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理财入门与实战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读懂宏观经济的核心名词(2)

【GNI(国民总收入):“3G”新宠】

1993年联合国将GNP改称为GNI。

GNI就是Gross National Income(国民总收入)的简称,是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1年)获得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和财产收入等原始收入总额。

人均国民总收入是指国民总收入除以年均人口,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相等,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大致相当。

GNI可以理解为GNP加上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减去对国外的要素支出。GNI增长率超过GNP增长率,就意味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超过了经济的名义增长。GNI是个收入概念,GNP是个生产概念。

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15年中国人均GNI为7880美元。

世界银行是按人均国民总收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组。通常把世界各国分成四组,即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但以上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按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15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GNI低于1025美元的是低收入经济体,1026~4035美元的是中低收入经济体,4036~12475美元的是中高收入经济体,高于12476美元的是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小于1185美元的经济体可以享受IDA贷款(国际开发协会贷款)。

2013—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7.3%,远高于世界同期2.4%(世界银行数据)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和巴西、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我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2013—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约为26%。

自2009年我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人均国民总收入大幅增加,不断迈上新台阶。据世界银行按图表集法统计,2012年人均GNI为5870美元,2013年达到6710美元,2014年达到7400美元,2015年增加到约788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收入分组标准,2010年我国实现了由中等偏下收入水平到中等偏上水平的重大跨越,人均GNI相当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人均GNI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大幅缩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由2012年的56.5%提升到2014年的68.6%,缩小了12.1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4个国家(地区)人均GNI排名中,我国由2012年的第112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100位,前进了12位。2012—2014年,我国人均GNI年均增速达到7.3%,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及高收入国家的增长水平。

按照2011年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我国有许多经济总量在全球数一数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GDP全球第二,出口全球第一,汽车全球销售第一,石油消费全球第二……但是,我国人多地广,经济发展不能光看总量,关键要看人均拥有量。报告称即使以人均国民总收入来计算,中国也已经跻身中上等收入国家行业。

不过,国家经济实力不等同于国民消费实力,国家经济实力越发雄厚并不等于自己的腰包也同步鼓了起来。

另外,很多国家成为中上等收入国家后,都会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难以提高的“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对此,建议可以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以提高整体国民的收入水平。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的预警器】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简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CPI的计算公式如下: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反映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例如,若2005年某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15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2015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2005年为基期)CPI=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25%。

CPI上升,说明生活成本提高,消费者的金钱价值便随之下降。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物价全面地、持续地上涨就被认为发生了通货膨胀。

例如,馒头从去年五毛钱一个上涨到现在一元钱一个,而其他所有商品的价格基本没有变甚至下降,这不叫通货膨胀,只能叫“馒头涨价”。只有在馒头涨价的同时,大米涨价、衣服涨价、房子涨价、水电费涨价……这才能叫通货膨胀。

现在,很多人都说:“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CPI在很多人的眼中就是通货膨胀的代名词,但这个说法不够全面。当CPI数值为正值的时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存在,但当CPI为负值的时候,则意味着整体物价的回落。

2015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创出2014年8月以来新高,但同时公布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却同比下降5.9%,跌幅超出预期,创六年新低。CPI与PPI差值达到7.9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最大差值。

一个国家的CPI连续下跌,一般可以看成是经济持续放缓的一个标志。

中国现行CPI的前身是原来的“职工生活费用指数”。1990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调查内容,开始编制全国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和零售价格总指数;1994年,国家统计局取消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的编写,开始统一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从2000年开始,价格指数的公布改为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主,也就是CPI,涉及的商品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等8大类。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按照“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直接派人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数据来源于全国31个省、500个市县、8.3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2016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其中,城市上涨2.3%,农村上涨2.2%;食品价格上涨7.6%,非食品价格上涨1.0%;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价格上涨1.9%。1—3月,全国居民平均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1%。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0.4%。其中,城市下降0.4%,农村下降0.4%;食品价格下降1.8%,非食品价格下降0.1%;消费品价格下降0.6%,服务价格下降0.2%。

对老百姓而言,一方面CPI转正显然显示经济增长强劲,意味着就业机会多,可以有效减少人们就业难和失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CPI高起也会更多地增加生活上的压力,在收入得不到相应的增长、收入水平赶不上物价增速的情况下,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就会下降。

此外,CPI上升被普遍认为是通货膨胀的一个标志,紧跟在通胀预期后面的就是加息预期。反之,CPI持续走低往往被认为是通货紧缩的标志,此时多为减息预期。因此,在进行投资理财时,我们就不能不对CPI多做考虑。

除了CPI,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Gordon)在1975年提出了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至2013年,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此外,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

PPI是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价格指数)的简称,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PPI是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需采购品的物价状况,因而这项指数包括了原料、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的三个生产阶段的物价资讯。它是CPI之先声。

跟CPI一样,PPI也是预测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之一,只不过PPI更倾向于反映在生产者这个环节上,其反映主要集中在通货膨胀转移至消费者这一环节之前,在一定意义上其预测通货膨胀比CPI更具前瞻性。而CPI则更多地表现为商品的最终价格。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流通领域的消费品。

PPI共调查八大类商品:①燃料、动力类;②有色金属类;③有色金属材料类;④化工原料类;⑤木材及纸浆类;⑥建材类:钢材、木材、水泥;⑦农副产品类;⑧纺织原料类。

“核心PPI”(Core PPI)指数,指将食物及能源去除后的生产价格指数,以正确判断物价的真正走势——这是由于食物及能源价格一向受到季节及供需的影响,波动剧烈。

从我国国情来看,在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上面,CPI受PPI左右的情况比较多。在工业品向生活用品的传导上面,CPI很多时候的表现不一定和PPI一致。很多时候,PPI上涨了,CPI受到的影响不一定明显,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反之亦然。当然,如果CPI与PPI发生长时间背离的情况,也是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的。

理论上,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观察PPI的变动情形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状况,所以这项指标受到市场重视。

PPI是测算价格变化的指标,该价格是制造商和批发商在生产的不同阶段为商品支付的价格。这里任何一点通货膨胀都可能最终被传递到零售业。毕竟,如果销售商不得不为商品支付更多,那么他们就会把更高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PPI并不仅仅是一个指数,而是代表着在生产的三个渐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一组价格指数,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并对金融市场最有影响的因素是产成品的PPI,其代表着这些商品被运到批发商和零售商之前的最终状态。在生产最后状态的价格常常由原材料和半成品过程中遇到的价格压力来决定。这就是观察这三个过程都很重要的原因。

在宏观经济方面,如果PPI增速放缓,将会有效缓解CPI增速过快所产生的压力,从而有效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放缓的可能性。当然PPI持续过高,说明经济可能出现了过热现象。

从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2001—2004年PPI特别活跃,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稳定,终端消费品价格的变动主要源于上游产品价格的波动。在2004年之后,由于居民对终端消费品的需求出现了显著变化,使下游商品价格带动上游产品价格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2006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居民对住房、汽车消费品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同时某些食品(如大蒜、生姜)供给出现严重不足,使原有的供求平衡被打破,进而市场上出现了“蒜你狠、姜你军”的奇特场景,最终使CPI快速上涨并拉动PPI迅速攀升。

2008年下半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各种商品价格回落,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CPI回落,最终PPI也在随后几个月回落下来。

通常,当CPI和PPI长期保持上升状态,一般就意味着经济建设增速加快,通货膨胀开始上升。如果两者上升速度过快,则势必会导致过度的通货膨胀,进而破坏经济建设。反之,如果两者同时下跌,则意味着经济建设增速减慢。如果两者急速下跌,又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也会对经济建设造成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