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天使,降临人间(1)
愿你慢慢长大:给孩子朗读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象;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20世纪30年代,与丈夫梁思成专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基础。
她的文学创作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代表作有《八月的忧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所熟悉。
朗读指导
关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为谁而作,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另一种说法是为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长子梁从诫所作。
诗中的“四月天”,代表着爱,代表着暖,亦代表着希望,洋洋洒洒的文字,流露出的是轻巧、自在的韵味。诗人是一位母亲,内心中充盈着强烈的母爱,四月所具有的美丽景象就如同自己心中的那个小天使,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希望,在诗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这是一种因儿子的降生所带来的喜悦之情。所以,这首活泼轻快的诗是林徽因为孩子写就是极有可能的。
林徽因的诗意境优美,内容纯净,技巧纯熟,语言华美,在词语的跳跃与韵律的和谐方面可谓是达到了极致。朗读时,建议语调轻快、活泼,并且饱含温情,朗读后,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爱意,让他知道他的出生给父母带来的喜悦与感动。
独语
覃子豪
我向海洋说:我怀念你
海洋应我
以柔和的潮声
我向森林说:我怀念你
森林回我
以悦耳的鸟鸣
我向星空说:我怀念你
星空应我
以静夜的幽声
我向山谷说:我怀念你
山谷回我
以溪水的淙鸣
我向你倾吐思念
你如石像
沉默不应
如果沉默是你的悲抑
你知道这悲抑
最伤我心
作者简介
覃子豪(1912—1963),原名覃基,现代诗人、诗歌评论家。诗歌风格深受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曾留学日本,主编过多种报纸杂志。他曾与余光中等人成立“蓝星诗社”,出版诗集《生活的弦》《永安劫后》等。
朗读指导
《独语》是诗人付出感情却得不到回应的伤感之作。大海、森林都给“我”以回声,只有石像的沉默“最伤我心”,前面层层铺垫,更显石像沉默的静寂,而“我”的幽怨弥漫在这沉默里。
生活中,孩子与父母应该像大海与森林的回声,有所互动。面对父母喋喋不休的关心,很多孩子就如同“石像”般假装听不到,没有回应,或者用沉默表达不满,或者对父母的唠叨选择性屏蔽。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如何引导孩子与父母分享他的内心世界,是合格父母的必修课。
在朗读时,与孩子一起坐在床头,父母抱着或搂着孩子,在孩子耳边轻声朗读,语调中要带些许伤感。读完后,可以跟孩子互动,互相倾诉遭受对方“不回应”而伤心的时刻。告诉孩子:自从他降生,他第一次笑、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反驳……他的每一次回应都让父母感动。
问佛
仓央嘉措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的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它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了拥有它的资格。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该怎么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曰: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曰: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曰: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
……
作者简介
仓央嘉措(1683—1706),六世达赖喇嘛,西藏著名诗人。他出生于西藏的南部,14岁时被认定是五世达赖的转世,曾拜五世班禅为师,学习领域涉猎天文、医学、文学等。
仓央嘉措在文学领域的天赋惊为天人。其中,关于爱情的诗歌最为出彩,其著作《仓央嘉措情歌》可谓是超越了民族与时空的宝贵文学遗产。
朗读指导
仓央嘉措曾在乡村自由自在地生活过十四年,他的诗歌创作灵感,正是来源于这段无忧无虑的自由时光,以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他身为六世达赖,却向往自由、向往爱情、向往人世之乐,正如他的诗歌里所说:“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佛的对话,用佛学哲理诠释了众人面对世事时应持有的态度。
朗读时,可以将整首诗拆解为不同的小节,朗读完一节后,讨论每一节的意义,父母与孩子一起回忆生活中的点滴,领悟人生的道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他的到来填满了自己内心的缺口,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孤单。
万物之母
许地山
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荒屋破篱之间,每日只有几缕零零落落的炊烟冒上来,那人口的稀少可想而知。你一进到无论哪个村里,最喜欢遇见的,是不是村童在阡陌间或园圃中跳来跳去;或走在你的前头,或随着你步后模仿你的行动?村里若没有孩子们,就不成村落了。在这经过离乱的村里,不但没有孩子,而且有人向你要求孩子!
这里住着一个不满三十岁的寡妇,一见人来,便要求说,“善心善行的人,求你对那位总爷说,把我的儿子给回。那穿虎纹衣服、戴虎儿帽的便是我的儿子。”
她的儿子被乱兵杀死已经多年了。她从不会忘记:总爷把无情的剑拔出来的时候,那穿虎纹衣服的可怜儿还用双手招着,要她搂抱。她要跑去接的时候,她的精神已和黄昏的霞光一同麻痹而熟睡了。唉,最惨的事岂不是人把寡妇怀里的独生子夺过去,而且在她面前害死吗?要她在醒后把这事完全藏在她记忆的多宝箱里,可以说,比剖芥子来藏须弥还难。
她的屋里排列了许多零碎的东西,当时她儿子玩过的小囝也在其中。在黄昏时候,她每把各样东西抱在怀里说:“我的儿,母亲岂有不救你,不保护你的?你现在在我怀里咧。不要作声,看一会人来又把你夺去。”可是一过了黄昏,她就立刻醒悟过来,知道那所抱的不是她的儿子。
那天,她又出来找她的“命”。月的光明蒙着她,使她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村后的山里。那座山,就是白天也少有人敢进去,何况在盛夏的夜间,杂草把樵人的小径封得那么严!她一点也不害怕,攀着小树,缘着茑重,慢慢地上去。
她坐在一块大石上歇息,无意中给她听见了一两声的儿啼。她不及判别,便说:“我的儿,你藏在这里么?我来了,不要哭啦。”
她从大石上下来,随着声音的来处,爬入石下一个洞里。但是里面一点东西也没有。她很疲乏,不能再爬出来,就在洞里睡了一夜。
第二天早晨,她醒时,心神还是非常恍惚。她坐在石上,耳边还留着昨晚上的儿啼声,这当然更要动她的心,所以那方从霭云被里攒出来的朝阳无力把她脸上和鼻端的珠露晒干了。她在瞻顾中,才看出对面山岩上坐着一个穿着虎纹衣服的孩子。可是她看错了!那边坐着的,是一只虎子;它的声音从那边送来很像儿啼。她立即离开所坐的地方,不管当中所隔的谷有多么深,尽管攀援着,向那边去。不幸早露未干,所依附的都很湿滑,一失手,就把她溜到谷底。
她昏了许久才醒回来。小伤总免不了,却还能够走动。她爬着,看见身边暴露了一付小髑髅。
“我的儿,你方才不是还在山上哭着么?怎么你母亲来得迟一点,你就变成这样?”她把髑髅抱住,说,“呀,我的苦命儿,我怎能把你医治呢?”悲苦尽管悲苦,然而,自她丢了孩子以后,不能不算这是她第一次的安慰。
从早晨直到黄昏,她就坐在那里,不但不觉得饿,连水也没喝过。零星几点,已悬在天空,那天就在她的安慰中过去了。
她忽然想起幼年时代,人家告诉她的神话,就立起来说:“我的儿,我抱你上山顶,先为你摘两颗星星下来,嵌入你的眼眶,教你看得见;然后给你找相像的皮肉来补你的身体。可是你不要再哭,恐怕给人听见,又把你夺过去。”
“敬姑,敬姑。”找她的人们在满山中这样叫了好几声,也没有一点回响。
“也许她被那只老虎吃了。”
“不,不对。前晚那只老虎是跑下来捕云哥圈里的牛犊被打死的。如果那东西把敬姑吃了,决不再下山来赴死。我们再进深一点找罢。”
唉,他们的工夫白费了!
纵然找着她,若是她还没有把星星抓在手里,她心里怎能平安,怎肯随着他们回来?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4—1941),笔名落花生,籍贯广州,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在梵文、宗教研究方面均有建树。他的文学作品大多以闽、台和印度等地为创作背景。主要著作有《落花生》《危巢坠简》《空山灵雨》等。
朗读指导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对孩子有太多的牵挂,他们会殚精竭虑地为孩子谋划周全的人生,但也正因为孩子的存在才让父母的生命变得厚重、人生变得多彩。一旦孩子身处危险,父母的世界也会处于坍塌的边缘。文中这位母亲失去儿子后,受到沉重的打击,精神已经变得恍惚,但是儿子的形象在她的心中从未有一丝模糊,找儿子的意念一直占据她整个心神。
《万物之母》是一个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它歌颂了能为孩子付出一切的伟大母爱。朗读时,孩子年龄太小的话,可以用稍微口语化的语言,编成故事讲给他听。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明白,在父母的生命中,孩子就如同美妙的音符,为父母的人生奏响了一篇篇华美的乐章。
我的母亲(节选)
胡适
这九年(1895—1904)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在哲学、文学、史学研究等方面有突出贡献,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和“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品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胡适文存》(四集)等。
朗读指导
《我的母亲》是胡适在1930年即中年时所作的一篇叙事散文,是作者对童年经历的一段回忆。
胡适的母亲是一位旧社会的典型妇女,早年丧夫,为了自己的儿子,每日不辞劳苦,即便处境艰难,也尽量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将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胡适用他对母亲和童年的回忆,诠释了母爱的无私和宽广,表达了对艰难困苦中母亲的感谢和崇敬。
生活中,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会让孩子产生误解,将母亲细腻的关心当作是唠叨。身为父母,情急之下也有失去耐心,甚至迁怒于孩子的时候。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跟孩子探讨:胡适的母亲为什么要打他?通过讨论胡适笔下的母亲,让孩子慢慢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