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财富管理行业的意义
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方兴未艾,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市场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认为,其意义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可以促进资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资金层面上看,目前大量的资金脱实向虚。“卖房创业”被网友调侃为“十大败家行为”之首,这显然严重制约了国家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政策实施。只有大力发展财富管理市场,把社会剩余购买力引导到真正的生产性行业中来,才能让实体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能够提升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合理性和稳定性。因为财富管理行业不发达,中国的资本市场至今仍是散户主导型,在价格发现和市场稳定性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散户投资者易受情绪影响的投资行为,在杠杆的放大作用下,将可能加剧资本市场的波动,带来远超基本面波动的资产价格大幅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的自身发展和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第三,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部分投资者本身对于资本市场理解不足,对风险的理解尤其有限,这使得相当比例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把自己辛辛苦苦挣得的收入,甚至是防老养命的钱,放到高风险的投资中,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导致所有的积蓄荡然无存,严重伤害弱势群体利益,也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
第四,更有利于解决公平问题。目前,中国有限的财富管理资源主要集中服务于少数的高端人群。财富管理资源的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社会贫富人群间的悬殊差距,容易引发社会矛盾。
第五,更好地解决高端人群财富外流现象。中国刚刚起步的财富管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乱象,使得不少的中高端财富人群对国内财富管理信心不足,导致相当规模的财富流向海外。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六,促进财富管理行业代替房地产市场成为未来中国家庭财富储值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能让老百姓有了钱就买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房,因为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并不会带来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我们需要能够代替房地产的、更好的财富储值工具,这是保证整个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水涨船高”——提升财富家庭回报一定会增加融资方成本吗?
作者在宣讲关于财富管理的各种理念时,总会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金教授,你建议中国老百姓通过各种财富管理的手段努力提升自己的财产收入,可是那会不会带来资金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已经苦于资金成本高昂,无数的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如果资金成本继续上升,那对于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会不会带来严重的伤害?过度地提倡财富管理,过度地提升中国财富拥有者对于合理回报的期望,会不会对资本市场造成压力,对中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压力?
提出这种观点的前提是人们认为财富管理是一场零和博弈:提升财富家庭回报一定会增加融资方成本。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财富管理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对于财富家庭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目前财富管理市场的混乱,使得很多财富家庭非必要地承担着过多的金融风险。良好的财富管理可以在不改变收益率的前提下降低中国财富家庭所面临的风险,从而降低中国经济整体面临的风险。
其次,中国的实体经济虽然总体缺乏价廉量大的资金,但是和中国的很多其他方面一样,其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资金错配问题,资金缺乏和资金泛滥并存。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在其进行的研究中指出,相当一批企业属于被优惠被照顾的企业,包括很多国企,它们的资金成本并不高。而这些被优惠照顾的企业所获得的低成本资金,可能产生巨大的挤出效应,大量挤出了民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本应获得的成本更加低廉的资金。
再次,虽然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快速地提升效率,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金融体系仍然庞大而低效。以银行存贷利差为例,金融中介的低效率严重地侵蚀了实体经济本应获得的成本较为低廉的资金,使得中国的中小微企业高昂的资金成本和中国的大量普通百姓极其低廉的投资回报率并存!这一看上去强烈的反差,恰恰说明我国的金融中介体系过于臃肿和效率低下。作为一个相对欠发达国家,我们的金融行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的比重居然高达9%以上,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2016年,金融业的利润与全国国企的利润相当。我们所提倡的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正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大幅度提升金融中介的效率,给无序混乱的财富管理行业和金融中介体系瘦身,减轻市场本身的混乱程度,降低系统性风险,从而使得原本应该归财富提供者(也就是千家万户的普通老百姓)和有真实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所有的那一部分利润大大增加,同时大大降低中介的损耗。
最后,从更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即便不考虑金融中介的损耗,财富管理也不是零和游戏。资金成本逐渐由市场而不是由行政控制决定,这将有可能在整体经济层面实现更好的优胜劣汰,增加未来的企业竞争力,同时提升整体经济的潜能。下面的小故事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林木管理引申出的思考
很多年以前作者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担任教授,有一次去一位同事在康涅狄格州的农庄度周末。这位教授家里有几百英亩山林。闲聊时,作者提起这些树林,问他是怎么管理的。他告诉作者,这几百英亩的山林,都是当年用飞机飞播造林的。现在已经逐渐成材,可以开始砍伐了,不然树的密度太大,吸收的阳光、水分以及养分不够,不利于生长。老先生问作者,以你看来,伐木工人应该先砍什么样的树?作者想当然地回答,当然应该先把已经长大成材的树砍下来。老先生笑而不答,作者意识到自己可能想得太简单了,就问他是怎么考虑的。
他带作者去见正在伐树的专业林木管理工人。这位工人伐倒的不是那些粗壮的大树,反而是那些纤细、不怎么成材的树。作者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把那些已经长成材的树砍下来,让那些更小的树木再长大一些。他指向那些砍下来的树,这时作者才发现它们要么是一些杂树,要么长得不是地方,吸收不到养分,还有一些可能是品种的原因,长得矮小枯瘦。同事告诉作者,专业的林木管理理念,是要把那些没有成长潜力的树木砍掉,腾出空间,让那些生长能力更强的树可以获得更多的养分和空间,可以长得更大。那些长势健康的大树,别看它们现在已经很大了,处理得当,给予它们更多的空间和阳光雨露,它们都有潜质长成非常值钱的参天巨树。并且,那些基因优良的好树,它们落下的种子慢慢再长起来,会改善整个林子的基因,使它越长越好。相反,如果现在把这些长势良好的树砍下来,固然可以卖钱,但是并没有实现它的最大价值。腾出的空地反而会让那些资质不怎么优秀的树以及它们基因不健康的后代继续生长,获得更多的资源,长久下来,这片林子就越来越不值钱。
作者回来以后想了很久,越想越觉得这个简单的小故事中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其实,我们也应该这样看待中国的企业。同样在阳光雨露滋润下的企业,有的长得更加茁壮,有的长得非常孱弱。这时候,错误的理念是集中更多的精力去灌溉养育那些发育不好的企业。因为这些发育不好的企业可能恰恰是本身就应该被淘汰的劣质种子。尽早地淘汰它们,可以省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让那些更有潜质的企业可以发育得更好。只有这样的管理,才会改善整个企业种群的基因。从长远来说,汰弱留强才能可持续地推动中国的经济实现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