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巷边话古今
吴山、紫阳山东南麓,鼓楼湾以南的地带,南宋建都杭州时的中央官署和皇家的府第宫观都分布于此。今之太庙巷、都亭驿桥、牛羊司巷等就是以当时的太庙、都亭驿、牛羊司而得名的。
太庙,即皇帝的家庙。凡京都所在地,历朝帝王都建有家庙,以供奉历代已故皇帝的神主。宋朝的太庙,原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汴京陷落,太庙神主也从汴京迁移至扬州。建炎三年(1129),金军继续南侵,高宗赵构又匆促从扬州过江逃到镇江,继而又从浙江沿海的越州、明州逃到温州,由亲事官背负的太庙神主牌也被送往温州安置。绍兴五年(1135),侍臣上奏高宗,太庙神主宜在国都。经皇帝同意,太庙神牌从温州迁往杭州,并在杭州的紫阳山东麓新建太庙。到了绍定五年(1232),为扩建太庙,四周民居拆迁他处,并将京都粮料院、白马神祠迁出,将太庙扩建到紫阳山边。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太庙分为十三室,每一室祭祀一个已故皇帝的神位。神位两旁还配飨已故文武功臣。依照皇帝先后排列为: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孝宗、光宗、宁宗。此外,还有理宗、度宗等因元军攻陷杭州而未建。
太庙的朝飨之礼,南宋王朝极为重视。据《梦粱录》援引《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太庙以奉神主,一岁五享,朔祭而月荐新。也就是说,每年四孟,即每季的第一个月和冬至,皇帝宗室诸臣前往太庙行朝飨礼。每过三年,皇帝还要亲自主持举行盛大的祭祀礼。此外,新皇帝登基,也要立即朝拜太庙,如孝宗继高宗皇位不久,即恭谒太庙,深得大臣们的称许。
南宋皇朝还在京城杭州另建一座家庙,即位于新庄桥(今武林路与凤起路交叉的西北角)的景灵宫。据《梦粱录》载,景灵宫以奉塑像,岁行四孟飨,主上亲祀之。景灵宫建于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宫内有三殿,圣祖殿居前,宣祖至徽宗诸帝殿、祖宗诸皇后殿居后。东、西厢墙上配享诸代功臣画像,大门上挂匾《思成》。景灵宫落成后,从温州迎回王室祖宗塑像。后又在韩世忠府第基地上扩建、新建了天庆殿、中殿、后殿、东斋殿、西斋殿、进膳殿、更衣殿、寝殿。还在殿前辟御花园,宫内配道士、内侍、吏卒近三百人,真可谓皇权至上,尽搜民脂民膏。每逢元宵,景灵宫张灯结彩,十六日元宵节落灯。皇帝要在正月十七亲自到景灵宫举行迎春朝飨礼。此日早晨,从驾官僚俱立马于学士院,恭候驾到。登辇出和宁门,前后两行绛烛灯笼,导引驾行经御街向景灵宫进发,后面跟着文武百官数千人的长队。曾有宝谟学士赵师写诗描述当时的盛况:风传御道跸声清,两道纱笼列火城。云护帝尊天未晓,众星环拱极星明。驾近景灵宫,撤去黄盖,方入宫门以表君王虔孝之忱。入宫后,登殿依次自西向东、从前到后,虔恭行礼。礼毕,对宰相以下入殿赐茶,然后过回龙桥,经御街回宫。以后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皇帝去景灵宫行朝飨礼都在上旬举行。
“粪土当年万户侯”,经历八百多年沧桑,曾经显赫一时的帝王宫观府第,经过元朝初年蒙古军的浩劫而成为断壁残垣,像景灵宫这样著名的皇家家庙,已无遗址可寻。而太庙巷旁边的太庙也都成了民居。所幸的是20世纪90年代杭州旧城改造时,在紫阳山东麓发掘了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太庙遗址,对研究南宋时期的建筑和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