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版型出样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服装与人体关系

我们在实践中知道,服装穿在人体外面,故有人体的“第二层皮肤”之称。同时,服装必须为符合人体穿着活动需要而存在,否则,服装将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人体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并且在面料重量和服用特性的作用下,服装与人体各部位间形成了不同的疏密关系,这种有的部位贴体,有的部位空荡不贴体现象,是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课题。

由此可知,人的体型是服装造型的主要依据,我们除了掌握人体结构特点,包括外形状况、运动范围、生长规律外,还需要掌握服装与人体的关系,了解涉及服装外观平衡合体和改善服装活动机能,增强服装适应范围等内在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一、人体结构特点

人体是由骨骼、肌肉和皮肤共同形成的外部形体。人体骨骼与肌肉(正视)如图2-1所示。

图2-1 人体骨骼与肌肉(正视)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它由220余块骨骼组成,这些骨骼大都呈左右对称状,决定着人体的基本对称的形态。

骨骼通过韧带和肌肉相互连接起来,其中可以活动的地方称为关节,关节从上至下分别为颈椎关节、肩关节、腰椎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它们起着控制和改变人体运动的范围与方向的作用,也是决定人体的重心和保持平衡的重要部位。

骨骼外面附着肌肉,有的地方肌肉丰满隆起,有的充填于骨骼之间。在八大关节周围都是具有相反功能的肌肉。各个关节之所以能自由屈伸,就是依靠一边肌肉的收缩,另一边肌肉的拉伸作用来活动的。

人体的外观形态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而且人体肌肉组织复杂、形态各异。服装结构设计主要从研究与体表有关的浅层骨骼肌外表形态及动态变化规律出发。

皮肤作为保护层,一般不会影响人体外形,但是皮下脂肪的增多或减少会影响人体的外部形态。

由于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地域、职业特点以及性别、年龄上的差异,皮下脂肪呈现出的形体外表也明显不同。如瘦体皮下脂肪层薄,骨骼显露于外表;胖体脂肪层厚,体表丰满圆润。由此可知,脂肪的多少能改变人体的正常形态。另外,皮肤表面有沟,如腕沟、臀沟、腹沟等,八大关节部位的皮肤均有皱褶,就是皮肤配合关节和肌肉等做机械性运动伸展时的余量。

二、服装与人体关系

人体是设计服装的首要依据,我们在研究服装与人体关系时,通常结合服装部件特点将人体分为躯干、上肢、下肢三部分来认识。

(一)躯干外形与上衣的关系

躯干是人体的主要部分,其脊柱的曲度和胸背轮廓的大小及形状决定着躯干的外形。

躯干包括颈、胸、背、腰、腹等部位。其中肩、髋和臀部在解剖学上分属于上肢和下肢。但在相对应的衣身结构上,它们与躯干不可分割,所以从服装设计角度来区分人体形态时,常把上自颈部、下至耻骨,左右两侧上自肩端、下至髋侧臀部的整个躯段称为躯干部分。

1.颈部

颈部前面上界为下颌下缘,下界至锁骨以上,后面从头骨下缘至第七颈椎,其中第七颈椎与前颈窝之间呈前低后高的倾斜状,它是确定领口形状及后衣片长度的主要依据。而且领口两侧是前、后衣片的总汇合处,为颈着力点,起着衣片重量的杠杆支点的作用,成为上衣中的最敏感部位。

颈体前面较圆,后面较平,上细下粗,呈近似圆柱体;侧颈斜约9°、后颈斜约25°、前颈斜向外约11°。颈部示意如图2-2所示。

图2-2 颈部示意

颈部形态与衣领有着密切的联系,合体领的领座为9°倾斜,就是根据颈部倾斜状况而定。颈部具体特征如下。

男性颈部相对粗,前部中央喉结明显隆起,位置约与第五颈椎处同一水平线上,此处横截面近似桃形。

女性颈部相对细,显长,喉骨位置较高、隆起不明显,横截面呈扁圆形。男女体剖面截面比较如图2-3所示。

图2-3 男女体剖面截面比较

外轮廓为女体;内轮廓为男体

儿童颈部细而短,喉结因未成熟而不显于表。

老年人因脊柱曲度增大,颈部稍向前倾,颈阔肌显形于浅表。男性喉结逐渐降至与第七颈椎处同一水平线,隆起显殊。

2.肩部

肩部内侧由前面的胸锁乳突肌、颈阔肌和后面的斜方肌覆盖,外侧肩峰和肩关节由三角肌覆盖,使肩头形成圆弧状,端点不明显。肩部由颈侧向外侧肩端的斜度女体约20°,男体18°,这是决定上衣肩斜度和肩着力点的主要依据。

同时,由于前面锁骨后弯处的胸大肌和三角肌相接处的间隙所形成锁骨下窝,使肩部形成两侧高、中间凹陷的表征。肩后面则相反,强健的斜方肌连向三角肌,显得圆阔丰满,这是形成服装前肩斜度大于后肩斜度的主要原因。

另外,服装肩斜大于人体肩斜,也是由人体肩斜加肌肉厚度所形成的。如女装前肩斜22°、后肩斜19°,以及薄背体后肩斜19°、一般体后肩斜20.5°、厚背体后肩斜22°,就是根据实际状况而制定的技术。肩部具体特征如下。

男性肩宽而平、浑厚健壮,锁骨的弯曲程度较大,表现也较明显。

女性肩部较窄、较扁,且向下倾斜、锁骨弯曲较小,肩峰端点明显。

幼儿的肩部窄而薄,锁骨不明显。

老年人因脊柱曲度增大,两肩明显下垂,并且肩峰前倾,骨骼显露。

3.胸部

锁骨以下胸廓的前面构成胸部的主体,决定着胸部的大小和宽窄。胸上部两侧的胸大肌呈半环状隆起,使人体前面出现高亢,体形也很丰满。但是肌肉欠发达者,肋骨显形于表。胸大肌外层有乳腺,乳房位于第三至第七肋骨之间,女性的胸部发达并明显突起,呈圆锥状隆起,成为上衣的胸着力点。例如,女装采用省缝、分割、褶裥等形式,而男装则采用劈门形式,前者为利用款型特性技术,后者为利用面料特性技术。这不仅符合男女体型特点需要,而且也是造型技术与艺术的客观需要。胸部的具体特征如下。

男性胸廓较长而宽阔,胸肌健壮,凹窝明显,但乳腺不发达,仅见乳头。

女性胸廓较短而短小,乳腺发达,呈圆锥状隆起,中乳沟、侧胸沟都比较明显。青年期因胸前和乳房皮下脂肪较多而显得丰满,中年以后乳房逐渐松弛下垂。

幼儿胸廓短而阔,凹窝不明显。

老年人胸部较青壮年人平坦,胸廓外形易显于表,皮肤松弛下垂。乳房及乳下皱纹显著。

4.背部

人体的背部正中,有一条从第七颈椎点到骶部的纵浅贯沟,两侧肌肉愈发达,此沟愈明显。背部两侧各有一块肩胛骨,上下端分别处于第二和第七肋骨的水平线上。用手可触摸到隆起的肩胛骨及边缘轮廓,肌肉和皮下脂肪不发达者,骨骼显露体表。

由于脊柱弯曲和两侧肩胛骨突出,加上斜方肌覆盖,使背部外形较为丰满,成为上衣的背着力点。为了使服装后背达到合体效果,我们采用收后肩省或归缩后肩线等方法。同时,根据人体胸背横截面呈前胸窄、后背呈宽梯形状特点,在现代服装结构设计中,有意增加后背的宽度,既符合人体胸背形状的实际需要,又使后背有足够放松量,符合人体活动的需要。背部具体特征如下。

男性背部较宽阔,背肌丰厚,肌形起伏变化较明显。

女性背部较窄,体表浑圆,肩胛骨一般不显露于体表。

幼儿的背部窄而较平坦,唯肩胛骨显形于表面。

老年人背部宽大浑厚,因脊柱曲度增大,多表现出轻微驼背体形。

5.腹部

胸廓以下、耻骨以上的无骨部分属腹部,腹直肌纵覆于前部正面,上部较平坦,由两侧腹直肌腱合成的浅纵沟纵贯其中。在腱突到耻骨间有脐孔,被腹外斜肌所覆盖的侧部,上与胸部的前锯肌交错相接,下至大腿肌肉交界处。腹部由于易沉积脂肪,因此成年人腹部往往较肥大而向前凸起,呈圆形隆起状,使腹下部处出现半圆形沟,其腹峰便成为腹着力点。腹部具体特征如下。

青年男性腹部较扁平,腹肌较发达。

女性腹部较浑圆,与男性比较相对宽,下缘两侧腹肌沟相交的半圆形较明显。

幼儿腹部圆而突出,胸腹连成一片,腰侧曲线不明显。

老年人腹部膨大,有明显的松弛,呈下坠状,多弯曲皱纹,侧腰缓直不显。

6.腰部

人体脊柱中部的腰椎部分,由于支撑胸廓作用而产生弯曲,造成背部表面的凹陷。从侧面形体上观察,可以看出腰部与上背、下臀形成明显的曲线,使腰围处躯干断面最小。

在紧身造型中,强调腰部形态时,腰两侧为腰着力点。为此,解决胸腰差、臀腰差之间的关系,将是服装结构设计中的主要技术内容。腰部具体特征如下。

男性脊柱曲度较小,腰段位较低,凹陷稍浅。

女性脊柱曲度较大,腰段位较高,凹陷较深,与上背、下臀对比,曲线极为明显。

幼儿脊柱曲度更小,腰部比较板直,腰段不明显。

老年人脊柱的胸椎部分曲度较大,腰椎部分较为平直,故腰臀间的曲线不明显。

7.髋部和臀部

髋部侧面突起的髂脊部位与凹陷的侧腰部位形成较明显的曲线。髂脊至股骨大转子及其下段覆有臀下肌及阔筋膜肌,其髋部成为髋着力点。

髋骨后面髂脊以下,丰满的肌肉隆起,构成膨凸浑圆的臀部,成为臀着力点,与腰部、腿部构成一条明显的弧状曲线。臀部表层最大的肌肉是臀大肌。丰满下垂的臀大肌使下缘与股肌的接合处呈现弧线凹陷——臀股沟,它是测量直裆的主要标记。人体臀腹部厚度约占臀围的20%,其中圆体者占臀围的25%以上。髋臀部具体特征如下。

男性骨盆高而窄,髂脊外凸较宽,臀肌健壮,皮下脂肪少,所以侧髋、后臀均不及女性丰隆发达。

女性骨盆低而宽,髂脊外凸明显,并与大转子连成弧形曲线,体表丰满隆起,侧腰处尤为明显。臀部肌肉发达,皮下脂肪丰富。臀部宽大向后突出,臀股沟深陷,与腰、腿部构成较大的弧状隆起。

幼儿骨盆发育不全,侧髋平直不显,臀部外凸但不明显。

老年人因腹部膨大而侧髂显平,臀部虽宽但较扁平。

(二)上肢外形

上肢是肢体中最灵活的部分。上肢分为上臂、前臂和手三部分,并通过肩、肘、腕关节相互连接,可以进行多种运动。由于肘关节只能前屈、不能后屈,形成垂臂时肘关节向前微弯的静态特征,与目前的袖型设计密切有关。

1.上臂

上臂呈圆柱形体。上臂前侧的肱二头肌和后侧的肱三头肌的肌腹隆起,显于体表,为臂着力点。

上臂内侧肩关节的下面为腋窝,前、后腋缘呈鞍形连接,前缘比后缘高,腋窝处汗腺发达,容易脏污内衣并散发体臭,因此在结构设计时,袖窿要深,袖子要留有松量。其目的,一是符合运动的需要;二是有利于空气对流,符合舒适性需要。通过人体测量已知,男体臂围约占胸围的35%,女体臂围约占胸围的33%,平均臂围占胸围的1/3,上肢外形示意如图2-4所示。

图2-4 上肢外形

2.肘部

由于粗大的肱骨下端有突出的内外上踝,并与尺骨鹰嘴三点连成一线,使肘关节处现出宽扁状外形。屈肘时,尺骨鹰嘴下移,三点交成一个三角形,肘尖骨骼显露于皮下,肘关节前面有凹陷并出现横向皱褶。

3.前臂

由并列的桡、尺二骨形成的上粗宽、下细窄的扁圆锥状体为前臂。它向外侧略有倾斜,除肘、腕两关节处骨骼显露于皮下外,其余均由纵向肌肉所包裹,外表较为平润。由于肘关节略向前微弯,从侧面看,垂臂时前臂明显向前弯曲,这是制作平衡合体袖型中必须掌握的技术。

4.腕部

前臂骨下端与掌骨连成腕关节,由于肌肉至此多为腱质,故表皮扁平,骨骼较明显。垂臂时前侧有桡骨茎突,后侧有稍高的尺骨茎突点,为测量袖长的标记。

5.手部

手部的骨块和关节细小繁多,肌腱重叠。手背皮薄,骨、腱显现于表;手掌皮厚,骨腱不明显。拇指与手掌的鞍形连接处习惯上叫做“虎口”,为测量衣长的参考标记。

上肢的外形特征如下。

①男性上肢较女性长。一般垂手时,指尖可达大腿中段。上臂肌肉较发达,肌界不清楚。肩峰处臂肩分界较女性明显,肘部宽大,腕部较扁平,手掌较宽厚粗壮。

②女性上肢较男性短,垂手时指尖所至位置较男性略高,肩峰处臂肩不易分清。肘部宽厚,腕部窄厚呈圆形,手掌窄小。

③幼儿上肢较短,初生儿垂手仅至耻骨,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增长。由于皮下脂肪厚,肌肉分界和关节骨骼均不显露于表。

④老年人因肩部下垂,上肢相对显长,垂手可及的位置较青壮年略低。上肢肌肉有明显萎缩,关节骨骼标志明显。

(三)下肢外形

下肢由大腿、小腿和足部组成,并通过髋、膝、踝等关节与躯干连接,可以进行奔、走、踢、蹲等多种运动。整个下肢的形态是上段粗大,下段细小的圆锥体。从正面观察可见大腿从上至下略向内倾斜,小腿近于垂直状;从侧面观察,可见大腿略向前凸起,小腿向后突出,形成“S”形曲线状。

1.大腿

大腿肌肉强健丰厚,呈圆柱状突体,体表较圆浑,骨骼不明显,上部与臀大肌连接成凹陷的“臀股沟”,形成上部稍凹,中部凸起,下部渐小的体表外表。从前面观察内侧肌肉较平坦,外侧形成一条弧形曲线。经过测量已知,大腿根厚度约占臀围的16%,是决定西裤前后窿门大小和具体分配前、后裆宽的主要数据。

2.膝部

由股骨下端的内外踝和胫、腓二骨上端及膑骨构成膝关节。膝部周围多为韧带,由肌腱包覆,骨骼显现于皮下。膝盖前方的膑骨隆起于表面,屈膝时更为明显。膝后为腘,外表凹陷构成腘窝。为此,膝部是测量短裙的参考标记。

3.小腿

小腿前内侧因胫骨表层无肌肉,表面呈现平坦的皮包骨骼。前外侧有胫骨前肌、腓骨长短肌等填充,表面稍圆浑。后侧有肥大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重叠,肌腹膨圆隆起,俗称“腿肚”,为腿着力点。由腿肚往下,逐渐变为强劲的跟腱而向里收拢,使上下两部分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断面。侧观小腿,前侧微弯、后侧呈弧形曲线。

下肢外形特征如下。

男性下肢显长,腿肌分明,膝关节和踝关节凹凸明显。

女性下肢的小腿略短,腿肌发达,分界不分明。膝部宽大,膝、踝关节凹凸不明显。

幼儿下肢相对短,1~2岁时与躯干长度大体相等,但增长较快,至10岁左右可达躯干长度的1.5倍。3岁以前膝部较平滑,3岁以后始生膑骨。

老年人因关节间软骨萎缩,下肢显短,关节部位骨骼标志更明显。由于骨骼逐渐老化,下肢常见两种异常形态,即“O”和“X”形腿。

三、人体测量

服装行业的人体测量,不同于体格检查的量体。它是根据服装款式造型与人体体型特点,逐部位测量体表的各个部分和加放松量的过程。

自古以来我国的服装匠师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量体裁衣”的经验,用四个字精辟地概括了人体与服装造型间的关系。它既说明了量体与裁剪(造型)的基本方法和依据,同时又说明了造型技术与人体结构关系的重要性。这里除了用软尺测量人体有关部位的长度、围度和宽度尺寸外,还涉及对生理、心理需要,不易测量的体型特征、活动范围、职业、年龄、文化修养、习惯爱好、穿着场合和环境气候,以及服装构成要素中的面料质地、款式造型、色彩纹样的特点与属性等因素的分析和了解,才能对“量体裁衣”做出正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人体测量并非是一项简单的技术工作,而是在认识服装与人体关系的情况下,掌握服装合体、舒适性的重要方法。具体包括掌握测体要求,测体部位与方法,以及量体与加放松量等内容。它属于服装结构设计的前提技术工作。

(一)测体的基本要求

①量体者要掌握服装及人体结构知识,熟悉人体各部位的静态与动态变化规律。在量体中,首先在人体上正确地选择与服装密切相关的测体基本点(线)作为人体测量基点,这样,将会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并使测量数据具有相对的准确性。

②应仔细地观察被测量者的体型特征。可从人的正面、侧面和背面三方面观察,对特殊体型部位应增加测体内容,并注意做好记录,以便在服装规格及结构制图中做相应的调整。

③要求被测体者在测量时穿整齐内衣和鞋袜,站立时呈自然姿态,在衬衣外进行净体测量。

④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软尺是测量人体的主要工具,在横量时软尺不宜拉得过紧或过松,以软尺呈水平状并能插入两个手指为宜;直量时,软尺要垂直测量。

⑤量体的顺序一般是先横后竖,由上而下。测量时养成按顺序进行的习惯,这是有效地避免一时疏忽而产生遗漏现象的好方法,同时还要及时清楚地做好记录。

⑥详细地了解被测体者对服装的具体要求,从中掌握穿着对象的心理需求,主动热情地当好参谋。

⑦具有识别面料的丰富知识,并掌握各种面料与款型的相互配合及面料与缝制工艺等专业技术知识。

⑧善于区分服装品种的类别及款式造型特点。特别是属于夸张的、理想体款式造型的,要注意款式与穿着对象、穿用季节时间、地点场合、环境条件的相互配合关系。

(二)测体部位和方法(图2-5)

图2-5 测体部位和方法

①总体高。从头骨顶点至脚跟的垂直距离作为总体高的长度,不包括鞋后跟(号型中的“号”)。

②总长。从第七颈椎点量至脚跟的垂直距离,是计算服装长度的主要依据。

③上体长。从第七颈椎点至坐骨底的距离,为上衣长度的依据。

④后腰节。从第七颈椎点量至腰节最细处为后腰节的距离。测量时,可在腰部系带,使其呈水平状。

⑤前腰节。从肩颈点经过乳峰量至腰部最细处为前腰节的长度,前、后腰节尺寸数据是确定人体体型的重要依据。

⑥胸高点。从肩颈点量至胸高点的距离。

⑦手臂长。从肩骨外端量至手腕的长度,是长袖长度的依据。遇到有垫肩或克夫袖,应另加1~2cm。

⑧肘长。从肩骨外端量至肘部的距离,是短袖长度的依据。

⑨下体长(腰围高)。从腰部最细处量至外踝骨点的长度,是长裤或长裙的长度依据。

⑩股臀高。从腰部最细处量至臀下坐骨底的距离,是裤子直裆的依据。

膝长。从腰部最细处量至膝部的距离,是短裤或短裙长度的依据。

头围。自额头经过耳上,通过后头部突出处,围绕一周距离,是制作帽类及套衫计算领口长度的依据。

颈围。在颈部最细处围量一周,是决定领围的依据。

胸围。在衬衫外,从腋下水平围量一周(不经过乳峰),为净体胸围,是计算服装胸围的主要依据。它必须根据不同的服装类型,增加放松量后成为成品胸围。

腰围。从腰部最细处水平围量一周,应加裤腰带放松后测量,为净体腰围,并根据服装类型增加放松量。

臀围。从臀部最丰满处水平围量一周,为净体臀围,再根据服装类型增加放松量。

臂围。在上臂根围量一周,是决定袖肥的依据。

腕围。在手腕部围量一周,加放松量后为开衩袖口尺寸的依据。

掌围。在手掌最宽处围量一周的长度,是决定袖口尺寸的依据。

肩宽。左右肩骨两端点的距离为最小肩宽;左右肩骨外端表皮间的距离为最大肩宽。

乳间距。左右乳间的距离,为确定省距的依据。

踝围。在踝骨围量一周的长度,是决定脚口尺寸的依据。

四、体型分类方法

(一)目测方法

目测方法是指从人体的正面、侧面观察其前、后颈部,肩部、胸部、腰部、臀部位间弧线形状以及宽度间差异,来辨别正常体和非正常体。人体的体型和肩型如图2-6、图2-7所示。

图2-6 人体体型示意

图2-7 肩型示意

①正常体。指人体骨骼、肌肉发育平衡者,即胸、腰、臀高度与人体比例正常,人体各部位围度比例协调。

②挺胸体。指胸部前挺丰满、后背平坦的体型。

③高胸体。亦称鸡胸体,指胸部高耸异常的体型。

④弓背体。亦称凸背体、驼背体,指背部宽厚突出异常的体型。

⑤肥胖体。体形丰满,体高显矮,四肢亦粗壮的体型。

⑥消瘦体。身体瘦而单薄,体高显长,骨骼露于表皮的体型。

⑦凸肚体。亦称肉肚体,指腹部突出高于胸围的体型。

⑧驳臀体。亦称凸臀体,指臀部丰满,突起高于后背的体型。

⑨平肩体。亦称端肩体,指两肩端平,常见于瘦体型之中。

⑩斜肩体。亦称溜肩体,指两肩明显较正常体斜,常见于胖体型之中。

高低肩体。属于左右两肩不对称的特殊体型。

(二)公式计算法

公式计算法是指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利用体型指数区分体型的方法。它是通过人体生长过程中体高与体重的变化规律,总结出体型指数计算和分类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体高(cm)-体重(kg)=体型指数。

瘦体:体型指数大于111。

一般体:体型指数为101~110。

胖体:体型指数为91~100。

特胖体:体型指数小于90。

(三)测量分类法

测量分类法是指通过测量人体尺寸来区分体型的方法。例如,我国国家标准服装号型系列GB 1335—97规定。根据胸围与腰围的差数,男女体型分为四类。体型分类的代号和范围见表2-1。

表2-1 我国体型分类代号

日本女装标准,也将女性体型分为四大类,但内容有所不同,见表2-2。

表2-2 日本女性体型分类

从对比两国的体型分类数据后知道,日本女性体型分类覆盖面相对较小,仅覆盖了胸腰差13~19cm之间的体型;我国的女性体型分类覆盖面广,胸腰差4~24cm之间的体型都被包括了。

但是,实践证明,日本女性体型分类能根据不同体型特征来划分体型分类代号,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值得我们学习。其中将体型分为少女体型、青年体型、中年丰满体型和腰腹圆满体型的方法,属于对体型较高层次的认识。

相比之下,我国的体型分类方法在实践中已暴露出种种缺陷。例如,在Y型体型中,其胸腰差24~19cm属于理想化的体型,无论少女体型、青年体型、少妇体型还是瘦体和标准体,很少有达到如此理想境界的体型。我国的女体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见表2-3~表2-6。

表2-3 女装5·4、5·2Y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表

表2-4 女装5·4、5·2A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表

表2-5 女装5·4、5·2B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表

表2-6 女装5·4、5·2C号型系列控制部位数值表

五、体型分类技术

人体有男女之分、老少之别,加上种族、职业、地区、习惯、营养等因素,以及人体各部位的骨骼、肌肉、脂肪生长状况的差异,呈现出人体体型上的千差万别,存在着胖与瘦、高与矮、平肩与溜肩、挺胸与平胸、薄背与厚背等差异。依据几何概念来研究人体,世界上没有两个体型完全相同的人。凡此种种由先天父母的体质决定,或由后天生长发育状况而形成的各种体型,在服装制作中要达到合体适穿性,一直是服装出样技术中的难题。在这里笔者将二十年的研究心得公布于众,希望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体型分类的特点

体型分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在生活不富裕时期,人们只要有衣穿即可,甚至一衣多用,对合体要求较低。然而当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后,开始追求体现个性、紧身合体的服装,讲究服装的平衡性、合体性。通常在量体裁衣时笔者会从观察人体前面、后面、侧面中了解到人体的体型特征,以及在缝制过程中通过增加试样、修正等方法来解决服装的合体适穿性。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如何预先采用定性定量方法确定体型,以及如何使体型分类法与服装结构设计、平面制版出样结合配套,一直是笔者脑子中思考的内容。

首先笔者认为目前大家通过“胸围与腰围差数”这一人体横向对比数据来解决体型内容的做法,只控制和解决了体型与平面版型结构的一半内容,还需要增加通过人体竖向对比的数据,即有意识地通过测量“前、后腰节”及根据“前、后腰节差数”来区分体型和解决体型与平面版型结构中的另一半内容。

其次为了使该方法具有直观、容易掌握的特点,笔者通过原始基型——应用性基型来解释立体裁剪中不易表达的内容,具体请参见第三章第三节。

最后由于体型是复杂多变的,而且体型与服装合体时采用的“省量”有关,于是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划分若干类型,然后根据各类型的体型特征、分布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有目的地设计与生产,减少生产中的盲目性,提高生产效益,以及有利于促进服装的设计、生产、销售、选购四个环节的进展,实现谁都穿着合体的成衣化目标。

(二)人体胸背状况的定量分类依据

从实践中知道,人体的胸背部处于服装的显要地位,无论紧身服装还是松身服装总是前贴胸部、后贴背部,所以追求服装胸背部的平衡合体是一项关键的技术。具体包括通过测量前、后腰节和利用前、后腰节差来确定人体挺胸程度,以及对背厚状况作定性定量分类及其应用等。

1.挺胸状况的定量分类依据

凡挺胸的体型前衣片长,胸省量大;凡平胸的体型、前衣片短,其胸省量亦小。我们目前讨论的欧版、日本版、中国版之间存在着差异,就是体型差异的具体表现。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测量前、后腰节和通过前、后腰节差数来作为挺胸状况的体型数。具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体型。

0cm体型——指前、后腰节相同的体型。

1cm体型——指前腰节长于后腰节1cm的体型。

2cm体型——指前腰节长于后腰节2cm的体型。

3cm体型——指前腰节长于后腰节3cm的体型。

4cm体型——指前腰节长于后腰节4cm的体型。

5cm体型——指前腰节长于后腰节5cm的体型。

其中,男子体型为0~2cm范围,1cm体型为男性常见体型。女子体型为2~5cm范围,3cm体型为女性常见体型。

在测量时,前腰节指肩缝肩根处量至腰部最细处,后腰节指第七颈椎点量至腰节最细处,在测量时最好在腰节处预先系带呈水平状,这样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2.背厚状况的定量分类依据

人体的背厚状况是影响测量前、后腰节差和涉及后衣片背部合体的重要因素。如厚背体型的后衣片相对长,后肩省量亦大,前、后腰节差相对小;薄背体型的后衣片相对短,后肩省量小,但前、后腰节差相对大。

因此,认识和掌握背的厚背状况特征和确定后背体型数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它将是决定后肩省量达到后背合体的关键因素,同时,背的厚与薄状况也会影响前、后腰节差数据特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具体测量背厚的方法是,以人体肩缝颈根点量至背部外缘的距离,并根据测量的背厚数据的0.1值作为后背体型数。例如,测量该人体的背厚为10cm,那么10cm×0.1=1cm就是该人体的后背体型数,其肩省量为后背体型数×2,即2cm。又如,测量该人体的背厚为15cm,那么15cm×0.1=1.5cm为该体的后背体型数,其肩省量为后背体型数×2=3cm。

于是,根据人体中薄背体(少女型)、一般体(妇女型)、厚背体(老年型)特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类型,胸背体型示意如图2-8所示。

图2-8 胸背体型示意

薄背体的后背体型数为0.7cm——指背厚7cm左右的体型。

一般体的后背体型数为1cm——指背厚10cm左右的体型。

厚背体的后背体型数为1.5cm——指背厚15cm左右的体型。

其中薄背体的后肩省量为1.4cm,一般体的肩省量为2cm,厚背体的肩省量为3cm(肩省量也可称作后浮余量)。

3.胸背体型的表达形式

我们采用分式形式来表达,其中分子表示背厚状况,分母表示挺胸状况,于是胸背体型具体有如下类型。

薄背体 0.7/0、0.7/1、0.7/2、0.7/3、0.7/4、0.7/5体型。

一般体 1/0、1/1、1/2、1/3、1/4、1/5体型。

厚背体 1.5/0、1.5/1、1.5/2、1.5/3、1.5/4、1.5/5体型。

4.胸背体型数应用

胸背体型数是解释体型与省量关系的重要方法,属于我们最终需要解决的难题。例如,我们吸收了日本文化原型的平面展开形式特点,即在立体穿着时,人体第七颈椎点与肩缝颈根点两者的水平差在0.5~1.5cm,根据这一特点在原型基型中,各种体型的胸背体型数据都能如实地反映在平面制图上。

其中,原始基型中的前横省量=前后腰节差×(1~2)。

原始基型中的后肩省量(理论后肩省量、浮余量)=后背体型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