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地图:申江往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海之根”淡井庙

上海从前有句俗谚:“先有淡井庙,后有上海城。”淡井庙在哪里?很久以来,不为人所知。

直到前些年,上海文管部门专家考察了瑞金宾馆中留存的宋代文物遗迹,认定那就是史载的“上海之根”淡井庙的局部遗址。考证下来,最有价值的是一块上刻“奉宪勘立张尚书墓界淡井庙立”的石碑,现已被收藏;还有一些四角立石柱、大象面石雕像等,很可能为清代翻修时所添。

清嘉庆《上海县志》收的上海县全境图(局部),标注了淡井庙

淡井庙始建于南宋末年的淡井村。淡井村,顾名思义跟水质有关。原来,上海由于靠海,包括地下水的各处水质都普遍偏咸,要打出一口淡水井颇费周折,当先民们终于觅得淡水井源时,就在此周围建村落户,自然形成了淡井村。当年,百姓为感水井滋养之恩,在淡井村里修建了一座庙,就称淡井庙。传说庙中淡水井的水能治某些疾病,因此明代初年前,这里的香火非常旺。

关于这个庙,除了上述民间说法,还有官方的版本: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设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明永乐二年(1404年),坐落在县中心方浜北岸祀奉汉代大将军霍光庙的行祠金山神庙,被上海知县张守约改建为上海城隍庙,祀奉秦裕伯。因城隍老爷曾被抬来巡查,夜宿于此,淡井庙便算上海城隍在城厢外的行宫了,后人称之为老城隍。如此说来,论资历,淡井庙比上海城隍庙要早数百年呢。据清嘉庆《上海县志》记载:“淡井庙,庙有井,味淡。至元《嘉禾志》东塘邮置有‘淡井铺’,亦以此名。在西门外,宋时建为华亭城隍行殿。元时权奉县城皇神于此。”嘉庆《上海县志》,清嘉庆19年(1814年)庙内井水味甘,而上海淡水井甚为罕见,因此这城隍行宫又被称为淡井庙。

1909年刊行于上海的《图画日报》,曾长期连载“上海之建筑”。由此可知,淡井庙为晚清上海的名胜古迹

淡井庙最初由道士主持,释道皆备。清康雍年间,由道观改为佛寺,长期以来为剃度派传承。庙门原有“宋建淡井庙”石横匾。上海城隍神秦裕伯的祖父秦知柔为秦家迁居上海的始祖,夫妇合葬于淡井庙后,与秦家有交往的大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为之题碣“元处士节孝先生秦公之墓”。

1914年后,这一片被划入法租界,庙前开辟了马路,周边建起了弄堂房子,成为人口密集的住宅区,庙中香火重又兴盛。民国时期,淡井庙曾被评为“上海第一古迹”。

1927年,跑马总会董事、英国人亨利·马立斯的儿子戈登·马立斯,出资建造英国庄园式别墅(今瑞金宾馆),将部分淡井庙圈入(今遗址处),庙堂依然独立在外。

庙中建筑经历代住持翻修、续建,1930年代那次还得到黄金荣、杜月笙等的资助。多年修缮,方渐成规模,1937年完成最后重建,占地4.67亩,跨今永嘉路南北,后殿为宫殿式木结构两层楼房,中有天井,两旁圆形拱门分别刻有“珠林”“金地”。

瑞金宾馆后花园深藏的宋代淡井庙部分遗迹

庙里曾有一棵宋代大树,民国时遭雷劈烧毁,留下残躯,当时的报纸专门报道过这一新闻。1950年代初,这里还香火不断……

1958年,街道福利工厂性质的华侨胶木工场、淡井庙小学在淡井庙内开办。到了“文革”,淡井庙除大佛像等由上海市佛教协会收管外,殿房全部改建,前殿成了上海华侨电子电器厂压机车间,后殿变为区淮海少年之家,楼上住进居民……

瑞金宾馆花园里的淡水井

老人们记得,直至1990年代前,第一口淡水井还在永嘉路12号,瑞金南路永嘉路附近的许多住宅院子里都有淡水井的踪迹。1997年初,淡井庙被全部拆除。上海最早的城隍庙,就此灰飞烟灭。

除了瑞金宾馆内少许遗迹外,淡井庙几乎没有留存影像资料。文管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征集相关文献资料。当年在瑞金宾馆隔壁瑞南小学上学的孩子写下回忆:走进学校大门,便是一块空地,这里以前应该是庙宇大殿前安置香炉的地方。空地的东西北三面被两层庙宇式建筑围着,全是木质结构,看似宏伟,但暗红色的油漆斑斑驳驳,真有些“古刹”的风采……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历史掌故,只知道学校原来是一座庙,校舍有着非常典型的庙宇风格,大礼堂就是少了四大天王的“天王殿”,而教室是以前和尚念经的“功课房”……

1996年,瑞南小学里的淡井庙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