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战略:美国海军少将的传世之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基础原理——从战略上运行海军兵力

当极度重要的海上战略要塞或者港口被敌方夺走时,怎样才能从战术上正确部署兵力?其实,取得这些位置后,敌方的重要任务便是守卫好这些劳动成果,以防对方趁机夺回。也就是说,敌方开始由攻转守。如此,这种守势中的海军所需承担的责任就是攻势防御。

第一个目标被夺取后,海军舰队应该转而保护交通要道,承担起固有的职责。海军只有将敌方的兵力赶出某些区域,才算圆满完成了任务。若是海军力量强大,那么主动迎战、逼迫敌方迎战非常有必要;反之,引开敌人、分散敌方兵力、消除其对战略要塞的威胁才是最佳策略。

在我看来,倘若一个国家在战时的安全还是依赖海军力量,那么海军所要承担的职责就会很大。而从战略上调配海军兵力,便是参战各国首先要做的事情。

1.打造名副其实的海岸防御使者

1812年,拿破仑与元帅马尔蒙就陆战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当时恰逢马尔蒙带领军队在西班牙的萨拉曼卡与罗德里戈城开战,不久,罗德里戈城被英国陆军元帅威灵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而且,法国成功占领了葡萄牙毗连西班牙的西部地区后,英国军队却想将法国从那个地方赶走。而法国正好在与俄国交战,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俄法战争上,于是,法国在西班牙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所以只能采取以守为主的军事策略。

当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边界被法国占领,但英国又想取而代之,于是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要塞,一个是北方的罗德里戈城,另一个是南方的巴达霍斯。其实在攻克罗德里戈城前,威灵顿将军就已经派兵包围了巴达霍斯许久。那时,他是趁法国在1811年撤离葡萄牙之机才围攻巴达霍斯的。

在马尔蒙升任总指挥官时,罗德里戈城被法国占据。只不过那时英国人在围困巴达霍斯,于是马尔蒙便组织一支相当于海上战队的野战军挺近巴达霍斯。后来,为避免两线开战分散军力,威灵顿不得不放弃巴达尔斯,进而从葡萄牙向塔古斯河以北进军阿尔梅达,从而达到监控罗德里戈城的目的。

此时,马尔蒙决定北上进入萨拉曼卡。其实,倘若马尔蒙将兵力集中起来,强大的阵势一定会吸引威灵顿的注意,但是他却只想着将一部分兵力派往东部支援正在围攻巴伦西亚的另一个法国元帅絮歇。

当法国的军队挺近塔古斯河时,威灵顿以为它们的目标是葡萄牙南部。但是当马尔蒙的军队向东行进时,威灵顿便知道葡萄牙南部不是它们的攻击点,而且威灵顿还得到一个消息——法国在西班牙北部已经没有任何战斗力,因为大部分炮兵与骑兵都被调走了。因此,英国便决定在法国海军野战军赶来支援前,一举攻下罗德里戈城。

这期间,法国最高统帅拿破仑还针对此攻势向马尔蒙下发了一份训令,他在训令中写道:“现在,你的部队总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相关人员和装备也重新整顿,你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保护好巴达霍斯,所以无须向其他地方开进。你要将军队以师为单位分署在萨拉曼卡周围,但是距离不要太远,以便随时集合。这样的部署是为了给敌人造成假象,让他们相信你正准备打进攻战。如此,敌人的下一步计划也会被轻而易举地掌握。一定要谨记,若是威灵顿向巴达霍斯进军,就任其行动。你只需要立刻集中兵力进攻阿尔梅达,他就一定会迅速返回抗击你。不过,他也是个军事奇才,应该不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

其实,法国野战军就是一支海军机动部队,作用就是牵制对手的军队并保护巴达霍斯。而巴达霍斯在马尔蒙军队的攻击下,从威灵顿手中易主。马尔蒙之所以能够保住巴达霍斯,主要还是因为他坚持的时间足够长,从而牵制了英军的力量,但罗德里戈城却因为马尔蒙指挥不当而沦陷。

从1804年到1805年,拿破仑在战略中主要采取的也是牵制对手的方法。当时,他想引开欧洲的英国舰队,将兵力集中在英吉利海峡,以进一步突袭英国。按照拿破仑的计划,分布在土伦、布雷斯特、罗什福尔的法国舰队全都驶向西印度群岛,然后集中返回英吉利海峡。拿破仑认为,当英国海军看到这种阵势,一定会跟踪他们,而法国舰队可以趁机先返回欧洲,以控制英吉利海峡。

但是拿破仑的这种想法最终夭折了,因为英国舰队当时的总指挥纳尔逊也是一名军事天才,他奉命在土伦港待敌,也尾随法国土伦舰队驶向西印度群岛。不过,虽然纳尔逊起航的时间较迟,却比法国军队更早一步返回英国,而且纳尔逊还推测出法国土伦舰队指挥官维尔纳夫率领的军队已经返回欧洲。事实上,纳尔逊驶离直布罗陀海峡的时间虽然比法国军队推迟一个多月,但是他返航的时间却只比同盟舰队晚4天,并在他们到达费罗尔的7天前就返回了英国。

查阅大量的资料后我才发现,拿破仑除利用集结在西印度群岛的海军舰队牵制对手外,还设想出诱使英国其他舰队离开比斯开湾与海峡的策略。然而,从上述的描述中可以获知,法国舰队引诱英国舰队的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英国舰队离开西印度群岛,便是离开了拿破仑所规划的战略核心。

其实,如果纳尔逊只是一名普通的指挥官,那么他应该不会选择离开西印度群岛去跟踪法国舰队。这并非我胡乱推测,因为当时许多人都要求他不要离开,但是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倘若当时他在获得了可靠的情报下,一直龟缩在西印度群岛,那么将会有不下20支军舰集中在欧洲支援拿破仑,而英国亦会因为失去纳尔逊的军舰支持而远远落后于法国。

拿破仑的方案源于1762年法国首相指定的计划,他可能是从一些档案中获知的,但纳尔逊却一无所知。

对于海军而言,通常都有两种方案可选——逐离或者引离。但在我看来,从总体作战和自身行动的角度分析,还是采取守势或者攻势的做法比较恰当。拿破仑写给马尔蒙的训令就是如此,他说:“欧洲局势已经发生较大改变,我们不得不放弃远征葡萄牙……”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来,他已经放弃了一次攻势战役,因此才制订了总防御战斗计划,以保住巴达霍斯及西班牙萨拉曼卡所庇护的从法国至马德里的交通要塞。可是萨拉曼卡在此前就被约翰·穆尔盯上了,从而打乱了拿破仑的计划,以至于在关键时刻,他不得不离开战略中心。

许多时候,一个国家一旦占领了一块属地,就会处于守势。若是因为一些不必要的因素而将海军束缚在固定的港口,那么它也会处于守势,并将商业和属地与外界交通脉络隔离开。

1812年,美国除贸易破坏舰外,未曾对外派遣任何海军。当然,这也并非坏事。毕竟对于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而言,本身资源很丰富的话,就可以与陆路相通的中立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如果海岸线足够长,敌人就无法对其进行封锁,尽管也会受到一些损害,但是由中立国货船承运的物资并不会全部被损毁。

不过,这只是针对大国而言。所以,任何版图的海岸防御能力要想达到完美状态,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并将对手的舰队驱逐出本国海岸线,或者通过一些特殊手段将其引离。如此,海军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海岸防御使者。

2.港口:为舰队提供防御功能的掩蔽所

虽然海岸面对陆地的一侧暴露无遗,只起到一些防御作用,但可以让敌人的舰船与海岸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一个保护海军的港口只有成为要塞,才具有强大的防御功能,比如,法国东北部的梅斯与德国的美因茨。

1812年的战争或许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但是足以证明能够掩护海军的港口具有防御性质。由约翰·罗杰斯指挥的、停靠在纽约港的海军分舰队,就做到既能进攻又能守备。

当时,英国军队只接到全体出港的命令,但出港做什么却一无所知。因为英国海军分舰队在美国沿岸的数量太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与美国海军分舰抗衡。既要集结,又要保护海上贸易,迫于无奈,英国分舰队只能减弱对美国港口的监控,所以,大多数返回美国的商船都能安全到岸。这种攻防方式得益于罗杰斯的功劳,它能够保护舰队的港口,否则,舰队便会陷入永无休止的危险境地。

那么,海军应该具备何种规模才能被合理理解?海军的总体实力要能够让本国在敌人进攻前,就从各方面考虑到这支军队的力量会不会对本国产生强大的威胁。如此,许多战争才可以避免。

1900年,德国在海军规划中提到一些期望:“德国必须要打造出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让那些欲与德国开战的国家,一提到德国的海军就主动放弃。”可是,这则针对英国海军的策划使得美军自愧不如。

事实上,具有控制力的态势要地是其他攻势行为的目标,这就是适用于任何战场的战略原理。我们还可以把它表述为:要始终不渝地向前推进,并在各个部分之间组成完整的体系。如此才能控制位于战场正后方的一切变化,这对敌人也是致命的。

在1793年至1815年的法国革命和帝国战争中,正是海战为法国提供了正面作战的条件。因为当时的英国对法国和西班牙各个港口进行了封锁,停靠在布雷斯特、土伦、费罗尔、加的斯、罗什福尔等港外的英国舰队由巡洋舰组成小分队对港口进行监视,并不断搜索近海海面,形成了一条较长的作战线。英国本土及殖民地的海上贸易安全也正是依靠这种方式才得以保障。在战场的正后方,虽然英国也略有损失,但是成功阻止了敌人的所有入侵。

舰队在海上的这种优势,就像是陆军在陆地上占上风一样。若是能掌控附近的设防范围,那么优势将更加显著。

1796年,拿破仑在进军奥地利时,发现前进路线的一侧被曼图亚要塞挡住了,于是将阿迪杰河所连接的维罗纳要塞作为正面战场。在维罗纳要塞,法国只需要派遣较少的军队就可以守护好所有物资,并且,此要塞还能保证军队安全横穿阿迪杰河。这种优势让法军士气大增,在阿科拉战争中,拿破仑只派遣了一支数量较少的军队驻守在维罗纳,并命令主力部队渡过阿迪杰河,向位于维罗纳的奥军后方发起进攻,最终大获全胜。

同样,处于攻势防御状态的舰队也需要设防港口的庇护。就像拿破仑在借助阿迪杰河与维罗纳的基础上,利用加尔达湖向北扩展,从而控制了后方的航线以及意大利南部的所有资源,英国沿着法国海岸线布置舰队掌控海洋的行为也是如此。

英国的朴次茅斯与普利茅斯等内港以及直布罗陀和马翁等外港,同样可以凭借强固港增强防御能力。毕竟那些港口都不像维罗纳,它们比较隐秘,不易遭到攻击,并且在补给、维修、改装等方面也有绝对优势,一旦外敌来袭,它们都能够为军舰提供掩护所。除防御功能外,它们还有进攻性。因为它们离交通线很近,对敌人侧翼的攻击力度较大,比如,直布罗陀、普利茅斯、牙买加港口可以分别对地中海、英吉利、加勒比海的所有海线进行翼侧攻击等。

3.敌方舰队位置决定了作战偏向

其实,美国在当时最有机会掌控的地区就是加勒比海。即便所有的岛屿都被敌人占领,但只要古巴还在,控制权就在美国这边。不过,拥有古巴还不足以控制整个加勒比海,而且一旦对手的海军实力与美国不相上下,那么美国控制加勒比海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因此,美国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前推进。

到那个时候,美国海军就能占领萨马纳湾,控制莫纳海峡,直至将正面战场向前推移,以便抗击对手和保护美国在巴拿马的航线安全。而且只要古巴还在美国手上,它就能够掩护美国军舰驶向重要的作战基地——墨西哥湾后方。假如敌人的基地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那么,在双方兵力均等的情况下,海域必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那时,敌人的舰队及其基地位置将为美国下一个作战路线指明方向。

不过,即便敌人没有如愿抢占古巴,但仍然可以将手伸向牙买加以及向风群岛的一些港口,英国就是这样成功占领了牙买加和圣卢西亚。如此,战争的中心便转移到了古巴和牙买加的交界处。而一旦驻扎在牙买加的舰队与驻泊在古巴的舰队相比落了下风,古巴舰队不但会驶向牙买加舰队前方,而且会切断牙买加舰队与向风群岛的联系。所以,牙买加舰队必须出战,先下手为强。这预示着敌人舰队和海军的位置决定了作战的偏向,就如同旅顺口在日本海军作战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一样。

军舰占据要塞后绝对不要停战,而要加强战斗力度。为了巩固要塞的地位,只有彻底消灭敌人的军舰才是明智之举。当然,作战目标并不局限在某个区域,还包括竞争对手的兵力,这比陆军作战更为明确。例如,埃及和多瑙河港口不只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才重要,更在于那里聚集了庞大的、训练有素的军队,一旦开战,他们的影响力将会更大。

另外,人工设防的据点也同样如此,目的就是方便机动部队行动。因此,占据有利地位便会得到更多优异条件。那么,该怎样使用这些优异条件呢?瑞士裔法国军事理论家若米尼表示,在战场上主动寻找合适的战机和军队就是最好的做法。

倘若已经占据了便利的战略位置,在与敌人的多次交战中也获得了胜利,那么,除非对方偷袭,否则,本土交通就是安全的。同时,这支海军军队也占了绝对的上风。如果此时敌人的舰队仍然会不时地骚扰,那只能说明它们的供给源并没有被切断。这时就需要针对敌方的供给源进行防御了,否则,对方很有可能卷土重来。毕竟运煤和补给这样的行为在海上很正常,但是只要加强舰队的巡视力度,这些行为的完成就有很大的难度。

在我看来,一直很强大的英国海军阻碍了海军战略例证的形成,否则早就有许多典型的案例可供后人参考了。

实力雄厚的英国海军长期控制着对手的主要海上交通要塞,致使许多海军战略无法施展。毕竟交通引导着战争,遮住了其他所有战略要素的作用。这种一方独霸的行为似乎在告诉世人:“海上只需要一个霸主。”

从表面上看,这句话很有道理,但它也似乎在说:“虽然各国海军对海洋控制权的争夺不容置疑,但是海上霸主地位从未被动摇过。”其实,这种看法是极其不合理的。因为总的来说,对海洋的控制,特别是在特定区域内的争夺,一直都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哪一方势力可以使之趋于平衡。天平总是不自觉地偏向某一方,在美国独立战争和英法七年战争中更是如此。

4.舰队给养基地要拥有充足的资源

1759年,英国在1758年夺取布雷顿角的路易斯堡的基础上,进攻了魁北克以及加拿大全境。此举使得曾以密集队形往返于法国与加拿大之间的法国舰队失去了能够影响圣劳伦斯河交通的作战阵地。

众所周知,英国在法国革命与拿破仑时期曾是海上最大的霸主,但是在1796年却被迫从地中海撤退。在1793年至1798年间,地中海是最著名的海战战场,直到尼罗河之战打响,英国才重新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发生在这一时期的所有事件,都能够为探究海军战略提供最有利的参考资料。

1793年,英国与西班牙舰队同时挺进地中海。英国趁着法国国内动乱,制定出消灭其舰队以及抢夺土伦的方案。这令人联想到英国马尔伯勒公爵以及1707年尤金亲王对土伦的进攻,尽管他们最终都失败了,但是土伦的重要性也由此凸显。

如果英国和西班牙舰队攻占了土伦,那么法国海军在地中海的行动将会大受牵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海军力量的意大利北部与利古里亚附近的法国军队也将陷入危机。法军在土伦的危险之所以轻易被解除,是因为英国和西班牙的结盟出现了裂缝。在这两国的盟军舰队驶进港内时,其陆军就已经攻占了该港的外围区域。于是,英国提出联盟军要积极打击法国的所有集团兵力,但遭到了西班牙的强烈反对。

其实,西班牙有很大的私心,它担心法国舰队一旦被全部歼灭,英国的海军实力必将更上一层楼。在西班牙的一再坚持下,英国只好妥协,法国军队也才得以获得喘息的机会,后来还派遣了大部分舰船参加了尼罗河之战,也正是这些舰船巩固了拿破仑远征的力量。

不久,法国开始反攻。在拿破仑的精确策划下,法军夺取了一个能够利用重炮冲击盟军停泊舰队的位置。果然,盟军不得不从土伦撤离,西班牙重回自己的港口,而英国海军只好改换前进路线重获一个新基地,以控制土伦并支援奥地利军队在利古里亚的征战。无论如何,英国只有重夺土伦才能摆脱困境,于是英军决定从耶尔湾进入土伦。不过那里容易暴露,很有可能让英军成为敌军所攻击的目标。之后,英军改换前进路线,驶向科西嘉岛北部的圣菲奥朗佐湾。当时的岛民十分不满法国人的一些做法,所以英国军队进入非常顺利。

其实,已经占领该岛的英国军队只要将岛民拉拢过来,成功守卫便不是问题。尽管此时的英军已经占据了科西嘉、土伦、热那亚之间的水域,但是控制力还不够。因为英军虽然占领了这块水域,但并不代表那里就没有其他强者。

1795年,英法舰队两次交战,但均未分出胜负。之后,法国与英国分别以土伦、直布罗陀海峡以及圣菲奥朗佐湾为依托,数次爆发冲突。纳尔逊曾经说过:“如果英军舰队获得了外界援助,那么法军将会失去前进的机会。”倘若他的说法是可信的,那么拿破仑在1796年4月接管意大利陆军时,就会发现奥地利和英国军队已经在不断向前挺进,甚至掌控了尼斯至热那亚的海岸线。这样一来,拿破仑就会更改作战计划,至少会想尽办法破坏奥地利军与皮尔蒙特的联盟。不过那样的话,拿破仑的增援部队以及装备补给等都需要从条件极差的路上运输。

因此,英国的目标有两个:第一,利用意大利北部与利古里亚占据土伦;第二,掌控圣菲奥朗佐湾,维持自身的海军作战地位。这些战斗行为可能需要历时两年之久。

此时的拿破仑通过一些有利条件进行了精心部署,不到两个月就战胜了奥地利海军,顺利进入维罗纳,并占据了意大利北部的全部海岸线,使得法国海军战舰顺畅向科西嘉挺进。而英国的同盟西班牙慑于法国的威力,转而与法国结盟。两国将舰队合二为一,迫使英军放弃前进路线,将军队从直布罗陀海峡撤向里斯本。

英国海军的撤退行为并没有遭到法、西联军的阻击,因为此时的法国舰队已经返回土伦,而西班牙舰队正向卡塔赫纳挺进。西班牙舰队此后又前往加的斯,英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在圣文森特角碰头。英军明白,虽然自己的舰队数量不敌法军,但是军舰质量绝对上乘,打一次胜仗不在话下。而西班牙为英军提供了一次取胜的机会,英军将其围困在圣文森特角海峡,另一支舰队应对法军的攻击。

1798年,纳尔逊指挥的舰队在埃及海峡与13艘法国军舰不期而遇,并大获全胜。尽管法、西联盟在地中海地区很有实力,但是分散开来,力量便被大幅削弱。被英国海军各个击破后,地中海的控制权又回到了英军手里。一年前,法奥停战,于是英国舰队将战场从直布罗陀海峡转向美诺卡岛,之后又驶向西西里和那不勒斯群岛,以占据拿破仑所控制的亚历山大和地中海东部地区。

事实上,英国即便在全盛时期,也从未独霸海上。同样,争夺海上霸权的结果也不是由国家盛衰决定的。所以,海上霸主地位永远不会被一国独占。

1799年,由于25艘法国舰队再次进攻尼罗河,英国部署计划被打乱。这些法国舰队会与15艘西班牙舰队组成一支庞大的舰队,停泊在布雷斯特港。如此,地中海形势再度改变。但是布雷斯特资源有限,无法供给法西舰队,所以即使是全盛时期,英国也未能拥有对海洋的绝对控制权。

5.取胜海战的魄力源于拥有优质基地

1782年和1783年,法、英两国在东印度群岛的海军实力不相上下。但是将印度斯坦东侧的科罗曼德尔当作战场,却受到当地海岸线的较大影响。因为自1782年11月至次年3月,海岸线便遭到东北季风的侵袭,致使海军协同作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英军只能撤退到孟买。可是对于法军而言,除了毛里求斯外,似乎再也找不到更近的停靠港口了。

1781年,荷兰加入战局与英国为敌,其锡兰东北海岸的亭可马里港很快便被英军夺取。这便预示着正面战场已经从科罗曼德尔海岸向南拓展。然而,英军此前并未在该港设防,因此,法军战舰便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亭可马里港,从而获得了一个安全基地。当冬季来临,法军便进入该港监视敌人。对于其同盟国荷兰来说,这是一件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英军战舰返回孟买大约需要4个月,若是亭可马里港还在英军手上,法国战舰就只好前往毛里求斯了,否则便无法与海岸线保持良好的联系。不过法军战舰司令絮弗昂指挥有方,比英军早2个月进入战场。若非和平谈判,他或许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似乎在告诉人们,海战时,在双方实力旗鼓相当的情况下,采取长期持续作战策略会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絮弗昂采取的措施可以算是一个小插曲。西印度群岛海域和北美洲也出现过海军实力相当、一时难分上下的情形,直到1781年约克敦决战爆发才终止。事实上,获得海战胜利的魄力源于拥有优质的海军基地。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获胜的关键便是如此。当然,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但是如果基地恰当,那么受到敌方攻击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除非敌方的实力确实很强大。

1760年至1762年,英军将瓜德罗普岛及马提尼克岛从法军手中抢夺过来;1794年至1810年,英军再次占领该区域。然而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军却并未进攻该地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陆军当时正在美洲大陆作战,而且英国政府不愿在该地区大量屯兵——英国政府担心,如果海军输了的话,该区域的陆军会缴械投降。

1778年,英军在巴巴多斯的基地获得大量增援,趁法军懈怠之时,夺取了圣卢西亚。这次奇袭值得法军借鉴,因为在同样的条件下,法军与西班牙军直到1782年都未能夺取牙买加。随着罗德尼战役的失败,法、西联盟在加勒比地区接连失利,同盟力量被英军瓦解,法军战舰的失败使得西班牙变得独木难持。

6.运输船的最佳防御措施就是攻击

当某支舰队因首次挺进而需要守护第一条作战线路时,若是在自身实力锐减而敌人战斗力依然顽强的情况下,那就不得不再打开另一条作战线路了。比如,美国港口到古巴是第一条线路,在敌人始终强健的情形下,便只能重开一条从古巴连接向风海峡或者巴拿马海峡的交通线。

如果因为保护第二条作战线,导致自身舰队数量锐减或者与敌人数量相等,而敌人依然有顽强的抗击力,那么在舰船补给不足的情况下,就需要依靠补给站的功能了,但是补给站只能建在首次挺进前方的某一处。我认为,萨马纳湾或者波多黎各就是最佳补给站,它们就像圣菲奥朗佐湾以及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基韦斯特和罗亚尔港等。此外,还应该保证这种补给站的绝对安全。毕竟只要密切监视住敌人的舰队活动,便可以预防他们偷袭补给站,而自己的舰队还可以驶向敌人舰队和基地的前方。

巴拿马海峡的防御与加勒比海一样,都具备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想要有效地守护和控制它们,直接设防、消极防御或者排除舰队巡防,都远不如对敌人的前进基地进行直接打击。假如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中部的圣卢西亚岛成为对手的前进基地,那么,只要遭到对手舰队的攻击,不但能将战场转移,而且能保护其他战场,这就形成了正面前进战场。即便最后失败了,依然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而一旦成功了,就能夺取敌人的基地。

若是首次占领的区域与敌人的基地隔着开放的水域,那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远征舰队就必须有一批运输船保驾护航,如运煤船等。在特拉法尔加战役打响前,纳尔逊就派遣了由6支运输船组成的补给船,前往得土安补给物资。而这样一来,纳尔逊就只剩下27艘军舰可用。若是补给船能在海上补给淡水,纳尔逊的军舰实力便不会降低太多,他也将获得更大的胜利。当年,美国战舰“马萨诸塞”号就是因为前往关塔那摩补给物资而未能参战。

所以说,运输船的战术很重要,因为它们总是无法避免对战舰产生负面影响。不过,倘若对手的增援部队尚未到达,那么及时攻击敌人的舰队对运输船的安全就不会有太大影响。因此在交战过程中,战舰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运输船上。毕竟在海战中,战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运输船来说,最佳的防御策略就是先下手为强,这样才能让敌人无法攻击自己。1782年,法国在远征牙买加时,德格拉斯发现自己被罗德尼追击,于是他将运输船都送至瓜德罗普岛港后才加入战局。

当然,从新基地向前拓展时,不要有太多顾虑。敌人的舰队在海上航行时,便会成为攻击的目标,他们也许已被夺走基地,也许自知会失败,所以只好选择撤离。此时,迅速出动战舰截断他们的后路才是重点,但前提是充分掌握敌人的逃跑路线。

为阻止敌人各个区域内的舰队会合,不要为自己寻找任何借口,必须将那些拥有战斗力的军舰驶向前方,而让战斗力较弱的军舰与运输船同行。这或许无法及时补给前方的战舰,但为了一举歼灭敌人的舰队,只能放手一搏。

因此,如果此时有哪位指挥官以物资缺乏为借口而放弃追击敌方舰队,他就应该受到最严厉的惩处。不过在追击之前,也必须考虑清楚其他方面的优势,毕竟追击的目的是获取胜利,如果其他方面太过薄弱,那么即便追上敌人的舰队,也只不过是羊入虎口罢了。

倘若一方在战斗结束之后对另一方展开猛烈追击,那么后者就会受到强烈的打击。他们要么主动放弃那些失去战斗力的军舰,要么拼死一搏。所以,战斗之后的追击必不可少,并且力度不能降低。而且对于军事指挥官来说,巨大的政治成果往往来自军事行动。至于政治成果如何,就无须深入理解,只要明白那些成果背后的含义就可以了。但若是一名指挥官为了达到目的而失去耐心,那他就会犯较严重的错误。

1690年,法军指挥官图维尔在比奇岬战役后放弃了追击荷英舰队的机会,致使法方为取得彻底的胜利,扶持反法联盟中的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坐上了英国国王的宝座,使得战争的局势发生了实质性的变更。1796年,法军某位长官在关键时刻让战士们停留了两个多小时,以致失去了切断奥地利军队与曼图亚城通道的良机,而奥军正是在法军停留的这段时间内顺利进入了曼图亚城。所以,法军两次在海战中受损的根源,并非战斗力不如敌人,也不是对方多么奸诈,而是指挥官太过愚笨和懈怠。

1795年,英国地中海舰队总指挥霍瑟姆下令不对战败而逃的法国军舰进行追击,这间接导致了拿破仑得以在一年后发动对意大利的战争,而拿破仑的影响力也正是源于此次战役。当拿破仑以绝对优势进军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其愿望即将实现时,英国陆军指挥官约翰·穆尔却率领着一支小分队准备从翼侧攻下拿破仑的交通线——萨阿贡。尽管穆尔未能成功,西班牙却由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拿破仑则失去了拿下西班牙的绝佳机遇。因此,拿破仑只好撤离马德里,派遣一支部队继续留在那里,但是这支部队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从军事上看,拿破仑的最终失败就是这个原因。

一名海军将领或许无法准确地预见自己某些命令的波及范围,但能像纳尔逊所说:“只有保证歼灭敌人的数量,才能计算出成功的概率。”纳尔逊听说了霍瑟姆的做法后,明确表示:“哪怕敌人的军舰被我们消灭得只剩下一艘,那也并不能代表我们完全取胜了。”

7.补给港口越多,对敌海战难度越大

事实上,在对马海峡交战前,东乡平八郎舰队与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舰队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追击舰与被追击舰。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舰队在旅顺口分舰队战败前便已出发,旅顺口沦陷后,他们只能灰溜溜地逃回自己的港口。当时,许多人都建议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返回波罗的海,但是他认为日方正忙于其他事务,而且还未获得可靠的新消息,所以必须要率队前往海参崴。

但是俄国当局并未下达命令让他这么做,只是让他停靠在马达加斯加北部的贝岛,等待涅博加托夫的增援部队。其实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因为增援部队的舰船质量不高,只有进入海参崴才比较可靠。再加上日军急切地想截击罗日杰斯特文斯基舰队,所以,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做法并无不妥。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从1月9日进入贝岛,一直等到3月16日,之后又前往法属越南的金兰湾,从4月14日停留至5月9日,再与涅博加托夫会合。如果除了一些无可避免的时间,他至少耽搁了两个多月。所以说,若不是为了等待与涅博加托夫碰头,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的舰队至少可以提前两个多月到达对马海峡。

东乡平八郎不需要与俄国人抢时间,因为他已经占领了有利地形。但是他仍然需要选择一个绝佳的截击场所,还要制定出一个精密有效的方案。该方案还需要考虑更多,至少对于迎敌策略,东乡平八郎应该有一个详尽的规划。

最后,东乡平八郎既没有正面迎敌,也未使用鱼雷攻击俄国舰船,只是将全部的兵力都放在狙击俄军前进的航线上。值得一提的是,他似乎并不知晓俄军的任何动向,直至交战前几个小时才获得一些可靠的情报。但不管怎样,当时他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海军作战中,日本人向来喜欢通过突袭的方式打击敌方军舰,以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时间;之后再攻击敌方的海军基地,一举消灭对方的分舰队。如此,敌方的增援部队只能选择返航。

当一支快速航行的机动舰队在某处消失不见时,便可以确定此处应该有其停泊港,而对手便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倘若港口不止一个,追击方就要向不同的方向派遣相应的通讯船,以便收集情报。而通讯船的任务就是充分了解对方的动向,获取准确的情报,必要时可以派出多艘情报船,以确保情报的可靠性。

其实也可以运用无线电波来收集情报,但是在收到消息之前,无线电波并不能发挥作用,只有收集到了消息才能将其传递出去。并且,无线电波的安全性较低,敌人很容易就会将其截获,如此,情报的传递就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所以,可采取派船与无线电二合一的方式来传递消息。

一般而言,为捕获敌方的全部军舰,事先应该将敌军从其隐藏点驱逐出去,以彻底摧毁对方的舰队。但此时绝对不要分散自身舰队的力量,除非是为了突袭对方。若是必须选择舰队或者设防港口作为目标,那么选择舰队再合适不过了。但是对港口的封锁也很有必要,因为这样做能够将敌舰引向攻击区。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占领的直布罗陀海峡数次遭到敌方的围攻,其舰队为了输送物资,不得不三番五次地进入敌方的封锁线。比如,絮弗昂对印度洋的战役,在英军占领亭可马里的情况下,法国绝对可以实施封锁,以逼迫英军就范。

只要海军放弃了战场,基地就会因为补给不足而崩溃。比如,直布罗陀海峡,若不是英军的持续供给,恐怕早已沦陷。不过,这样的结局总比直接用武力攻击好很多。若是敌人在战场上有多个补给港口,并且这些补给港物资充裕,那么对敌海战的难度系数就会加大。位于美国大西洋海岸的诺福克和纽约就是如此,这两个港口相距250海里,倘若某支美国舰队正在撤退,那么纽约的第二入口便会助其逃脱。假如某一个港口拥有两个相去甚远的入口,敌人的麻烦就会更大。在日俄战争中,有三条距离很远的航道通往海参崴。一旦下大雾,俄军便能轻而易举地溜之大吉。即便俄军战败,幸免于难的舰船也能逃入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