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甚者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症状。中医认为,眩晕可由于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湿内蕴、瘀血阻络等多种原因所致。
1.肝阳上亢型
【症状表现】眩晕,耳鸣,头胀痛,烦躁易怒,面时潮红,失眠多梦,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调理原则】平肝潜阳,育阴息风。
【药膳配方】
菊花茶
原料:白菊花5g,白糖适量。
做法:将白菊花放入杯中,冲入沸水,1分钟后倒掉水。然后再次冲入沸水,加入适量白糖,闷5分钟后即可。
功效:清热平肝,明目清脑
用法:代茶饮,随时饮用。
说明:本食疗方中白菊花长于养肝明目,有清热平肝、明目清脑的作用。因此,有眩晕或眼睛疲劳的人用此茶来调理。
2.肾精不足型
【症状表现】眩晕,耳鸣,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有遗精、滑泄、脱发、齿摇等症,舌淡嫩,脉沉细。
【调理原则】补肾填精。
【药膳配方】
天麻猪脑羹
原料:猪脑1个,天麻10g,食盐少许,姜、葱、大蒜各适量。
做法:将天麻打成细粉;新鲜猪脑去血管及膜,洗净;姜、葱、大蒜洗净,姜切片,葱切成葱花。将天麻、猪脑、姜、蒜同入锅内,加水适量,以文火煮炖1小时成稠羹汤,撒上葱花,以食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补精髓,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主治精髓不足,肝阳、肝风所致的眩晕头痛、失眠多梦、肢体麻木、手足震颤及偏正头风头痛等。
用法:喝汤食猪脑,每日或隔日1次,适量。
说明:方中天麻甘平质润,专入肝经,功能平肝息风,善治一切风症。凡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之症,不论寒热虚实,均可选,被《本草纲目》誉为“治风之神”。因天麻具有通络止痛之效,尤为头痛眩晕之要药,故前人有“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治”之说。猪脑性味甘寒,具有补脑定眩之功,善治头风头痛,用于治疗精血不足、肝肾亏损之头痛、眩晕、脑鸣,均有疗效。方中二料相合,一则平抑肝阳,二则补益精血,使肝阳肝风得以平息,三则眩晕头痛可止,肝肾精血得以滋补则虚风震颤自灭,标本兼取,相辅相成。因此,本方对于肾精不足或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均有调治效果。
3.气血亏虚型
【临床表现】眩晕,倦怠,少气懒言,动则益甚,面色萎黄,或白无华,或有心悸、失眠、纳减、腹胀,舌质淡,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调理原则】开胃健脾,益气养血。
【药膳配方】
黄芪炖母鸡
原料:母鸡半只或1只,黄芪60~90g,姜、葱、盐、大料各适量。
做法:将母鸡宰杀洗净,去毛、内脏。将黄芪用纱布包裹后塞入鸡腹内,用线缝合,置入锅中加水浸没,入姜、葱、盐、大料,文火炖烂。
功效:补中益气。
用法:分次吃肉饮汤。连用3~4次。
说明:方中黄芪有补中益气、补气升阳的功效,对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体力有明显疗效。实验研究证明,黄芪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鸡肉,温中益气,滋补五脏,补精添髓。二者相合,补中益气,强身健体。
4.痰浊中阻型
【症状表现】眩晕,头重而昏,周身倦怠,肢体酸胀,胸闷或时吐痰涎,纳差泛恶,舌体胖,苔浊腻,脉弦滑。
【调理原则】燥湿祛痰,和胃健脾。
【药膳配方】
薏米杏仁粥
原料:薏米30g,杏仁15g,冰糖少许。
做法:将薏米洗净,杏仁去皮,冰糖打成碎末。把薏米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置于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煮至半熟,放入杏仁,熬熟时加入冰糖调匀即成。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通痹。适用于痰浊中阻型眩晕症。
用法:餐时服用。
说明:方中杏仁祛痰、止咳、平喘,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载“杏酪浓煎如膏,服之润五脏,去痰咳”;《本草纲目》中说,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诸药共用,共奏健脾利湿化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