龌龊”的行为,使他深深陷入痛苦的回忆中,他说:“在我苦恼得睡不着的时候,便看到这个可怜的姑娘前来谴责我的罪行,好像这个罪行是昨天才犯的。”卢梭在他的名著《忏悔录》中,对自己作了严肃而深刻的批判。他敢把这“难以启齿”而抱恨终生的丑事,告诉世人。显示了他勇于忏悔的坦荡胸怀和不同凡响的伟大人格。
革命老前辈谢觉哉,一贯严以律己,对自己的过失毫不留情。他把忏悔自己,生动地比作“三当”。自己做了错事,自己就跟自己打官司,即自己当“被告”,自己当“律师”,自己当“法官”,为的是让自己的良心受到审判。鲁迅先生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他每天都要给自己安排一段“冥想“的时间,来自觉地反省自己。这种解剖和反省,本身也是一种忏悔。
黎巴嫩著名诗人、画家纪伯伦对自己人生不断地进行彻底的审视,对自己的一言一行经常进行反思。他说,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当她为了猎取荣誉而佯装谦让的时候;当她回避真诚的时候;当她在艰苦和轻松之间选择后者的时候;当她做了错事还说别人也这么做的时候;当她逆来顺受却硬说自己坚强的时候;当她轻蔑本来就是她许多面具之一的那张丑脸的时候;当她唱着赞歌,并认为这就是美德的时候。
纪伯伦对自己毫不留情的解剖,使精神受到炼狱,却使生命得到了升华。他的自我剖析,非但没有损坏他的形象,反而使他成为黎巴嫩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之一。
学会忏悔,还有利于身心健康。一个人做了无法弥补的错事,良心会遭受道德的无情谴责、心灵会受到法理的严厉拷问,以至寝食难安、容颜憔悴。内心产生的种种苦痛,是一种比身体上的疾病更为可怕的折磨。
善于忏悔自己,不但可以拂拭思想上的尘埃,还可以减轻心灵上的痛苦。
忏悔是知错后的幡然悔改,是良知的复苏,是生命的升华。一个人有了错误,包括那些见不得人的丑事,不要护短,也不要掩掩藏藏。不必怕失了面子和威信,要像卢梭那样勇于忏悔,像鲁迅、纪伯伦那样时时无情地剖析自己,这样才能打开人生的睿智之门,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为爱而工作,才能尽善尽美】
爱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总有向善的一面,纯粹的爱能以光明之灯为黑暗指路。人可以不善,但必须有爱。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在工作时,往往有一种危机,就是为工作而工作。只有我们为基督而工作的时候,尊重、爱心、热忱才会出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事情办得更尽善尽美。”
这里我们不谈宗教信仰,只是说,现在我们在工作与学习中蕴藏着一个危机。它让我们对生活中种种美好熟视无睹。心灵之所以虚泛动摇是因为我们没有坚定的信仰。我们对这个世界抱以冷眼的旁观,对爱的宣扬不敢苟同。我们活着孤独,而微笑就在自己的嘴边,物质却让它蒙蔽。
如何去化解这个危机呢?就是为爱而工作,热爱你的工作。
也许,在工作中,你不会永远有特权去做你喜欢的事。但是你有权利从你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最多的乐趣。
工作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在那些你不中意的工作中,同样可以寻得发展你事业的机会。只要你能慢慢地培养工作兴趣,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对开始找工作的人,以及已有了工作却感到不顺心的人,建议参考以下规则:
规则一:只要有发展前途的行业,就是好工作
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有很多决定性因素,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得透彻的,你只能作比较性的观察与评估。也许一个很小的公司,几年之后有了大发展,也许看起来相当庞大的公司,逐年衰败。所以在作决定时,多少带有些冒险性质。事实上,从事任何工作都是种冒险行为,老板投资做生意是冒险,你投身工作,当然也免不了要冒险。工作中没有绝对的安全之策,你能做到尽心工作、成败无愧于心就好。
工作兴趣虽然可以培养,但却不可盲目行事。当你确定在这个企业可以长久工作下去时,再培养起兴趣不迟。否则,不妨另谋发展。
规则二:任何工作都是磨炼的机会
要想获得成功,任何工作对你都是有益的。而且接触的工作范围愈广,对你将来的成就愈有利。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句话对任何行业的人都适用。就像生意人的才能,有其广泛的一面,也有其专精的一面。广泛的一面,是指生意上的应对,市场的了解,世情的通达以及环境的熟悉等;专精的一面,是指对本行业的深切认识,技术方面的精通以及交易上的一些诀窍。
只有灌注心血于某一行业,你才有可能成为这一行的行家;也只有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达到通晓世情的境界。
总之一句话,如果你找不到好的工作,而又有很大野心和抱负,不妨从最基本、最容易的工作做起。这样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对于你将来的抉择,一定会有莫大帮助。
规则三:抱着学习的精神去适应工作
成熟的思想,准确的判断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靠后天的磨炼培养而成。你的工作经验愈丰富,你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就愈强。
因此,任何工作对你而言都是一种学习的机会,不能因为你不喜欢某个工作,就对它毫不上心,说不定你将来的工作正好跟这个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你有机会了解它,就不能放弃这个机会,总有用到的时候。
当你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之后,对任何工作都缺乏实际经验。因此,任何工作对你都是未开垦的土地,只要你全心全力地去耕耘,总会有所收获。
当然,这种收获不一定是你终身事业的寄托,也不一定对你的前途有很显著的帮助,但至少会为你增加某一行的工作经验,也会使你的思考能力又增强一些。
再退一步说,既然你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非先屈就这个工作不可。同样要花费时间,不如用心些,对你从事的工作深入了解,认真完成。所谓“艺多不压人”,多了解一些,总是有益无害的。
规则四:时间、环境会转变一个人的兴趣
不必过分重视你在学校里的理想和兴趣,将来的演变,是连你自己也预料不到的。这也是我们强调要培养工作兴趣的主要原因。
譬如你是学设计的,你当然希望到设计部门或广告公司去上班,但你找不到这样的工作,不得不到一家食品公司去当店员。一段时间之后,你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由于你表现不错,被一家包装公司挖去当设计部门主管,食品包装设计也是你业务的一部分。这时候,你对食品包装就会产生兴趣。深人了解之后,你发觉食品这一行的利润相当优厚,说不定就会动脑筋想开食品公司了。
如果你不幸要从事一个与自己志趣相违背的工作,而短时间又不可能更换,非做下去不可的话。下面的几个问题,你一定要认真思考:
问题一:如果你对不感兴趣的工作,抱定混时间等机会的心理,你会有什么收获?
回答是:必然给人一个不好的印象,那么就多了几个讨厌你的人。
问题二:如果你抱着学习的态度,对于不感兴趣的工作也尽力完成,你又会有什么收获?
回答是:必然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多了几个朋友,将来也多了一条出路。
当你对现有的工作不感兴趣时,你应该平心静气地思考一番:是工作环境不适合你?是跟同事们相处不来?是主管、老板找你的麻烦?还是嫌待遇太差?
当你找出原因之后,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使你失去工作兴趣的原因所以形成,是你自身的问题,还是客观存在使然。
如果是前者,你应该努力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设法消除别人的成见;若是后者,更应格外留心,这表示你事业的成败已亮起了警灯。
【平等的爱是尊重人性的,而不应以利害为衡量的标准】
对于爱的理解,在人们心中存在着极大差异。
以母爱为例,对孩子的未来与成败:有的母亲会说,相信你自己,你一定会成功的,并给予他支持;有的母亲则会忧心忡忡地叹息一番,然后以严肃的口吻告诉孩子,再不努力,以后只能去扫厕所当清洁工被人看不起。
特蕾莎修女举了一个例子:“澳洲一个有六七个孩子的家庭。他们开家庭会议,决定不买一部新电视机。他们希望能够彼此相亲相爱。他们需要的,已经彼此满足了……他们终于摆脱了妨碍互助互爱,并得着爱的欢乐的东西了。”
就像那个故事:在美国一位记者采访某总统的母亲,问她一定为她儿子的成功而自豪吧。那个母亲却这么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正在田里挖土豆,我同样为他自豪。”平等的爱是尊重人性的,而不应以利害为衡量的标准。
北村曾在《爱是幸福的宽慰——爱的沉思之二》中说,“拥有一件东西和爱一件东西是两回事”,“爱需要和奉献联系在一起,爱是不需要回报的”。
如果有一种爱蕴涵着自私、不义,这是不是爱呢?特蕾莎修女的回答如此简单:爱是基督给我们的回报。确实,当一个人爱着别人的时候,他是不会孤独的,他相信着爱,并拥有了爱。和自己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但爱有大爱与小爱之分。只有奉献,才可以成就大爱。
很久以前,有一个骄傲的国王,决定为自己建造一个庞大的宫殿,于是召来了他的大臣。
“去森林里找一棵最高大的树,我要用来建造我的宫殿。”
大臣们在森林深处找到了一棵这样的树,它非常高大,周围生长着许多矮小的树木。当天夜里,他们就向国王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陛下,我们已经找到了您需要的树。明天我们就回到森林里去把它砍下来。”
国王非常高兴。那天夜里,他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住在大树上的精灵出现在他的面前。
“哦,国王!”精灵说,“请不要砍倒我的家。如果你这样做了,每砍一下,都会使我受到严重的伤害,我会因此而丧命的。”
国王回答说:“你的家是森林中所有的树中最好的一棵,我一定要用它来建造我的宫殿。”
精灵不断地恳求,但国王坚持要把树砍倒。
最后,树的精灵对他说:“那好吧,你可以把树砍倒,但请按我的要求来做。不要从根部把它砍倒,就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而是要让你的人爬到树的顶部,一点一点地往下砍。让他们先砍掉一段,然后再砍一段,直到砍下整棵树。”。
国王对此感到非常惊讶,便说道:“可是如果让我的人像你说的那样,分成多次把树砍下,那与从根部一次把树砍倒相比,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痛苦啊。”
精灵回答说:“是的,的确如此。但如果你按我说的做,对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会更好。你知道,我的树非常高大,如果它整棵被砍倒的话,会压到周围其他矮小的树上,会使许多小动物丧生的。许多鸟儿和昆虫也会失去自己的家,许多小树也会被毁。可如果你一段一段地把树砍下的话,就不会造成如此多的伤害了。”
国王想:精灵宁愿让自己被砍一百次,也不愿森林里的小动物受到伤害,多么勇敢与仁慈啊!而我却为了自己的享乐与虚荣,要把树砍倒,我是多么自私啊。我不应该把树砍倒,反而要向它致敬!这个梦使我懂得,我也应该对别人善良和温和。
第二天,国王去森林对那棵树进行了授勋。从那天起,国王成为了一个仁慈、公正的统治者。
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而活,人生将毫无意义。如果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怀着一颗博爱的心,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心怀大爱,更要从小事情做起】
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都不看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即使常人认为很微小的事情,他们也会满腔热情地去做。
“不要等待带领,自发地逐个服侍吧。”
“我们感到所做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成做大事,在我看来个人才是重要的。”
“我们不要说太多话:那么你们要做的是什么呢?拿起扫把,清理他人的房子,这就足够了。”
——特蕾莎修女不但阐述纯粹的爱是一种信念,更说明了执行这个信念要自觉从小事做起,马上行动,而非被动地希翼一下成就大事,把时间浪费在空谈上。
她的做法比许多耽于玄思冥想的人更为实际。
人,如果能一心一意地做事,世间就没有做不好的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只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也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于做事者的认知。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上是很难成功的。
有位智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不会做小事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我们平时往往忽视了它,让那些小事擦肩而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来的事业大厦才是坚固的,用小事堆砌起来的工作长城才是牢靠的。
曾有一位人事部经理感叹道:“每次招聘员工,总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大学生与大专生、中专生相比,我们也认为大学生的素质一般比后者高。可是,有的大学生自诩为天之骄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强调待遇。别说挑大梁,真正找件具体工作让他独立完成,却往往拖泥带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却不小,还瞧不起别人。大事做不来,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觉得委屈,埋怨你埋没了他这个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干。我们招人来是工作、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大学生的牌子干嘛?所以有时候,大学生、大专生、中专生相比之下,大专生、中专生反而更实际,更有用。”
现在,社会上有的企业急需人才,而一些大学生却被拒之门外。对此现象,该人事部经理算是道出了其中缘由。
小事,一般人都不愿去做。但成功者与碌碌无为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并为之倾尽全力,因此他们最终获得了成功。
别人不愿端茶倒水,你更要端出水平;别人不愿洗涮马桶,你更要涮得明亮;别人不愿操练,你更要加强自我训练;别人不愿付出,你更付出更多。
每一件别人不愿做的小事,你都多做一些,你的成功率也一定会不断提高。
成功最重要的秘诀,就是甘愿去做别人不愿做的小事。
做事切不可以被大小、时间和空间限制。不因小而失大,不因少而失多。越是那种埋怨自己工作价值渺小的人,真正给他们一份棘手的工作时,他们越是退缩而不敢接受。具有十成力量的人,去做仅仅需要一成力量的工作,也会乐在其中。
许多白手起家而事业有成的人,在小学徒或小职员时代就能以最高的热忱和耐心去完成上司给予他们的每一项工作。
有时候,公司老板或业务员要出差,便会安排员工去买车票。这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却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对工作的不同态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推测出今后工作的前途。
有这样两位秘书,一位将车票买来,就那么一大把地交上去,杂乱无章,易丢失,同时也不易于查清时刻;另一位却将车票装进一个大信封,并且,在信封上写明列车车次、号位及起程、到达时刻。后一位秘书是个细心人,虽然她只是注意了几个细节,在信封上多写了几个字,却给他人带来不少便利。
按照命令去买车票,这只是“一个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个会工作的人,一定会想到该怎么做,要怎么做,才会令人更满意。这也就是用心的问题了。
工作上的细节不容忽视。留心细节所做出来的工作更容易抓住人心,即便在当时无法引起他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这种工作态度形成习惯后,也一定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益。这种注重细微环节的态度,是使自己的前途得以发展的保证。
一部名为《细节》的小说,其题记为:“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作者还借小说主人公的话做了脚注:“这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壮举都不如生活在一个真实的细节里来得有意义。”
细节,就是小节,它不仅具有艺术的真实,更具有生活的真实。
生活就像根无限拉长的链条,细节如链条上的链扣,没有链扣,何来链条?历史就像日夜奔腾的江河,细节则如江河的支流,没有支流,何来江河?回味生活,翻阅历史,拥有小节,才会成就大事!
本章链接:
关于爱的祈祷文
请轻柔地唤醒:
我和生命本源的爱是一体的。
我不仅是肉体的存在,真正的我的里面,是爱的存在。
我是灵性的存在,是至爱至善至美的显现!
拥有无限的爱、无限的智慧、无限的光明才是真正的我的存在。
因为爱,我的心灵完全地自由,我能全然活出爱的生命与内涵!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学习爱、奉献爱、传达爱;
我是为了唤醒心中的爱,为了享受生命的丰足与美好而来的!
我是具有丰富能力的人,我是丰富的存在,完美是我的另一个名字!
我一点也不孤单,我也从未孤单;
因为我和生命本源的爱是一体的,我和一切万物是一体的,
从现象界来看,我虽然是肉体的存在,
但是在实相的世界里,我是灵性的存在,
是神圣完美的存在,是实相完全圆满的存在。
我欣赏感谢自己的神性,我也尊敬礼拜别人的神性。
我尊敬礼赞别人,如同敬爱神一般。
我的每一个呼吸都是神的呼吸,
我时时不忘我是爱,我时时不忘与神性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