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
南宋初年,金兵步步进逼,宋军节节败退,康王赵构曾先后建行宫于扬州、建康(今南京)、杭州、越州(今绍兴)。绍兴八年(1138),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府(今杭州)。
绍兴十一年(1141),一座方圆九里的皇城在凤凰山麓建成,南面正门称丽正门,两侧为东华门、西华门,北门称和宁门。从和宁门(今万松岭路口)北行,穿朝天门(即鼓楼),经清河坊、官巷口、众安桥、同春坊至观桥,折西经龙兴桥至新庄桥(今凤起路与武林路相交处),为皇帝在每年一、四、七、十月至景灵宫祀祖的街道,时称御街、大街和天街。长一万三千五百尺的御街中心是御道,用三万五千三百块巨幅石板铺成。明代嘉靖后,大街南侧由于居民侵占,官道遂狭。民国时拓宽建路,曾名江墅路,后又以路段之名定地名。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故定名中山路。
杭城的御街,纵跨钱塘、仁和两县。御街的东西两侧,设有大隐、怀庆、市西、太平、清河、吴山、积善、里仁、延定等四十七个坊(旧时居民基层组织之称)。现有的清河坊、太平坊巷、积善坊巷、延定巷、里仁坊巷就是南宋时留传下来的。御街南段,即今日凤山门以北、鼓楼以南是当时中央官署集中地。今大马厂、六部桥一带,是南宋朝廷三省六部、枢密院官署所在地。所谓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其首领为左右仆射或平章事,即执政的宰相;六部是吏部、户部(亦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部的首长称尚书,副职称侍郎;枢密院则为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官长是枢密使,一般由宰相兼任,还设有若干枢密副使。宋高宗时,秦桧和韩世忠、岳飞等分别担任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今察院前,宋时为左右宰相府所在地。因此,文武官员上朝,都是步行进和宁门入皇宫的,故这一带是杭州都城的政治中心。
御街是南宋时杭城街市最繁华的地方,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交四更,诸寺观庵舍鸣钟,并设专人敲打铁板或木鱼儿沿街报晓,每月初一、十五或遇节序,则沿门求化斋粮。御街店铺,闻钟而起,卖诸如糕、粥、粉羹之类的早市点心,冬天有五味肉粥、七宝素粥,夏天有义粥、馓子、豆子粥。沿御街各路段,行市又各有特色,如和宁门(今凤山门)红杈子前,买卖细色异品菜蔬、酒醋、时新果子及海鲜。六部前丁香馄饨其味精细佳美。太平坊卖麝香糖、蜜糕,官巷口卖十色沙团,众安桥卖澄沙糕、十色花花糖,通江桥卖雪泡豆儿。天街更有夜市买卖。有的沿街头盘叫卖槽蟹、羊脂韭饼、醉羊蹄;有的担架子卖香辣灌肺、香辣素粉羹、腊肉、姜虾、卤螺羹、羊血汤等。冬月虽有大风雪,但仍有夜市盘卖。
杭城御街,终年买卖昼夜不绝。唯冬至节,各店肆则罢市三天,垂帘饮博,谓之做节。杭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南宋时过冬至节极重。市民互相往来,登门贺节,馈赠礼物。朝廷宰臣还要向皇帝行朝贺礼。是日五鼓,大小官员均须衣冠整肃去行宫中朝贺,谓之拜牌。十二月初八,谓腊八,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令,腊是祭祀的意思,传说在史前神农时代就开始了,腊祭要在十二月里举行,故十二月又称腊月。又传说,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寺院僧家取香谷及果实等煮粥供佛。后来,民间每逢腊八也做起腊八粥,相沿成俗。杭城腊八粥始于南宋,煮作讲究,用胡桃、松子、莲子、红枣、芡实、桂圆、荔枝与高档粳米煮成,贻赠亲友。御街北段的法轮寺则向贫民施舍腊八粥。清河坊西隅有条叭腊子巷,民间传说就是有一寺庙在此施腊八粥而得名。
鼓楼以北、众安桥以南,则是杭城商业文化中心,是御街最繁华的地段。据《咸淳临安志》《梦粱录》等书记载,当时主要有药市、花市、灯市、珠子市、米市、肉市、菜市、鲜鱼行、鲞(xiǎnɡ)行、布行、水果行、书铺等。文化娱乐场所有中瓦子和北瓦子,尤其是北瓦子,有勾栏十三座。各个地段都有其经营特色。南宋丝绸生产发展迅速,其中直接出售丝绸或半成品的店铺,分布在御街两侧的著名店铺有羊坝头的钮家彩帛铺、三桥街的柴家绒线铺、铁线巷的生绢一红铺和以丝绸作原料的保佑坊孔家头巾铺、水漾桥的戚家颜色铺、官巷口的宋家领抹销金铺、巾子巷的徐家人幞(fú)头铺等近三十家店铺。鼓楼东面的布市巷,其地则为贸布之所。御街西侧四周遍布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的宅第,其消费购买力强,因此设在此地的卖高档品、奢侈品的商铺也较多,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融和坊则是当时最大的珠宝市场,买卖交易以万计数,今高银巷之名也由此而来。珠宝商大部分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国家,以及我国西域等地的回纥民族。而后,珠宝又集中于中河水漾桥东,珠宝巷之名也由此派生。此外,药业、书市则分布在官巷口和弼教坊。寿安坊则是杭州有名的花市,一年四季的花卉从不断档。
从寿安坊(今官巷口)下行至众安桥,自旧岁冬至起至元宵节,设有灯市。灯品极多,有以五色珠为网的珠子灯、镞镂精巧的五色妆染的羊皮灯、五色蜡纸糊的旋转如飞的戏马灯,还有新安(今歙县、淳安等地)产的无骨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是道教上元节。在这一天闹花灯,是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风俗。杭州元宵之盛,自唐已然,白居易有“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正月十一夜日》)的诗句。相传,宋代以前灯节只三天,钱王纳土后延长二日。元宵节期间,南至龙山,北至北新桥,挂灯结彩,四十里灯火不绝。晚上,市民倾城而出,上街观游,京城知府也上街游赏,各种舞队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接,形成观灯高潮,直到四更方还。诗人姜白石曾作如下描述:“游人归后天街静,坊陌人家未闭门。帘里垂灯照樽俎,坐中嬉笑觉春温。”按照杭城传统节日,市民一般喜红而忌白,而南宋元夕观灯,都城仕女衣着多尚白色,与天上明月相映,这也是当时特有的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