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追随时间的人,时间也追随他
人生于天地之间,犹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如果你跟得上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被时间抛弃,你就不会默默无闻。
我们应当学会用现代人的标准来严格地要求自己,紧紧跟上时间的步伐,成为一个有崇高生活目标的人,一个攀登不息的人,一个刻苦进取的人,一个不畏牺牲的人,一个有着深刻时间观念的人。追随时间的人,时间也追随他。时间,只属于与时间同行的人。
【时间属于勤奋努力的人】
时间属于勤奋的人。据说,苏东坡没有事的时候喜欢静坐读书,一坐就是半天。他还作了一首诗道:“无事此静坐,一日为二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另有一个古人喜欢睡觉,一睡就是半天。一次,他的朋友去看他,快到晌午才见他懒洋洋地爬下床。这位朋友就戏改苏东坡的诗讽嘲他说:“无事此静卧,卧起日将午,若活七十年,只算三十五。”
我国著名诗人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匆匆》中有这样一段生动而形象的描绘:“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去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因为时间是转瞬即逝的,只有勤奋,才能抓住时间,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成功者,不是勤奋的人,在中国古代有如映雪(孙康性嗜学,家贫无油,冬夜尝映雪读书)、囊萤(车胤恭勤博览,家贫不常得油,夏日以练囊盛数十萤火,夜以继日)、画荻(欧阳修生四岁而孤,母亲教读书,家贫无纸笔,以荻画地学书)、啖粥(范仲淹少与友人在长白僧舍修学,唯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越宿逐凝。刀划为四块,每餐取一块,断韭菜数茎于盂,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
而在国外,据说血液循环的发现者哈维一生中共有121次休假,却没有真正休过一次,其中前61次用来做实验,后60次用来搞研究。达尔文说:“我相信我没偷过半小时的懒。”有一次,他连续发烧几个星期仍然坚持工作,费尔巴哈指出:“他认为哪怕有一个小时没有献身于知识,那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爱迪生则是“除了睡觉,没有一分一秒闲着”。据说门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以后,引起了很多想成名成家而又懒于动脑的年轻人的兴趣。有一次,一个青年问他:“您是怎样想到你的周期系统的?”门德列夫听了,大声笑起来,回答说:“这个问题我大约考虑了20年,而您却以为是突然就成的,事情并不是这样。”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动化合之后的结果。”勤奋工作的人,视时间如财富,他们珍惜手头的每一分钟,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工作,因此他们能够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时间,也能取得比一般人更多的成就。
【时间属于锲而不舍的人】
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海伦是美国著名的聋盲女作家、教育家。她出生后19个月便患了一场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她又聋又瞎,同时嘴巴也发不出声了。看来这么一个五官三废的一岁半的幼儿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后来由于她顽强不屈、刻苦奋斗,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但奇迹般地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而且知识渊博,她学懂的文字就有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之多,出版了14部著作。她从24岁大学毕业后到她逝世这60多年的时间里,跑遍美国各地,周游世界各国,全心全意为聋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做贡献,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可以想象,一个自幼五官三废,世界对于她来说是一片黑暗和寂静的聋盲人,要学会读书、说话、写字,最后成为著名作家和学者,要克服多么大的困难啊!然而海伦在她的老师安妮·苏利文小姐的指导帮助下,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终于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读书关、写作关……正如海伦·凯勒所说:“我碰到了数不胜数的障碍,跌倒了,然而我一次次坚强地爬起来,迈步上去。一次次奋斗的结果都是一个胜利,而沿着这胜利连接起来的云梯,我就一定能到达那光辉的云端,碧天的深处——我希望的绝顶。”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但是有的人,却不想沿着斜面向上走,而是向下溜。比如每当一个工作开始时,订计划,写保证,“决心”很大,可是中途一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地放弃了计划。到了年终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成,便又后悔起来,于是重新再下决心。但是,当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又和过去一样,决心又消失了。这些人每次所下的决心,都因为屡次所遇到的困难不能加以克服而落空了。
时间,永远属于刻苦磨炼、锲而不舍、永远进取的人。
【时间属于毅力坚强的人】
在漫长而崎岖的成功之路上,每一个跋涉者都将经受一种严峻的考验,那就是毅力的考验。毅力是人才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居里夫人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达尔文说:“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在科学家的眼里,毅力甚至比智力还要宝贵。英国物理学家哈密顿说过:“在物理学上,任何人只要有耐心,四体灵活,感觉敏锐,即使智力中下也能发现新事实。”有一位科学家在挑选助手时,提出这样的条件:“智力,中等以上即可,但必须刻苦、有毅力。”古今中外的名人巨匠,如此众口一词地赞美毅力,绝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人才造就功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相反地,它要求有志者进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地奋斗。在自学成功的道路上,有些人开始又是买书,又是订计划,废寝忘食,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劲头变小了,热度降低了,以至半途而废。这些人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毅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毅力,就没有成功;没有毅力,就没有人才!
毅力,它既是成功之路上的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也是控制时间的流速和流向的开关。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周说过:“人生天地之间,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自己稍一松懈,时间便会悄然而去。所以,要控制时间,就要有坚强的毅力,否则,时间会像失去控制的小船,随意改变航向,以至触礁沉没。
如果说时间像山溪,那么毅力能使它穿过一条条细小石缝,挤进一条条岩孔,钻过一个个山洞,向伟大的目的地——东海之滨跑去。没有毅力,就没有奇迹;在成功史上一翅冲天、平步青云的人物是没有的。成功者都是牵着“时间的鼻子”,穿岩过隙“钻”过来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德国著名诗人歌德,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位业余作家。他在26岁的时候,魏玛公爵请他担任繁忙的行政工作,还长期担任舞台监督,直到晚年才有较多的时间写作。他一生留下的作品共有143册,其中世界文学的瑰宝——《浮士德》,长达12111行。歌德用惊人的毅力,想尽一切办法,让生命的小溪不停地穿过一条条岩缝,在时间的罅隙中留下了不平凡的足迹,到达了事业的“东海”,所以他“一生当有大贡献”。
如果说时间如流水,那么毅力就是把时间的流水积聚起来发电的“拦河坝”。时间给予人们金色的年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让时间闪耀出金子般的光彩,只有用毅力在时间的长河中筑起一座“拦河坝”,才能发光、发热。
我国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也独树一帜。据说年轻时他曾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础石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担础石来,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的篆刻艺术品来对照。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夜以继日地刻个不停,直到一担础石都“化石为泥”,他的篆刻艺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齐白石老人学篆刻的事迹启迪我们,只有用“化石为泥”的毅力去奋斗,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只有用毅力筑起截取时间流水的“拦河坝”,才能使从我们身边流过的时间转化为巨大的能量。
如果说时间如闪电,那么毅力就是控制时间电流的开关。如果说精彩的电视、舒适的被窝、亲切的交谈,很容易让时间流逝掉,那么,毅力能帮助你克服贪玩、贪睡、好凑热闹等坏毛病。
【时间属于雷厉风行的人】
伴随着你的出生,时间就像一位忠实的朋友,时时刻刻守在你的身边,它不向你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向你支付大把大把的日子。但时间是有个性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
怎样让每一分钟时间都有用呢?那就是——雷厉风行,立刻行动。
我们要知道:在相同的时间内,用相同的劳力做尽可能多的事情的最佳方法就是即时处理。
所以,简单地说,就是凡决定自己要做的事,不管它是什么事,就要雷厉风行,立刻动手去做,“立刻”这一点至关重要。
立刻动手,这不仅省去了记忆、记载,或从头再干的工夫,而且可以解除把一件事总记挂在心上的思想包袱。
脑海中一旦闪现出对工作有用的想法和主意时,要马上动手记下来。无论什么事,拖拖拉拉都会造成时间浪费。诚然,有些事情是需要深思熟虑的,是需要花时间考虑的。但对于不太重要的事,该做决定就应立即做决定,并马上动手去干。
然而,有一些人工作总是喜欢拖拉。其实,拖拉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不愉快,总觉得疲乏。因为应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断给他压迫感。“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拖延者心头不空,因而常感时间压力。拖延并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刚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瘁,疲于奔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不去拖延。最好的办法是“逼迫法”,也就是在知道自己要做一件事的同时,立即让自己动手。要能在积极的想法一出现时就马上行动,那么就克服了惰性,摆脱了拖延的习惯。
也许,在开始的时候,你会觉得做到“立即行动”很不容易,因为这样难免发生失误。但最终你会发现,“立即行动”的工作态度,会成为你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方法。当你养成“立即行动”的工作习惯时,你就掌握了个人进取的秘诀。当你下定决心永远以积极的心态做事时,你就朝自己的成功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无论什么事情你一旦拖延,你就总是会拖延,但你一旦开始行动,通常就会一直做到底。所以,凡事行动就是成功的一半,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一步,行动应该从第一秒开始,而不是第二秒。
只要从早上睁开眼睛那一刻开始,你就马上行动起来,一直行动下去,对每一件事都要告诉自己立刻去做。你会发现,你整天都充满着行动力,这样持续三个星期,你可能就养成了马上行动的好习惯了。
现在,请你不要再想了,再想也没有用!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起要养成雷厉风行、马上行动的好习惯。
【时间属于攀登不息的人】
时间老人公正无私,分配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一个小时都是60分钟。每个人都在时间这杆秤上,生命的轻重却是那样悬殊:有的人硕果累累,有的人枉活一世;有的人活的似乎少于他的实际年龄,有的人的“生命”却与世长存。究其原因,不能不考察其对待时间的认知态度。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都是热爱时间的人,时间属于登攀不息的佼佼者。
时间属于登攀不息的人,古今中外取得杰出成就的名人们,无一不是惜时如金、孜孜以求、奋力进取的人。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的枕头是用圆木做的,他读书困倦时就枕着圆木睡觉,只要一翻身,枕木就会滚走,人就会惊醒。他用这种方法来强制自己,挤时间刻苦读书。司马光一生与那个名曰“警枕”的枕头做伴,用了19年时间,编写了共294卷300多万字、所载史实历1362年、囊括16个朝代的我国第一部最富史料价值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全稿完成后,在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
英国细菌学家欧立然,在研制消灭人体内的锥虫、螺旋体病原虫的药物过程中,经常几个晚上彻夜不眠。实在困了,他便用书本当起枕头,和衣躺在实验室的长椅上稍睡片刻,然后又投入紧张的工作,最后,终于研制出六〇六药物。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发明各种电器设备的过程中,也是经常彻夜不眠,困了就伏在椅子的扶手上睡一下,醒了又继续进行研究。德国的细菌学家柯赫,在研究细菌的生命代替规律时,往往用劈柴做枕头,日夜不停地进行致密的科学观察。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在“多斯塔之窗”写作时,夜以继日,工作非常紧张。疲倦时,他也常常用块大劈柴当枕头,使自己不至于睡得过久。正因为这样,他们赢得了比常人多得多的时间,做出了比常人大得多的贡献。
俗话说:“苍天不负有心人。”苍天就是时间。时间决不会辜负一切热爱、珍惜它的人们。
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需要有登攀不息的精神。清末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地。”王国维这段话的确道出了治学的真谛。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是一个笔耕不辍的书法家,相传他为了写字,40年不下楼,写秃的笔头装满了五大竹簏,将这些废笔埋于地下,谓之“退笔冢”。据记载,他“兼能诸体,于草最优”。苏东坡评他的书法“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他的书法,对唐初的书坛影响很大。他在世时,每天请他写字的人川流不息,门槛磨穿了,用铁叶包裹起来,谓之曰“铁门坎”。
时间属于登攀不息的人。那些徘徊在知识宝库门外的“散兵游勇”,白白消磨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那些走到知识宝库的门口,轻轻地叩一下门或伸进头去看一眼,就自以为登堂入室,而不肯不断登攀的人,也只能白白浪费大好光阴。
就是在科学上取得了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也还要不断登攀,否则也会白白消磨时间,半途而废。即使像牛顿那样的举世闻名的一流科学家也不例外。正如朱克曼女士在《科技界的精英》一书中写道:“几乎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极为关心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这个有限的资源,正如其中一位所说:‘我一向关心时钟和日历。’他们自己一心一意把时间用于追求知识。”
【时间属于抓紧学习的人】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知识的积累和增长与科技文明的进步,已经到了日新月异的地步。任何一个人如果仅靠学校阶段的学习或年轻时候所学得的智能,来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竞争及个人生涯发展的需求,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珍惜时间,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新的机遇。
时间属于刻苦学习的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小时候没有机会上学,十五六岁就投身军队,常常是靠用嘴说处理军务。孙权有一次对他和蒋钦说:“你们现在掌管军事,应当多读点书。”吕蒙说:“军中事务太多了,恐怕没有时间再读书了。”孙权说:“你们难道比我还忙吗?我少年时候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有《易》没有读。管事以来,又读了三史、诸家兵书,自己感到很有用。”孙权还用汉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曹操“老而好学”的例子教育他们,要他们“宜急读《孙子兵法》《左传》《国语》及三史”。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始就学,笃志不倦”,进步很快。原先轻视他的大都督鲁肃有一次经过吕蒙兵营,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条对付蜀国军队的策略,鲁肃慨叹地说:“非复吴下阿蒙。”后来,吕蒙智取荆州,活捉关羽,鲁肃死后,他接任大都督,总领江东各路兵马。孙权说他“学问开益,筹略奇至,仅次于公瑾(周瑜)”。
中国古代学者刘向说:“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现在有些人,一提起读书,也和吕蒙起初一样,总是说“工作忙,没有时间”。确实,现代人因为工作忙,时间确实不够用,但是,是不是忙到挤不出时间读书写作呢?不是。列宁从1917年3月到10月,他写的著作组成了四个单卷,共1700多页。在苏维埃政权成立的第一年,列宁工作不能说不忙,但除了从事繁重的工作外,列宁同时读了大量书籍,还写了1400页左右的书笺——这几乎等于《列宁全集》中的三个单卷。《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躬操文墨,书断狱,夜理书”。秦始皇身为开国皇帝,一天忙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但是他还是要“夜理书”。曹操、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都是掌过大权的忙人,他们坚持读书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
时间属于效率高的人。爱迪生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他在百忙中要求自己每天要读三本书,而且很善于在短时间内精通一个方面的内容,把前人和当代人达到的水平掌握到手。每当一个试验要进行时,不管理论方面有多大困难,他先把凡是可以借到的有关著作集中起来,一本一本地啃,然后做实验。有一次,在研究打字机一个部件时,爱迪生让所有的制造商约好在某一天把需要的打字机的样子都送来,并各派代表前来予以说明。这时,他把图书馆有关这个机件的书都借来,在客人们到来的前一天晚上,集中精力阅读一遍。第二天爱迪生就对客人们头头是道地讲起来,这里应该怎么改,那里又应该如何设计。事过之后,爱迪生的助手把爱迪生那个晚上读过的书借来通读一遍,结果竟用了11天的业余时间。
时间属于刻苦学习的人。自学,被人们称之为“月光底下的工作”,因为这大多是在业余时间进行的。对于一个在职工作的人来说,既要工作,又要安排家务。如果等到什么时候闲了再去学习,那恐怕一辈子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只有抓住饭前一刻钟,睡前半小时,学几个外文单词,看上十几页书,研究一点问题,那么,日积月累,肯定会取得显著的成绩。在我国古代,西汉的路温舒边放羊边读书,终于成为当时一位精通法律的学者;东晋的葛洪白天砍柴,晚上抄书,后来成为我国有名的化学家和医生;再如朱买臣担柴赶路读书,王冕放牛听书,沈麟士织帘诵书,等等,都堪称楷模。
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工作,你如果能时时注意去读一些书籍,去获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这必将对你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抓紧时间学习,我们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
【时间更属于有时间观念的人】
时间精神是一种忘我的献身精神。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说过:“我是属于那些没有留下一天时间干私事的人们中间的一员。”
时间精神是一种惜时如命的精神。童第周说:“对科学工作者来说,就不是一天八小时,而是寸阴必珍,寸阴必争!”
时间精神是一种严格自责的精神。诗人但丁说:“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就越感到浪费时间的痛苦。”著名作家冰心在说到时间时,列了一个乘法题,算出自己八十岁等于二十五亿二千二百八十八万秒,并说,“在这八十年中,我浪费了多少的年、月、日、时、分、秒啊!我若是在学习和工作上努力地争分夺秒的话,我可以做多少工作啊!一想起来,我是多么难过,多么后悔啊!”
古今中外许多事业卓然的伟人都是具有时间观念的人。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严守时间,一到约定的时间,他就看表。秘书几次迟到,都推说手表不准。他就爽直地说:“或者是你换一只表,或者是我换一个秘书!”在列宁的会议桌上,摆着带有秒针的钟。人民委员会和联邦劳动国际会议,遵照列宁的嘱咐,把迟到的委员登记在册,并且注明迟到几分钟。列宁还严肃地警告一再无故迟到的人:“再犯就登报!”
时间观念,是当代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时间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据国外研究机构研究出的现代社会的人与传统社会的人相比较有九个特点,其中四个与时间有关:第三个特点是现代人时间观念极强,按时间表行事,办事讲究准时;第四个特点是工作讲究效率,厌恶拖沓浪费,力求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第五个特点是计划性强,有条不紊,能够在科学预测的指导下,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顺序,以求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佳的效果;第九个特点是以竞争为荣,以奋斗为乐,安于现状等于自我否定。从此可以看出,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有时间观念的现代化,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物质的现代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物质现代化实现的快慢和程度。
在“钟表王国”瑞士温特图尔钟表博物馆里的一些古钟上,刻着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如果你跟得上时间的步伐,你就不会默默无闻。让我们以现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紧紧跟上时间的步伐。
【时间属于积极追求梦想的人】
一个人有了梦想,而不积极地去行动,那么梦想也只是空想,耽于空想就是在浪费时间,荒废青春。
时间属于积极追求梦想的人。只有积极行动,努力追求,才能抓住时间,让梦想变成现实。
卡拉·莎莎娜是美国纽约百老汇最年轻、最负盛名的年轻演员,她是这样讲述她的成功之路的。
几年前,当莎莎娜还是一名学生时,她参加了一次校际演讲比赛,她将自己的梦想告诉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学毕业后,我要成为百老汇一名优秀的主角。”
演讲结束后,莎莎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质问她:“为什么现在不去百老汇非要等到毕业后才去呢?”莎莎娜想了一下说:“是呀,大学并不能帮我实现梦想。”于是,她决定一年以后就前往百老汇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老师又生气地问:“为什么今天不去,非要等到一年后去呢?”
听完老师的话,莎莎娜觉得很有道理,对老师说:“我决定下个月就出发。”老师又紧跟着问:“这个月去跟下个月去,有什么不一样?”莎莎娜有些不知所措,那个辉煌的梦想出现在她的脑海里,她终于下定决心,这个月就前往百老汇。
老师又问:“为什么今天不去呢?”莎莎娜激动不已地说:“好,我现在就去订机票,马上出发。”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机票我已经帮你订好了。”莎莎娜当天就飞赴她梦想中的殿堂。
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正在征最佳女主角。要求是在100个人当中挑选10个,然后再在10人中选择最优秀的一个。挑选方式是,让他们每人念一段剧本中主角的台词。
莎莎娜千方百计地从一个化妆师手里得到了将排的剧本。然后闭门苦读,悄悄演练。正式面试那天,她是第40个出场的应聘者,制片人问她是否有过表演的经验,莎莎娜甜甜地一笑说:“我可以给您表演一段曾经在大学里演出过的剧目吗?”制片人不愿打击一个热爱艺术的青年的心,便同意了。当制片人听到莎莎娜使用的台词正是将要上演的剧目中的对白时,被她那真挚的感情、惟妙惟肖的动作惊呆了,他立刻宣布面试结束,女主角已经找到了。
就这样,莎莎娜刚到纽约就顺利地迈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穿上了她人生第一双红舞鞋。
很多人都有自己追求的梦想,也曾制订过目标,可那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制订完了就把它束之高阁,没有为此付出行动,最后仍然是一事无成。只有行动才能达到目标,让梦想变为现实。当你在不断尝试、不断行动之后,其实你已经掌握了一种使人生最有效率的方法。
时间属于坚持不懈追求梦想的人。任何一个愿望和梦想都有实现的可能,只是任何一种理想的实现都依赖于你的实际行动和你艰辛的劳动。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有多少奇思妙想,关键在于你能否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
【时间属于有崇高生活目标的人】
在昆虫学家柳比歇夫看来,时间不是个物理概念,不是时针的转动,而好像是个道德概念。在他看来,浪费时间就好比夺走科学研究的时间,就好比滥用和抢走他服务对象的时间。他相信,时间是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时间观与人生观相关联。一个人的人生观决定他的时间观,研究人生,必须研究人是怎样生活在时间中、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时间观中包含着人生观。研究时间,必须研究时间中的人、时间与人的关系。许多年轻人,也包括中年人和老年人都知道时间的可贵,但却仍然缺乏内在的力量去把握时间,让时间白白流失。那么把握时间的力量在哪里?它就在你身上,在你高尚的生活目标里。
一个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生活目标,明确在什么地方有权使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在什么地方无权滥用,有一个使用时间的道德限度,才能正确对待时间,把握时间,利用时间,成为运用时间的人才。
16世纪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内拉在法庭上受审时,曾与罗马教皇的使节有过一段对话。使节问:“你从哪里知道你从来没有学过的东西呢?”康帕内拉愤怒地回答:“我点过的灯油比你们一辈子喝的酒还多。”
康帕内拉年轻时为探索真理,晚上就独自躲在修道院的单人房间里的灯下看书,常常学个通宵,积累了非凡的学识。后来因反对意大利南部的西班牙统治而入狱,受了最残酷的长达40小时的“维里亚”(不眠)刑讯折磨后,因失血过多而昏死过去。他从昏迷中苏醒后的第一个信念是:“我能思索,我还活着!”他不怕死,但绝不能让他的理想与他一同被火刑场的烟雾吞没。他多么希望在死亡来临之前,能写出充满理想生活的《太阳城》!狱医给他拿来了纸。
可是,他的胳膊似乎已经僵死,连一杯水都够不着,更无法托起写字的小木板。但他没有屈服,他忍着剧痛让父亲和弟弟给他揉手,终于能勉强拿住笔杆,以惊人的毅力写出第一个弯曲的字母。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写成了《太阳城》,这时他才33岁。
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同。为什么?因为在堕落的人看来,时间就要用来“及时行乐”。而在具有崇高生活目标的人看来,“时间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去的时间相比了”。
时间属于有崇高生活目标的人。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公正而无情。当罗马教皇的使节们烂醉如泥、昏昏欲睡时,康帕内拉却积累了非凡的学识;当康帕内拉的名字永远载入史册,被人们传颂的时候,罗马教皇的使节们却早已进入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