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君子不念旧恶
《论语》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别人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自然就少了。
南怀瑾同样认为不念旧恶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别人,和别人的仇怨自然就没有了,而坏人也会渐渐被他们所感化。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参与废后行动被武则天知觉后,与其子皆被处斩,上官婉儿和母亲则被充入宫中为婢。
上官婉儿一心想要报仇。14岁那年,她参与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的倒武政变。失败后,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却被武则天所赦。
当时,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但武则天认为上官婉儿天资聪颖,着力培养,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她留在身边。
此后,武则天一直对上官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上官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到了她的治国天才、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对她彻底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武则天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许多人之所以能取得令人仰望的成就,不是因为他多有谋略,而是因为能够容得下别人曾经对自己犯下的错。仇恨并不能平息仇恨,斗争也不能消灭斗争,唯有相忘夙怨,不咎既往,才能挣脱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
在宛城之战中,张绣投降曹操后,又乘曹操不备,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张绣的士兵乱箭射伤,险些死在乱军之中。
后来,张绣为躲避袁绍的报复,再次向曹操投降,这次,曹操依旧热情地迎接了他。
曹操的一个部下进言道:“张绣与您有大仇,为什么不杀了他呢?”
曹操却说:“张绣当初之所以能让我损子折将,是因为他有本事,是个人才。”因而不仅既往不咎,未报杀子之仇,还与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都说“大丈夫恩怨分明”,恩怨分明固然没错,然而,若是能够以德报怨,岂不是更好?就算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赶尽杀绝,也不过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没有太大的意义。仇恨的种子一旦发芽,伤害的人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打击报复只能换来无休止的对抗,以德报怨却能消解仇怨,化干戈为玉帛,何乐而不为?有仇必报只会四处树敌,而以德报怨却能为自己平添诸多臂助。
世上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本来就说不清楚,如果人人都秉持“有仇不报非君子”的态度,恐怕整个世界都会硝烟四起。佛家说:放下,自在。放下的不仅仅是各种欲念,也包括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