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范:指尖上的文化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理智研判 宏观视野(3)

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的“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2014年10月26日,我随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期督查组到云南、广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对于文化建设的核心,特别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有很多感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建设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并贯穿于文艺工作的始终。正如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所讲,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我们在未来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文化的“精气神”这一核心,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民的喜好作为文艺的最终表现形式。从选材到创作,从传播到消费都要紧扣这一核心。

【微评 ★人民的审美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提升,13亿中国人,集齐了几个赞?】

第二,文化建设要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出发点,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定要以政府为主导,一定要以惠民、利民、为民为总的指导思想,这是我们国家在进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建设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我在云南和广西的调研中就有非常深刻的感受,这些地区地处祖国边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因此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仍然是我们在文化建设当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过去一段时间经济欠发达,许多地方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就是政府的投入,就是我们各级政府对文化的一种担当。

【微评 ★不仅仅是政府主动引导和投入,更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一起参与。】

第三,文化建设要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然而,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个性化文化消费已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如果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的一般文化需求是远远不够的。在一些有待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好公共文化建设,更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在西部各省区的调研中发现,无论是内蒙、青海、宁夏,还是广西、云南、长江流域,一些暂时欠发达地区仍然可以通过现代农业与创意设计的结合、与多种经济的结合、与当地自然环境的结合,尤其是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开辟出了文化产业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微评 ★很多欠发达地区由于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开发,反而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极为宝贵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这是很多发达的地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应当善加利用。】

第四,文化建设要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为两翼,推动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良性循环。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文化建设过分偏重于公共文化事业,不可避免地忽略了经济属性。而如今的文化建设又存在着片面强调文化产业的问题,出现了单纯追求增加值和唯GDP的倾向。其实,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事业和产业两者始终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偏废。文化事业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而文化产业中的许多产品也理应成为政府公共文化产品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老范在调研当中看到了许多云南楚雄的彝族手工艺品,包括绣包、服饰、帽子、工艺品、装饰品等等,这些手工艺品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是老百姓的创造成果。老百姓采取公司化的方法,将一家一户加工的产品集中起来推向市场、走向国际。这些产品既离不开政府支持的惠农、利农、富农政策,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相互交织,充分发挥了区域的资源特色和民族特色,再加之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和品牌打造,不仅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形成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微评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微评 ★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隐藏着太多心灵手巧又有头脑的人。对这样的群体要积极给予引导和支持,因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这些独一无二的才能、技术和产品。】

众所周知,文化建设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俗称的“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有人说,我们的文化建设如果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话,那么主要是注重文化的思想性。在我看来,任何文化的思想性都与它的表现方式、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文化的思想性和市场化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一定要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度和认知度上,离开了市场,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文化包括文艺的评判标准就无所适从。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文化建设要注重文化的“精气神”的高度统一。

【微评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无艺术价值,是否值得消费,一眼就能看出来。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比较,高低立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丰富,文化产品的消费空间也会越来越大。截止到2013年,我国的文化消费达到了两万亿左右,而据专家测算,在未来的五年中,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将有三万亿的增长,也就是有将近五万亿的文化消费空间。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当中,文化产品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交织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文化建设的“精气神”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文化产品的生产要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在表现形态上要和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文化建设需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比翼齐飞,这也正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原则和基础。

有关文化经济研究的浅思考

2014年12月6日,2014年度文化经济学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举行。

文化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过关于文化经济的概念。在他看来,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观点也一直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然而,当前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文化经济的研究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的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随着新兴传播手段的介入、社会经济的变革,文化经济研究也面临着新的变化。

【微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融合发展已经越来越深入,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一些融合性产业正在逐渐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范本。】

1.文化经济概念的来龙去脉

关于文化经济的概念,被大陆学者广泛了解的是由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特罗斯彼在1996年出版的《文化与经济》一书。但是,最早提出文化经济学概念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过关于文化经济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本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全球各地的经济市场都与各地在历史、社会结构、心理、宗教和政治状况方面的独特性相适应,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工作、消费、投资、储蓄和冒险的意愿。萨缪尔森把民族传统和文化潮流视为一种制约世界经济的因素,认为当前出现的经济衰退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各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政治状况。他认为,日本的保护主义、欧洲的福利主义、法国的小资产者社会结构等都是阻碍经济恢复的因素。

因此,萨缪尔森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他对文化经济的命题,提出了经济与文化不可分割的看法,这既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但是,萨缪尔森在文中似乎倾向于把文化视为经济成长的纯制约因素,这是颇具争议的。

【微评 ★文化和经济之间既相互制约也相互融合。在制约中二者不断去增强自身的实力,在融合中,二者不断推动对方的发展。这种矛盾的关系才是文化和经济能够长久发展的良性状态。而文化成为经济成长的制约因素是因为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并不会成为长久的状态。】

1973年,美国阿克伦大学的威廉·亨顿教授创办了《文化经济学杂志》。在越来越多的文化经济学爱好者们的支持下,亨顿于1979年在苏格兰的爱丁堡组织了首届国际文化经济学会议。

为了使这类会议的组织得到人们的认可,亨顿教授成立了一个学术机构“文化经济学协会”。1993年,这个学会转型为会员制,出台了章程。2008年,我们所熟知的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文艺学家大卫·特罗斯彼被选为该学会的主席。在他的带领下,文化经济的研究出现了高峰期。关于文化经济学,概括起来他的主要观点是:文化影响经济的效率;文化影响社会的公平;文化影响甚至决定群体的欲望和追求,并由此而导致经济目标的变化。除此以外,他主要的研究领域还包括文艺学、艺术市场、公共干预经济学等。

今天,我们在研究这些思想的时候,既要对文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洞察,同时也要看到这些年来文化经济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正如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涛教授谈到的,他认为文化经济对人类的影响,在以下六个方面表现的更为突出,分别是:信任问题、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问题、有限道德和一般道德问题、工作和家庭的影响、贫困和工作就业的影响、宗教对经济的影响。

【微评 ★互联网开放共享、互融互通的思维方式将会推动文化和经济之间关系研究更进一步。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影响,经济和文化自身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也会产生新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现象中进行研究。】

因此,今天文化经济社会下的问题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经济研究的问题有着显著的不同。随着新兴传播手段的介入、社会经济的变革,文化经济研究也面临着新的变化,我们不能够用文化学、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的简单相加来看待今天社会的文化经济学问题。

2.文化经济命题的当下思考

关于文化经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转变,我非常同意北大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教授的思考。他认为,过去大众化的文化审美到今天已经转向分众化的文化审美,即艺术由共享到分享进行过渡。在互联网时代,点对点的艺术影响力发挥作用,使文化和经济的表现形态、美学原理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微评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的一个典型产业模式。在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这些都在未来亟待解决。】

同时,我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学科目前依然属于开拓阶段。十几年来,许多文化产业的研究人员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学科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史论、方法、应用、经典案例模式、学科自身研究路径等是构成这一学科的基本要素,而文化产业的学科发展还需要继续探索。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新兴业态的发展动向。由于行业边界日益模糊,很多新业态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特点已经不能用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和对该行业一贯的定义进行简单套用,而应该在边界模糊的前提下,对新兴业态的发展规律和产业特点加以区别,挖掘研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整个社会的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对当下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经济提出了新的命题。在这一命题当中,我们对平台所产生的影响不能够低估。

【微评 ★由大众到分众,由共享到分享的发展趋势的判断,对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制定也有风向标的意义。】

今天所谓的主流媒体,其受众日趋狭窄化,与以80后90后网民为中心的受众群体所呈现出的移动化、去中心化的现状相比,这既是现实,也是挑战。在这样的现实当中,我们要看到传播手段对改变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平台对驱动产业发展的特殊意义。内容生产在平台的驱使和诱导下,为适应消费群体的多元分化,延伸出许多次生状态。这就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建构和审美理想,产生了巨大的错位。

由此,我们应该正视理论研究,既要做现实发展的有效总结和经典范式的提炼推广,更要做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和有效规划。当前,不少研究相对滞后,仅仅成为业态的记录者和传声筒。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面对现实,对理论体系进行更新建构,才有可能找到发展的路径。

以上的思考非常碎片化,仅仅是作为对文化经济学命题最粗浅的触摸。随着文化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在这个领域要研究的问题会层出不穷。而中国意义的文化经济研究与欧美相比较,既有方法论上的相似之处,又有研究对象的巨大差异,在相同和差异中找到中国文化经济研究的路径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