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中医论治思路和临床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肝癌

第一节 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切入点和优势

肝癌是人类最常见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诊断技术已日臻完善,亚临床期肝癌已可被诊断。早期发现,尽快切除,也给早、中期肝癌患者带来了生机。但对于术后复发,再切除再复发,以及复发与转移的预防等问题;对于不能接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或放化疗的晚期肝癌患者,以及术后体质的恢复,放化疗毒性反应的治疗等问题,西医则显得束手无策。过去人们认为,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中的作用只是在西医没有办法时进行调理而已,仅仅是一种辅助措施。然而,中医药在肝癌治疗全过程中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如许多中药是药食两用的天然品,具有健脾益气、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高危人群(肝硬化患者)长期服用可不同程度地预防肝癌的发生。在放、化疗时,服用中药可减轻毒性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对不能耐受放、化疗的患者,服用中药在发挥一定抑癌作用的同时,对某些并发症如黄疸、腹水、疼痛等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独到之处。

中医药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其优势与特色主要表现在:突出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概念,这与现代医学所提倡的个体化医疗观点非常相似;中药对放化疗的增敏减毒作用;中药术后调补,促进机体康复;中药预防转移与复发。在不同阶段中医药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应提倡中药全程积极参与治疗,中医药可以也完全应该参与肝癌防治的全过程。

一、切入点之一:癌前期病变的预防与治疗

我国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和HBV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密切相关[1,2]。由于肝的癌前病变是肝癌的前身,是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故肝癌形成的病因病机即为肝癌前病变形成的病因病机。其病因主要为内、外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饮食劳倦伤脾致脾失健运,或情志抑郁致肝失疏泄,或诸多原因导致肝、脾、肾等脏腑亏虚。外因主要是湿、热、毒邪内侵肝胆脾胃。病机为正虚邪实,正虚多在肝脾,邪实多为湿、痰、热、瘀、毒。湿、痰、热、瘀、毒又互为因果,从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促进病情的发展,多致气阴亏虚,夹瘀夹毒,诸邪互结于肝而形成癌肿。

1.预防对于肝癌的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对肝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级预防难以收到成效。祖国医学认为:“脾病,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病也。”可见脾病可致“有积而硬”。《灵枢·本脏篇》曰:“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说明脾和则脏安,邪不可犯。因此,节制情志、调节饮食,并配合中药健脾理气可有效防治肝病。中医强调“治未病”,对于肝癌治未病就是要治疗乙肝和肝硬化。由于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十分重要。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中医药有巨大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应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

中医药对肝脏癌前病变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证明,中药对化学药物如氨基偶氮染料、芳香胺类化合物、亚硝胺和黄曲霉素等诱导的癌前期病变的发生发展及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可延缓或阻断肝癌的形成。吴万垠[3,4]以健脾益气方灌服HBV转基因小鼠,再予黄曲霉毒素B1(AFB1),发现健脾益气方能显著降低加成物水平,在24h时相使其降至接近正常的水平,说明健脾益气方可能是通过加速癌物清除而抑制肿瘤发生的。

防止突变和致癌物诱变的实验研究证明,启动和促进癌基因是化学致癌的第一步,是不可逆地将正常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的起始步骤。此时已有基因发生突变,并经细胞分裂而传代。因此,对化学致癌物引起的异常肝细胞的启动和促进阶段进行有力阻断对肝癌预防有重要的意义。邱佳信等[5]观察一些中药及复方对V39细胞抗MMNG 致突变效应,发现四君子汤有明显的反突变作用,且对大鼠正常肝细胞介导的突变作用有明显影响。章勤荣等[6]用己烯雌酚(DES)促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肿瘤并用中药进行干预,发现健脾理气组大鼠死亡率低,肿瘤发生率低,可防治脾虚型肝肿瘤,说明健脾理气中药对大鼠肝癌前抗化学致癌物的启动、促进有阻断作用,且作用强于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中药。姚伟强等[7]研究发现健脾理气中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诱癌大鼠肝细胞增生性改变及肝癌变早期N-ras癌基因的过量表达,从而影响或延缓大鼠肝癌的发生。

2.中医药治疗乙肝的优势

我国肝癌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和HBV感染有密切关系。中医药治疗乙肝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理论作指导,通过综合疗法或复方的运用,达到对机体的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的整体调节。因人因时而异的辨证论治,则使治疗更有针对性。中医药治疗乙肝能有效改善或消除患者的自觉症状与体征,一具有证候疗效,减轻或消除不适;二具有实验室指标疗效,能有效改善肝功能,尤其对改善黄疸类指标更为有效;三具有整体调节疗效,能增强与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副作用少,患者乐意接受。

初期辨证治疗主要是清肝泻热解毒、祛湿通腑,作用是抑制和降低转氨酶,减轻和消除黄疸。中期辨证治疗功在健脾祛痰、养阴补血、活血化瘀、滋补肝肾,促进肝细胞新生。后期辨证治疗主要是补肾健脾、调气和血、清解余邪。阴阳互根,阴病及阳,乙肝后期多出现肾阳不足,因此适当运用温补助阳通阳的药物,是促使病情逆转的重要手段,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多由于免疫失调造成机体各系统损害所致,病情顽固,久治不愈。目前仍以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和消除乙肝病毒为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途径。以上三方根据辨证,可清补或攻补兼施,也可和调并举。总之,务使方随证变,药达病所。临证处方不可易方太频,宜循序渐进,以收全功。

3.中医药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肝癌患者的免疫状况,在免疫网络各环节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与紊乱,其中以细胞免疫为主,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激发其抗肿瘤效应,以阻止肿瘤的生长、播散和复发,是中医药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于尔辛等[8]用“脾虚”小鼠模型接种腹水型肝癌后,发现“脾虚”小鼠脾脏的T淋巴细胞功能低下,有T抑制细胞被激活。应用健脾理气中药后,“脾虚”小鼠的T淋巴细胞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并能消除“脾虚”小鼠脾细胞对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提示健脾理气中药可通过拮抗被激活的T抑制细胞来实现免疫调节作用。姚伟强[9]发现给荷瘤“脾虚”小鼠应用健脾理气中药后,T淋巴细胞功能可恢复正常,T淋巴细胞之激活可被拮抗,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功能恢复。

中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多,也有很多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来防治肿瘤的报道。晚期肝癌也常以免疫治疗为主要手段,可提高疗效。常用治法有健脾益气、滋养肝肾、补气养血、温肾壮阳等;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冬虫夏草、柴胡、灵芝、猪苓、桑椹、白蒺藜、刺五加、菟丝子、商陆、黄芩、白芍等;中药制剂有贞芪扶正冲剂、保安康灵芝胶囊、黄芪注射液、猪苓多糖等;另清热解毒法也有一定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活血化瘀法也有一定的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抗癌作用,现广泛应用于临床。

采用健脾理气为主,辨证施治,可以推迟或者避免肝癌的发生。过度饮酒可致肝硬化,因为酒精可以促使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整合到肝细胞里面,使正常的肝细胞发生变异而成为癌细胞。中药治疗和预防肝病患者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是十分重要的,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方法是治疗和预防肝硬化的有效方法。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精神愉快,肝病患者容易发火,再加长期处于过度焦虑、忧郁状态,“怒伤肝”,易致病情加重。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及治疗方法,通过整体论治、辨证治疗并结合现代研究手段治疗肝癌癌前病变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和明显的优势,因而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中药复方的作用环节尚不完全清楚,不同机制的中药相互之间是否有协同作用,抗癌效果与辨证施治(证型)的关系,中药对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状态的影响情况等,这些都尚不明确,都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通过系统研究,中医药对肝癌的预防和治疗将会有新的突破。

二、切入点之二:中医药的积极参与是肝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肝癌治疗方面,尽管中医药缩小肿块的作用不十分理想,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能协助手术、放化疗等现代治疗方法取得更好的疗效,确有其独特之处,这已是我国在肝癌防治研究领域的最大特色和优势[10]。就肝癌治疗而言,西医注重的是局部治疗,而中医更加重视整体调理,两者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会进一步提高肝癌的临床治疗效果。譬如,在肝癌的现代治疗过程中,有一些出现腹水、黄疸的中晚期患者不能进行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但经中医系统辨证施治一段时间,腹水、黄疸明显减轻之后,又获得了TACE治疗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延长了患者的存活时间。手术是早期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放、化疗则是中晚期肝癌及转移性肝癌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达80%以上,小肝癌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也高达40%~60%;任何一种放、化疗方案又都伴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毒副作用而中途放弃治疗。临床上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程度地接受中医药治疗。因此,在我国肝癌综合治疗方案中,中医药的积极参与已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围手术期的中药治疗

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治疗效果,减轻毒副作用。

手术前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治疗,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促进术后身体状况的恢复,改善生存质量,从而提高疗效,延长生存期。

(1)术前中药治疗 术前中药治疗宜以扶正为主,佐以调理之剂,不可攻伐太过。辨证施治如下:肝郁脾虚者宜健脾疏肝、理气和胃,如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气滞血瘀者宜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如逍遥散加味;肝胆湿热者 宜清利湿热,如平胃散和茵陈蒿汤加味。

(2)术后中药治疗 肝癌术后,虽邪毒已去大半,但元气大伤,脏腑气血功能虚弱。治应扶正为主,先宜辨证调理,再宜健脾理气和胃护肝以扶正抗复发等。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谢斌等[11]研究表明肝癌切除术后联合金龙胶囊治疗能明显降低明胶酶B(MMP-9)水平,有效抑制残肝术后肝内转移的发生,并能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对于肝细胞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中药预防术后复发 中药用于肝癌术后治疗的重点应是预防术后复发。治疗原则是:调理整体,兼顾局部。利用口服中药调整癌症患者机体脏腑气血功能,调补先后天之本,增强机体抗癌防癌能力。常用治法有健脾理气、养肝和胃和滋补脾肾。

2.中药辅助介入治疗

(1)中药辅助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 动脉内药物灌注化疗可以提高肿瘤内药物浓度,提高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应用中药莪术油[12]、榄香烯、白及胶、鸦胆子油、华蟾素精、消癌平、康莱特注射液等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都显示出其在临床症状改善、肿瘤体积缩小、增强机体免疫力方面有显著优势。中药在介入治疗肝癌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3]。金龙胶囊配合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治疗能改善肝癌患者血清IL-2及sIL-2R的表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远期疗效亦有一定辅助作用。

中晚期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或)栓塞治疗后常出现介入综合征,常见发热、腹痛、呕恶、腹胀纳呆,多是介入损伤肝脾与肠胃功能所致。中药治疗肝癌介入疗法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在改善食欲和减少迟发性恶心呕吐方面有明显作用。应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益气养阴中药治疗介入引起的发热,在缩短退热时间和消除症状方面有显著优势。健脾活血中药应用于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结果显示健脾活血中药可防治术后综合征,抗血管生成,可提高术后患者免疫功能。

董永华等[14]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发现,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而化疗栓塞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抑制。张汉良等[15]在肝动脉栓塞术后,辅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预知子为主的健脾理气中药扶正调理到下一次栓塞治疗前,发现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总T细胞(OKT3)、T辅助细胞(OKT4)基本稳定而自然杀伤细胞(NK)数目增多,不扶正者术后前述几种细胞均明显下降,显示了中药在保护和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上的作用。

临床可根据不同证候遣方用药。常用方药有健脾理气、养阴护肝的青天葵、牛黄、羚羊角、茵陈、郁金、溪黄草、珍珠草、赤芍等,经方可用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竹叶石膏汤和甘露消毒丹等。

(2)中药经皮瘤体内注射 中药经皮瘤体内注射治疗肝癌较中药经口服或静脉滴注疗效可能更好,临床常与全身治疗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具体方法是先行B超或CT定位,确定肿瘤大小,在超声监视下将穿刺针插入瘤体中心或底缘,将配制好的抗癌中药注入。中药瘤内注射可促进免疫活性物质生成,产生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细胞坏死。应用莪术油和肝复康注射液(含大蒜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葫芦素)进行瘤内注射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体积缩小和AFP浓度降低。

3.中药辅助放化疗

(1)中药配合全身化疗可减轻化疗的消化道和血液学毒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金龙胶囊可降低化疗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2)中药对放疗的增敏作用 具有健脾理气作用的中药,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对放疗有增效作用;中医药配合放疗可增强机体对放疗的敏感性,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金龙胶囊配合放疗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及恢复免疫力的效用,可达到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的目的。一些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如大黄䗪虫丸、血府逐瘀汤等对放疗也有增效作用。中药辨证治疗与放疗同时应用,有协同抗癌作用,中药可减轻放射性损伤,增进疗效。因此,临床对肝癌放射治疗时,可联合应用中药治疗。放射治疗对正常肝组织及周围其他组织器官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中药可有效治疗和预防这类辐射损伤。常用的中药有人参、女贞子、甘草、生地黄、肉桂、麦芽、青蒿、刺五加、柴胡、猪苓等,可辨证选择应用。方剂可选用一贯煎、竹叶石膏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三、切入点之三:中药预防与治疗术后复发

肝癌术后复发是影响肝癌治疗效果的重要原因,有报道肝癌根治性切除后,其1年、3年及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7.1%、32.5%和61.5%。因此预防与治疗术后复发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全世界肝癌防治工作者所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目前所采用的术后小剂量化疗或灌注栓塞等预防措施,不仅其理论依据尚有待商榷,其实际效果也有待双盲对照的多中心临床验证。如何利用中药扶正祛邪的特点,在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同时清除体内少量的癌细胞,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领域。

中医药对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临床意义在于:由于肝癌复发转移率高,以及患者大多有慢性肝病背景,而任何一种放、化疗方案又都伴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许多患者正是由于无法忍受这些毒副作用而中途放弃治疗。因此,在我国肝癌综合治疗方案里,中医药已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临床80%以上的肝癌患者都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程度地接受中医药治疗,尤其是根治手术后的抗复发转移治疗。苏小康等[16]探讨了健脾化瘀法抗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健脾化瘀组(治疗组)和单纯手术组(对照组)1年、2年、3年、5年生存率、复发率、肝功能Child分级及肿瘤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健脾化瘀中药能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在肝癌转移复发的防治中,动物药是经常使用的中药材,金龙胶囊是从守宫、金钱白花蛇等动物中提取制备的鲜动物药。李辉等[17]评价了金龙胶囊对临床可切除肝癌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金龙胶囊能明显降低肝癌手术后1~3年的转移与复发率,金龙胶囊可有效预防肝癌术后的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有学者探讨了中医药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18],认为在肝癌术后的不同时期,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医药治疗来达到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目的。第一阶段为术后1周至放、化疗前,主要进行中医药扶正治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在此期间,不主张使用“以毒攻毒”之法或由祛邪药物组成的中药,以避免术后机体免疫能力与抗癌能力愈发降低。第二阶段为放、化疗期间,中医药主要通过辨证论治,结合患者不同的毒副作用使用扶正或调理中药,以减轻西医治疗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使患者能顺利接受与完成整个西医治疗方案。第三阶段为中医药抗复发转移的主要阶段,西医通过手术与放、化疗治疗后,一般认为已完成了整个治疗方案,而此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与骨髓造血功能并没有达到较好的状态,同时,体内的癌细胞也并没有完全清除干净,在第三阶段的治疗中,要强调扶正祛邪并重,并坚持长期用药。

肝癌术后复发的预防应以中医药为主,近几年对中医药预防癌症转移进行了很多研究,尤其是有关限制肿瘤血管生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的中药研究。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冬虫夏草、党参、刺五加、枸杞子、淫羊藿、猕猴桃、何首乌、灵芝、白术、猪苓、香菇、茯苓、女贞子、山茱萸、生地黄、补骨脂、麦冬、云芝等;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人参养荣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临床可辨证加减应用。常用的预防方法和药物有健脾益气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可提高机体抗癌能力。具有健脾疏肝理气作用的小柴胡汤、逍遥散等,可预防肝癌复发。

大量的研究表明,肝癌的复发与转移是机体(包括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状态)、微环境(含血管生成等因素)和癌细胞三者互动的结果[19]。因此,对于肝癌术后复发与转移的防治,不能单从过去局部的解剖学与微观的病理学角度来看,而应更多地从系统生物学与整体的机体状态来加以研究。现代医学对于肝癌复发与转移防治观念的转变,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极其相似,正是这种防治观念的转变,以及中医药在肝癌临床中的确切疗效,使得现代医学界对中医药在肝癌复发与转移的防治中的作用与地位给予了越来越多的肯定与期待,这也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随着现代医学对肿瘤系统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以及肝癌高转移动物与细胞模型的广泛应用,将极为有力地推进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工作[20,21]。在临床上,应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广泛利用我国肝癌患者众多,普遍接受中医药防治的医疗资源,着力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观察的方法来筛选有效的中医药治法与方药。总之,中医药在防治肝癌复发与转移的研究工作中,既面临诸多的现实困难,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会。

四、切入点之四:晚期肝癌以及年老体弱肝癌患者的中药治疗

病毒性肝炎同样是导致老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81.8%老年肝癌患者HBsAg或抗-HCV阳性[22],其中56.8%的患者有肝硬化或肝纤维化证据。另有报道指出具有HBV-DNA及HCV-DNA病毒复制的患者达58.3%[23],60~69岁为老年肝细胞癌高发年龄组,占73.1%[24]。老年患者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KP)均明显升高[25]。有报道显示高龄(大于70岁)病毒性肝炎患者不管有无肝硬化均易并发肝癌[26]。老年患者更易罹患胆管癌,肝内胆管癌发病峰值年龄为70岁[27]

老年人普遍存在器官生理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对自身疼痛等不适感受相对迟钝、不够重视,发现肝癌时往往已非早期,失去施行根治手术的机会。虽有研究[28]认为对于无禁忌证的老年患者,手术仍为首选治疗方法,但因合并肝硬化不适宜手术切除的亦不少[29],有8.3%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30],并发症发生率达58.3%,影响预后[31]。2007年的《中医肝癌诊疗指南》[32]建议:中晚期肝癌宜采用包括手术、化疗、中医药、生物免疫调节治疗及热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对于老年患者,中医药治疗不但能够调节整体,扶正祛邪,缓解症状和防止复发,还由于副作用小而更容易耐受,从而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及提高生活质量[33]

老年肝癌患者由于机体敏感性下降及脏器功能衰退,确诊后接受非手术治疗的概率更大。中医药以整体观为指导,强调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事实上,由于我国固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大部分肝癌病人不同程度地接受着中医药治疗。

对于年老体弱的肝癌患者,对不愿接受手术、放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对那些不能接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或放化疗的晚期肝癌患者,以及肝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中医药治疗则显示出优势和必要性。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限于经济能力、技术力量、医疗设备等条件的肝癌患者,中医药更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近半个世纪以来,虽然我国的肝癌研究在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疗效不断提高,但仍然远未达到基本控制该病的目标,尤其对于大量中晚期肝癌患者来说,仅从外科手术角度思考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一直被公认为是肿瘤治疗的三大法宝。近年来,作为第四大疗法的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使肝癌的疗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中医药的积极参与是提高肝癌综合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的积极参与将是推动我国肝癌防治研究、提高肝癌临床疗效的重要特色,而且具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瞄准肝癌现代研究的前沿,紧密结合中医基本理论,大胆摸索,反复实践,使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潜在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从而对人类防治肝癌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继周,李国坚. 广西新发现肝癌高发点的初步流行病学研究[J]. 内科,2009,4(5):678-680.

[2] 涂燕云,陈枝俏. 广西原发性肝癌流行和临床特点分析[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3):20-21.

[3] 吴万垠,励雁峰,宋明志,等. 健脾益气方对HBV 转基因小鼠肝脏AFB1-DNA 加成物水平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7,38(8):497-498.

[4] 吴万垠,钱耕荪,于尔辛. 健脾理气合剂阻抑小鼠HBV协同AFB1致肝癌的机制[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89,6(7):134-136.

[5] 邱佳信,杨余坤,唐莱娣,等. 健脾理气,清热解毒,软坚化痰方剂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275-276.

[6] 章勤荣,于尔辛. 健脾理气中药对大鼠癌前病变阻断作用的实验研究. 肿瘤,1989,9(1):31-33.

[7] 姚伟强,屠华成,林鑫华,等. 健脾理气中药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癌前病变的影响. 中华医学杂志,1989,69(3):594-596.

[8] 于尔辛. 健脾理气合剂对荷瘤脾虚模型小鼠免疫功能影响分析. 肿瘤,1983,3(4):168,171.

[9] 姚伟强. 健脾理气合剂对裸鼠人体肝癌细胞动力学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基础理论研究特集):61.

[10] 吴孟超. 中医药在肝癌防治中的作用、地位和存在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163-164.

[11] 谢斌,唐春,黄建. 金龙胶囊对肝癌切除后复发转移影响的初步临床观察.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20:1584-1586.

[12] 程剑华,常纲,吴万垠,等. 莪术油和化疗药对照肝动脉灌注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3).

[13] 刘宁宁,李琦. 中药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回顾与展望.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79-82.

[14] 董永华,袁弥满,郭振华,等. 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2,11(1):38-41.

[15] 张汉良,郭克裕,周礼萍,等. 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肝癌的免疫检测和疗效评介. 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11):786-788.

[16] 苏小康,叶小卫,林谋清,等. 健脾化瘀法抗肝癌术后复发82例临床研究. 中医杂志,2006,47:673-675.

[17] 李辉,张波,于国泳. 金龙胶囊对可切除肝癌手术后复发和转移的预防作用. 首都医药,2007,12:35-36.

[18] 徐振晔,郑展. 中医药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探讨.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5-10.

[19] 汤钊猷. 开展肝癌转移复发研究的意义与途径.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761.

[20] 叶翩,张淑玲,揭盛华,等. 人肝癌裸鼠移植模型的研究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3500-3503.

[21] 彭艳,张霞,王葵,等. 不同转移潜能肝癌细胞株的差异蛋白质组的二维液相色谱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482-1487.

[22] 董为民,吴本俨. 老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分析176例[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7):729-732.

[23] 吴丽娟. 老年原发性肝癌63例临床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0).

[24] 李淑兰,张丽萍. 老年原发性肝癌与乙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13(01):137-138.

[25] 胡利萍,张丽娟等. 新疆老年病毒性肝炎360例临床分析[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9):1079-1081.

[26] Makoto N,Shusuke M,et al. Baseline characterization of patients aged 70 years and above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5,(47):7512-7514.

[27] Khan S A,Thomas H C,Davidson,et al. Changiocarcinoma[J]. Lancet,2005,(366):1303-1314.

[28] 黄耿文,杨连粤. 老年人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分析[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8):577-579.

[29] 倪雪莉. 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06,1(9):25-26.

[30] 纪任,倪勇,韩庆,等. 老年原发性肝癌外科手术临床疗效分析[J]. 肝胆外科杂志,2009,(5):353-356.

[31] 李敬东,彭勇. 老年肝癌患者肝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70-471.

[32] 周宜强. 中医肝癌诊疗指南(草案)[C]. ITAC2007国际中医药肿瘤学术大会,2007:423-425.

[33] 张百红,王湘辉. 中药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评价[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