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朝阳喷薄(5)
康鹏心里忙不迭地回答“我干,我干”,却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慈云桂深情地说:“跟我回去吧,别在这里浪费青春时光了。”
康鹏坚毅地点了点头。他当天就办妥有关手续,到宿舍打上背包,往背上一甩,跟着慈云桂返回哈军工,参加“441B”攻坚战。
慈云桂“不拘一格降人才”,大胆任命“拔青苗”提前本科毕业的康鹏为“441B”研制小组副组长。
攻坚战打响之初,慈云桂组织大家学习晶体管理论知识。可学了没几天,康鹏就向慈云桂发牢骚:“我们不应该花太多时间去钻研半导体理论,我们主要是用晶体管,知道它的特性,学会使用就行了。”
这便是康鹏的性格,无论对同学、对同事,还是对领导,都是直抒胸臆,从不掖掖藏藏。
慈云桂听了“逆耳”之言,不仅不生气,还笑着把他拉到自己身边坐下,长谈起来。
慈云桂说:“咱们要搞出‘441B’,你认为最核心的是什么?”
康鹏若有所思地说:“应该是基本电路设计。”
“是啊,难就难在这儿。”慈云桂说,“主要是咱们国产晶体管质量太不可靠、性能太不稳定了。一些权威专家认定,凭着我国现有水平的晶体管,根本研制不了晶体管计算机。对此,你怎么看?”
康鹏很不屑地说:“现在进口晶体管,外国人不给。若照这些专家的说法,那咱们中国就永远都不会有自己的新一代计算机了。”
慈云桂认真地问:“那你认为国产晶体管能搞出性能可靠的基本电路吗?”
康鹏不假思索地回答:“能呀!为什么不能?”
慈云桂追问:“你认为能的理由是什么?”
康鹏说:“国产晶体管虽然总体质量不是很高,但其中也有相对好一些的,咱们可以选出那些好一些的用。再说,咱们还可以通过精细的设计,科学搭配各层次质量的管子,实现整体稳定可靠的目标,只是在设计时多动些脑子、工作麻烦一些、多付出一些劳动而已。”
又是“英雄所见略同”。慈云桂更加信任眼前这名年仅26岁的年轻助教。
“我把‘441B’基本电路设计的任务交给你,敢接吗?”
“为什么不敢?就怕您不敢把它交给我呢。”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康鹏,受领“441B”核心关键技术攻坚任务后,受命前往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四机部计算机研究所等专业计算机研制单位调研。这时,康鹏才意识到,“牛犊”要把“虎”斗赢还真不是件易事。
调研结束,他一回到学院,便直接敲开慈云桂的家门汇报情况:“慈副主任,人家科学院计算机所可是近千人的大所,干晶体管计算机都两年了,还没有实质性突破,我们只是一个十几个人的小组,连人家一个研究室都不如,能拿下这个大任务吗?”
慈云桂哈哈笑道:“当初我们军工干‘901’时,也有人说,在苏联这样的任务都是院士一级的大科学家们干的,你们几个年轻人能干成?结果我们干成了。年轻不是缺点,恰恰相反,年轻就是活力,青春就是创造。这就是我敢用你们年轻人的依据。大胆朝前走,不要被大院大所吓住!”
康鹏点点头,沉稳地说:“我反复想过,我们也没有三头六臂,要想干成别的大单位干不成的事,我们就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要巧干,要走出一条新路。现在大院大所采用的都是诺尔电路,虽然它在国外已经很成熟,但用国产晶体管不一定走得通,我们一定要立足国产晶体管想问题。”
可从“落后的国产晶体管”走向“先进的基本电路”的那条“新路”在哪儿呢?
这个问号,整日缠绕在康鹏的脑袋里,缠得他白天坐立不安、吃饭不香,夜间卧不安枕,甚至梦里都在苦苦思索,也因此而耽误了一些政治学习。于是被人认为“只专不红”,甚至有人给他扣上“反党”的帽子,把他押到台上“接受教育”。
为保护康鹏,与他一起站在台上的慈云桂“揭发”康鹏:“你康鹏那么单纯,能有什么思想?你脑子里除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除了毛泽东思想,再也装不下别的思想!”
电子工程系副主任张杰,也旗帜鲜明地支持他:“康鹏,你不要怕,我们都了解你,甭管别人说什么,你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院长刘居英更是毫不含糊,力挺康鹏:“康鹏,你干得不错,你应该干得更好!”
有领导撑腰,康鹏全身心地投入晶体管通用计算机电路设计上。
那天,他和大伙去礼堂听报告。和往常参加各种会议一样,他到会场一坐下,思维便自觉不自觉地集中到电路设计上,全然不知台上坐着哪些人、讲课的是谁、讲了些什么,只顾沉浸在晶体管电路那缤纷的空间里……
会场上,回响着授课者慷慨激昂的声音,置身其中的康鹏却仿佛在原始森林里漫步。周围一片静谧,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洒在草地上,斑斑驳驳。周围的小路纵横交错。他低着头寻寻觅觅,探索着那条能通向广阔天地的道路。渐渐地,他眼前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明亮……
国产晶体管初期产品质量差主要表现在使用寿命短,容易被烧坏,导致机器故障……导致晶体管寿命短的原因,主要是功耗太大……要延长晶体管寿命,就必须降低功耗,这就像一个能挑100斤担子的人,让其只挑20斤,就能走得更远……
会堂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会议结束了。大家都散去了,但康鹏还在座位上静静地保持着军人标准的坐姿。
一名同事推推他:“康鹏,散会了!”
康鹏迷迷糊糊道:“哦,散什么了?”
同事笑道:“散会了!”
走出会堂,康鹏还在那片“原始森林”里寻寻觅觅。返回实验室,直到深夜,加班的同志们都回家休息了,康鹏依然在那条“小路”上徜徉。
他觉得身子很疲惫,顺势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休息了一会儿,可思维却无法刹车,继续转呀,转呀……
次日,战友周堤基提前来上班。康鹏突然从工作台上跃起来,一把抓住周堤基的手说:“我终于找到晶体管计算机电路设计的最佳方案了!老周,请你帮我做出来吧。”
康鹏应用磁芯晶体管间歇振荡器的隔离阻塞技术,有效降低了晶体管的功耗,进而发明了数字计算机最基本的单元。
周堤基只用了几分钟,便做出了隔离-阻塞式间歇振荡器和隔离-阻塞式推拉触发器。它把传统的“单边推拉”创造性地改为“双边推拉”,把过去的6个晶体管减至2个晶体管,并且不再要求两边的晶体管性能参数对称。
而它的整体性能大大优于世界同类产品!
聂荣臻元帅得知康鹏用落后的国产晶体管研制出世界领先水平的隔离-阻塞式间歇振荡器和隔离-阻塞式推拉触发器,扫除了研制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的最大“拦路虎”,高兴地说:我们就是要为中国人争口气,不要一说发明就是外国人的名字,应该给康鹏同志发明的电路命名!
国防科委某局局长李庄建议:我看就用康鹏的名字命名吧。
聂帅说:好,就叫“康鹏电路”!
聂帅亲自签发了“康鹏电路”发明证书,这在中国科技史上史无前例。
【牵引导弹的“风筝线”】
研制小组突破基本电路这道落差最大的“险滩”后,又相继攻克软件设计、存储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等关键技术,先后研制成功8位运算器、20位运算器和磁芯存储器模型机,通过长时间运行试验,表明功能完备、性能良好、稳定可靠、工艺可行。
1964年8月,“441B”组装完成,迎来了考机的日子。
用落后的国产晶体管也能研制出性能稳定的“441B”?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天方夜谭”,国防科委接到报告后,既惊喜不已,又疑窦丛生,特意派了两名参谋到现场“监考”。
电源开关“啪”的一声合上,“441B”发出蜂鸣般柔和的声音。
两名“监考官”非常尽职,24小时守在机房,轮流值班,瞪圆了两只眼睛紧盯着机房,看它有没有“舞弊”行为。
10小时,20小时,30小时……57小时过去了,机器没有任何故障。
考机第三天,前来接班的参谋见“441B”还在运行,便问前任值班参谋:“是停机后再启动的吧?”
前任值班参谋说:“没有停呢,一直在运行。真没想到‘441B’性能这么好。”
接班的参谋说:“它比现在国际上最有名的机型连续运行的时间还多几小时呢!”
58小时过去了,200小时无故障……332小时依然运行正常。
两名“监考官”被“441B”彻底折服了,幽默地对研制人员说:“你们人工关机吧,再考下去,机器受得了,我们也受不了啦。”
“441B”的运行速度达到每秒数万次,相当于“901”电子管计算机计算峰值的近百倍,它无故障时间已经达到世界最好机型无故障记录的5倍多!
“441B”综合性能是名副其实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也是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史上毫不浮夸的“大跃进”!
中国军事工程学院慈云桂率领的团队,在元器件落后于世界的情况下,用不到三年时间跨越了英美十几年走过的漫漫长路,成功跻身世界计算机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尤为重要的是,“441B”对供电环境要求很低,只需接通民用电路便可稳定运行,而且抗震能力极强。
“441B”问世不久,便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仪器、仪表新产品展览会。其他单位参展的计算机,由于不能直接使用普通民用电源,须经电动发动机组隔离民用电的波动与干扰才能使用,因此提前几天把机器运到展厅安装。而“441B”当天就安装完毕。兄弟单位见此情况,一片赞叹:“军事工程学院的‘441B’真好用呀!”
展览期间,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严重波及北京,展厅剧烈摇晃,天花板上的尘土,下大雨般哗哗往下掉,人们惊慌失措、跌跌撞撞地往外跑。强震过后,人们回到展厅,发现其他单位参展的计算机已被震坏,无法重新启动,唯有“441B”毫无故障、工作正常。时任四机部科技司副司长的“两院”院士罗沛霖称赞“441B”是“高可靠性的优选品种”。
“441B”可谓生逢其时。就在它问世的前一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罗布泊爆炸成功。可一个国家光有原子弹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运载工具把它送向远方,打到那些“想欺负我们的人”的家门口去,别人才会有所顾忌。导弹打不到别人的家门口,有再多的原子弹,别人照样欺负你。
为此,中国于1965年制定了“八年四弹”研制规划,即在8年内研制出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中程导弹“东风三号”、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和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这4个型号的地对地火箭,要求每个型号的射程比前一型号翻一番以上。
众所周知,要想让导弹在茫茫太空中长途奔驰,准确命中敌方目标,就必须让它严格按照预定轨道飞行。这需要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需要一台高速运行的计算机不断接收导弹的飞行轨道数据,不间断快速处理,不间断发出指令,纠正其飞行偏差。简言之,就是需要一台计算机对它进行实时控制,让它在茫茫太空中严格按照既定轨道飞行。
“441B”的诞生,为我国导弹飞行轨道计算和控制提供了一根现代化的“风筝线”。
有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算盘算出来的。”
这话既对,也不对。对的是,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条件确实落后。不对的是,用算盘绝对算不出原子弹设计的各种数据。算盘作为辅助性计算工具,确实参与了原子弹数学计算工程,但只能进行简单计算。国家原子弹工程启动之初,各种数学计算主要依赖手摇计算机来完成。后来虽然有了电子管通用计算机,依然无法满足原子弹工程中的复杂数学计算需求,计算一个数据需要排队很长时间。因此,相比英、美等发达国家,我们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中国的导弹工程显然比原子弹工程要幸运得多,一开始就有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441B”晶体管通用计算机这个高性能计算平台。
为让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早日用上“441B”计算机,聂荣臻元帅在接到“哈军工”研制成功“441B”的消息后,在第一时间给哈军工和国家有关部门紧急下达了三条指示:
尽快把“441B”的优势性能转化为战斗力、生产力!
尽快复制和推广“441B”!
尽快装备到国防科委所属高等院校、国防研究院(所)和基地!
国防科委有关部门很快列出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三机部六院一所、七机部七院六所等,作为第一批复制“441B”的单位。
报告当天就送到正在参加会议的聂帅手中。聂帅当场审阅后,掏出钢笔在报告上签署:同意!速办!
哈军工作为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府,也表现出了一个老大哥应有的博大胸襟。
学院党委承诺:“441B”创新成果向上述七家单位和盘托出,不作任何保留,不收一分技术转让费,不附加任何条件,不求任何回报!
为让兄弟单位尽快掌握复制和使用“441B”的技术,哈军工于1965年3月1日至4月17日,举办多期“441B”计算机集训班,数十家单位、近百名科技人员参加培训,参训人员人手一份“441B”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441B”机房的大门24小时向大家敞开,想什么时候参观就什么时候参观,想参观多久就参观多久,想看哪儿就看哪儿。研制人员还手把手地教大家操作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