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带人,你才能赢得彻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如何处理污水(5)

在如上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说服计划,就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实现说服的目的。循序渐进的说服工作意味着使说服贯穿于领导及交往过程之中,把握一切时机,去影响接受者的态度。

明确对方的态度

当试图平等、理智而公允地说服别人时,被说服者可能有三种类型,这就是支持者、反对者、中立者。对于这三种可能的态度,如果细致地区分,还需了解其态度的强烈程度,从而还可以区分出积极、坚定的支持与勉强、消极的支持者;坚定的反对者与脆弱或温和的反对者;有所偏向的中立者。有必要认真对待这种区分,因为,说服坚定的反对者与说服温和的反对者其方式与方法是不同的。

说服的主要对象是中立者与反对者,在识别出他们持有哪种态度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这些人的人数,因为说服的工作量及复杂性将因有待说服的对象之数量而同步增长。尤其当这些人构成了可以识别的反对者“群体”或中立者“集团”时,他们内部之间就会因一种连带关系诱导出一种相互服从。一旦反对者公开陈述其立场,并说服其它人也支持他的观点,对这种反对者群体的说服就会变得极其艰难。在准备进行说服时需要做好计划,预想到说服工作将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而保持一种充分的耐心。《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说服云南边地少数民族归降蜀汉政权,六次将俘获的酋长孟获放走,直到他第七次被俘,才回心转意。七擒孟获的故事表明了一个英明统帅的信心与耐心。

对于有待说服的对象,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千人,在说服之前应确定其所持的态度,估计其所持的立场,由此估算出相对于你所要求的目标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管理学家弗兰克·K·索伦伯格在他的《凭良心管理》一书中,对企业成员对待自己工作及本企业的态度做了分析,认为企业成员在最低限度上可能持一种漠然的态度,在最高境界上则会具有一种奉献精神。从漠然到奉献式的投入会经过下述几个阶段:

1.漠然的态度

这些人坐在办公室里看报纸,坐等下班,永远也提不出什么建议或自告奋勇去做什么事情。他们接受工作分配,记下最后期限,毫无什么反应,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这种消极的情绪具有传染性。

2.满腹牢骚的态度

这些人没有达到他们希望、要求和期望的目标,但仍抱有一丝希望,想通过发发牢骚来改变现状。给他们分配另外一些日常工作时他们会很不高兴,非得他们认为可以了才会去做。与他们交谈并保持倾听态度,你会发现有什么事情在使他们烦恼。如果你无视他们发出的信号,他们会变得漠然处之或激动之下搁挑子。

3.顺从的态度

这些人仅仅满足于自己应尽的职责,他们不愿做任何使其与众不同的事,他们只是安于现状。

4.有明确目标的态度

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使这些人心情愉快,全心全意地工作,对现状满意乐观。在这一阶段,人们与其说是为企业的成功而工作还不如说是对个人的成功更感兴趣。如果有其它单位提供更好的机会,他们有可能跳槽。

5.忠诚的态度

工作对这些人是一种乐趣,他们相信自己在做有意义的贡献,也相信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与报酬。他们更关心集体,更少考虑个人。但是,忠诚不一定总能激发创造性,使人能进行独立思维,也不意味着主人翁精神和自我更新的冲动。

6.奉献的态度

这些人在忠诚的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他们深受企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能不断为企业的成长寻找新方法。他们的激情、热诚、主人翁精神对其它员工有感召力。

持续而有效的说服过程,就在于实现组织成员们从漠然处之的态度向积极奉献的主人翁态度的逐步过渡,从而最终使组织成员成为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群体。卓越的组织是由卓越的人组成的,卓越的人不仅仅是能力、才华上的优异,而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卓越,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奉献的态度将使人的能力与才华不断地卓越起来。

化解心理矛盾的技巧

被说服者的处境是矛盾的,如果他不服从或不同意你,就会与你产生冲突;但如果他服从你、同意你,又会与自己产生矛盾。在被说服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矛盾有这几种表现形式:

1.猜疑心理

即使人们彼此之间有信任关系,但在感到自己在被对方说服时,也难免疑虑重重。尤其是有些人本身就有疑神疑鬼的毛病,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信任意味着遵守诺言、保密与尊重对方人格等,但在具体情境中,人们的这些信念可能有些动摇,猜疑心理就会油然而生。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罗伯特·凯利博士,1989年对美国400位经理的工作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经理领导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感到经理不能给他们提供对“公司观念的清晰理解,任务及目标的明确解释”。如果员工不能通过某些信息来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其工作就不会有更高的绩效。尤其严重的是,如果领导不去提供信息、解释一下为什么,人们就会自作解释,结果还会产生出领导者不能驾驭的舆论,弄不好会毁掉领导者的职业前程。

2.防卫心理

即戒备心理,这是指一种警觉地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尽量推辞言语及行动上的责任的心理状态。

有效谈话的行为技巧可以医治防卫心理。你如果能造成一种同步的交谈,鼓励对方更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促进他的自我表露,你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到突破口。另外,开放地表露自己,更多地积极反馈,表明你与对方的相同之处多于分歧之点,这样就可以缩短心理距离,有利于促进对方的理解,形成评价的一致。

3.不安与精神压力

人具有保护自己的精神及人格完整性的本能,即使你不存在控制对方的动机,对方在面对要求做出转变时,也会因为这将可能影响自己的人格完整性而产生不安,承受一定的精神压力;同时,在他面对接受你与拒绝其它人的选择矛盾时,接受了你就意味着自己的态度及行为方式的转变又需要与其它人的关系进行调整,这时也会承担相当的精神压力。被说服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会影响说服的效率与成效,因此他们能躲即躲,实在躲不过,也将不置可否。

在涉及一些对被说服者来说是重大问题的说服时,对方的回避是不可避免的。故而要求说服者:第一,一定要有耐心。刘备三顾茅庐才说服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因为对诸葛亮来说,这是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刻,不可不慎重。第二,交谈中要有策略地进行“信息注射”,不要一次把话说完,要给对方留有余地。第三,要让对方认识到他的不安及压力的存在及根源,并就此进行交谈,逐一予以化解,要为对方设想好解释自己之所以转变的理由。第四,更为慎重的方法是委托第三者去说服。而在无计可施、一筹莫展时,攻击对方背后的“精神领袖”与利益关联者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应有一个道德尺度的约束。

巧妙传达信息

说服是一种高强度的沟通,不仅要发出信息,而且要使信息具有说服力。我们知道,沟通中人们发出和接受的信息包括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前者涉及的是你选择的话题、运用材料及组织技巧;后者是从你的神态、情绪与声调中表现出来的。

首先,要有诚恳的态度。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说过,扫除天下的妖孽并不难,但驱除人们心中的魔障却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平等的说服并非真的是在驱魔,但说服对方克服掉自己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却仍很困难。要使说服取得成功,就必须把你的观念及主张“移植”到对方的心灵之中。如果不能调动起对方的积极态度,使他能主动地自我说服,一切说服的努力都将前功尽弃。但如果我们讲话的态度诚恳,确是发自内心而且有自信力,听者可能在感动之余反复琢磨,从而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

诚恳,意味着诚挚、恳切,其本质是以对方为中心,一切为对方的利益考虑。在中国古代,有的大臣甚至会以“死谏”的方式来说服君主改变态度,这种不惜一死以竭力说服君主的精神,可以说是诚恳的极致了。

真正做到诚恳待人,不是只在说服别人时才戴上一副诚恳的面具,而是要有在生活与工作中不断磨炼的人性修养。对领导者来说,一种参天化地的坦荡胸怀,一定能使他诚恳地面对疑虑者、反对者。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最伟大的说服力。

其次,要从灵活的话题切入。

话题是指与对方谈话中你要说什么。有效的谈话话题是能吸引对方谈话兴趣的话题,这种话题的展开使人感到轻松,自得其乐。尽管说服是有目的的谈话行为,但是一种轻松平和的气氛有助于对方去思考、判断、评价与选择,使对方能把自己的疑惑与不安表达出来,寻求解决方案。应注意,说服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观众及态度的有机“移植”,它只有在对方内心生根发芽,说服才能取得成功。话题要注意哲理性,具有历史感、幽默感,这类的素材常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最后,要精心组织需要的材料。

如果把说服过程考虑成一种潜在的辩论,那么,就有必要注意材料的组织。说服的策略与艺术是不使辩论公开化,但无论如何这里都隐含着辩论,这些障碍只有通过为对方提供丰富而全面的信息才能消除。因此,你必须了解什么是支持你的主张的论据,并且把这些论据有效地加以组织,进行论证,从而有理、有力、有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可以作为有用素材的很多,如:事实与观察陈述;解释、比较与对照;统计数字;引用权威言论;具体案例或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