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药酒概论(2)
三、药酒取材与制备
(一)酒的选择
根据酿酒原料、酿造方法和风味特点,酒大致可分为五大类,即白酒、黄酒、啤酒、果酒和配制酒。配制药酒大多用谷类酿制的白酒,少数用黄酒。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酒剂系指药材用蒸馏酒浸提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其生产酒剂所用的蒸馏酒,应符合卫生部关于蒸馏酒质量标准的规定。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原料。”但1995年以后出版的《中国药典》,仅保留了“生产内服酒剂应以谷类酒为原料”一句话。这就是选择酒的基本原则。至于是否一定要选用蒸馏酒,这不绝对。一般蒸馏酒酒精度数高,配制药酒较为理想,但有时根据需要,也可以选用酒精度数低一点的黄酒或非蒸馏酒配制药酒。白酒中以高粱等谷物酿制酒品质为好,具有无色透明、不混浊、无沉淀物、气香、口味纯正等特点,制作成的药酒香气浓郁悠久。以薯干为原料酿制的白酒,按199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已不适合做内服药酒的原料酒,但可以用来做外用药酒的原料酒。至于果酒、啤酒由于酒精度数低,都不适合做药酒的原料酒。
在选用原料酒浓度方面,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如一般滋补类药酒原料酒浓度可以适当低一点,治疗类药酒如祛风湿类药酒原料酒浓度可以高一些,妇女用药酒原料酒浓度可以低一点,跌仆损伤类外用药酒原料酒浓度可高一点。
(二)药材要求
药酒所用药材品种一定要纯正地道,注意同名异物混淆品种。因为不少同名异物品种,往往在功效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毒性方面迥异,为安全性考虑,不可混淆使用。例如,曾发生过误将萝藦科植物杠柳的根皮香加皮当作五加皮,服用以此配制成的五加皮药酒发生中毒的事故。因为香加皮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称五加皮,或称北五加皮,有毒;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根皮,习称南五加皮,无毒。两者常相混淆,当注意区別应用。还有常用中药木通,药材市场上品种较多,也较混乱。正品木通应该是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茎,无毒性记载。但药市上也有将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的藤茎,习称关木通而当木通使用。因为关木通含马兜铃酸,有毒,长期服用对肾脏有严重的伤害,所以现在《中国药典》已不予收载。有些同名不同品种的药物,性能虽相似但效用有差异,应该根据临床需要,正确选择,宜者为善。
药酒所用药材,一定要规范炮制,特别是有毒药材。如祛风湿治痹痛常用的药物川乌、草乌、附子,生品药材中含毒性较大的乌头碱,内服应用必须先经炮制,将乌头碱通过水解转化为毒性较低的乌头原碱,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些药物生品和炮制品功效有差异,如何首乌,生何首乌含结合蒽醌类致泻成分,故有润肠通便、解毒消痈的作用,可以用于肠燥便秘、瘰疬疮痈及高脂血症;经炮制后,制何首乌中结合蒽醌衍生物水解为无致泻作用的游蒽醌衍生物,而所含卵磷脂、糖类化合物含量均有所增加,增强了补益作用,故用于补肝肾、益精血,当选用制何首乌。
所有准备制作药酒的药材都宜用饮片,薄切者更好,特别是质地坚硬的根茎类药材。有些药材适当粉碎成粗末,以扩大药材与酒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但不宜粉碎过细,以免大量细胞破坏,使细胞内的不溶物、黏液质进入酒液中,致酒液混浊不清,且不利于药物中有效成分的浸岀与扩散。
(三)药酒制备
药酒的制作方法很多,有酿造法、浸渍法、渗漉法等。适合家庭制作的药酒多采用浸渍法。
浸渍法,即直接用酒浸渍药物的方法,包括冷浸法和热浸法两种。
①冷浸法:先将药物饮片中的杂质捡去,洗净,晾干,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直接将酒倒入浸泡;有些药物切细或碾成粗末后,可用双层纱布袋装,扎口,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再将酒倒入浸泡。浸泡容器一定要密封,浸泡时间1~3周,期间经常振荡药酒,以促使浸出物的扩散和溶解。到时启封,过滤去渣,将药酒装瓶备用。如果用药袋浸泡,到时先取岀药袋,稍加压榨取液,与原药酒混合后,静置,取上清液过滤装瓶备用。
②热浸法:将药物饮片中的杂质捡去,洗净,晾干,或碾成粗末后装在双层纱布口袋中,扎口,浸入酒中,然后密封容器,将容器置于锅中,隔水用文火加温20~30min,待凉后转至阴凉处,1~2周后启封,过滤取液,装瓶备用。如用纱布袋装,可先将药袋取出,稍加压榨取液,与原浸出酒混合,静置,取上清液过滤装瓶备用。
冷浸法一般适用于有效成分易于浸岀的处方,或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药物,或药材量少的处方。热浸法适用于药料众多、酒量有限的情况下,或者选用低酒精度米酒、黄酒作溶剂时,则用热浸法较好。
内服药酒制成后,有时为了适合口味,可以酌加冰糖或砂糖以调味,但高血糖者不宜。外用药酒制成后,有时为了减少长期外用酒剂引起皮肤干燥,可在配制的酒剂中加适量甘油,混匀后使用。
药材与浸渍所用酒的用量之比,一视药材质地而定,二视临床需要而定。处方中若以质重根茎类药材为主,一般药材与酒用量之比以1:(5~6)为宜;药材质轻以茎、叶、花类为主,药材与酒用量之比以1:(6~8)为宜。用于养生保健,药与酒之比可以低一点,即浓度可以低一点;用于治病疗疾,药与酒之比可以高一点,即浓度高一点。有些人不善饮酒,但为了保证治疗效果,浓度可以配制得高一点,每次饮服量少一点。外用药酒配制的浓度一般高于内服药酒,药与酒之比可以达到1:(1~2)。
(四)药酒贮藏
制备的药酒,如果贮藏保管不当,会造成污染变质,或过期变性。所以,从药酒制作到药酒过滤装瓶备用整个过程,要重视药材、容器的卫生,避免污染。已制作好的药酒,装瓶后要贴上标签,写上配制时间、药酒名称、主要功效,以免天长日久不易辨认。外用药酒一定要贴上醒目的外用字样标签,慎防误服。
药酒一般贮藏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凡用酒精浓度低的米酒、黄酒配制的药酒,保质期短,一般不超过1个月,夏季要放冰箱内贮存。所以这类药酒一次不宜配制过多,以免造成过期变质浪费。酒精浓度高的,如酒精浓度在40%以上的配制的药酒,稳定性好,不易变质,可以长期贮存。
四、药酒的应用与禁忌
(一)药酒的应用
1.药酒内服剂量
一般每次10~20ml,每日1~3次。用黄酒或低度米酒配制的药酒,可以每次30~50ml。服用药酒不能过量,尤其是治疗性药酒,不能像喝普通酒一样量大而猛。一者酒中有药,毕竟是药酒;二者酒本身是把双刃剑。酒中所含乙醇摄入过量会损害人体健康,长期过量饮用,可致肝硬化、营养不良与贫血,对神经系统和心脏也有伤害。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批判了“以酒为浆”的不良生活方式。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对酒的利害概括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伤生之源。”明代李时珍也有类似告诫:“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失精,生痰动火。”饮酒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每日乙醇量不超过1g/kg体重为宜,以50°白酒配制的药酒为例,每日饮用量不超过60ml为宜,分2~3次服。黄酒或低度米酒配制的药酒,每日饮用量不超过120ml为宜,分2~3次服。
药酒内服剂量还与药物浓度有关。一般而言,浓度高,量可以少一点;浓度低,量可以多一点。药酒处方中含有毒药物者,初始剂量宜小,逐渐增大,谨慎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以便及时对症处理。此外,内服剂量也因人而异。妇女、不习惯饮酒者,在使用药酒时,可以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到需要的剂量。
2.药酒内服时间
养生保健类药酒一般可以佐餐服。治疗性药酒大多宜饭后服,特别是祛风湿类药酒、骨伤科类药酒,这类药酒对胃大多有一定刺激性,饭后服可以减少胃的不适感。但有些治疗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胀、腹泻的药酒宜饭前空腹服,效果更好。安神镇静类药酒则宜晚上临睡前1h服。
3.药酒外用
使用外用药酒涂搽,注意皮肤有无破损,一般破损处不宜用,以免引起刺激性疼痛。含有毒药物的外用药酒严禁入口、入眼、入鼻,用镊子夹棉球或用棉签蘸酒液涂搽患部,酒液尽量不要沾手,操作完后及时清洗双手。
(二)药酒禁忌
1.药物禁忌
服用药酒,下列药物能增强乙醇的毒性:降压药物肼屈嗪(肼苯哒嗪)、利尿药依他尼酸(利尿酸)、抗抑郁药异卡波肼(闷可乐)等,所以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另外,下列药物如降压药胍乙啶,利尿药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氯噻酮,镇静催眠药地西泮(安定)、苯巴比妥、氯氮艹卓(利眠宁)、氯丙嗪(冬眠灵),抗组胺药异丙嗪(非那根)、苯海拉明,还有甲硝唑、阿司匹林等,因为乙醇能增强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也应避免与药酒配伍同用。
2.病症禁忌
乙醇对肝脏有损害,乙醇也可以导致血管对多种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加,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所以大凡肝病、原发性高血压、严重的心脏病患者禁用或慎用药酒。急性感染性炎症伴发热、咽喉疼痛、胃溃疡等,若应用药酒,所含乙醇对炎症可能产生激惹反应,加重病痛,故当忌用。此外,对乙醇过敏者也不宜使用药酒。
3.孕妇禁忌
乙醇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从母体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脑细胞分裂及组织器官的细胞发育,造成胎儿发育迟缓、畸形及智力发育障碍,故孕妇一般不宜饮用药酒,尤其是长期饮用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