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利实力指数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对专利指标的研究和利用十分重视,并已有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他们建立专利专题数据库,不断进行深入的专利跟踪调查和分析。例如,1999年日本特许厅公布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和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 Research研究的专利评价指标,它们主要针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专利创新能力、专利质量等进行评价,提升企业竞争力。2002年,日本提出了“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认为创造、保护和应用知识产权是提高日本国际竞争力的关键。2012年3月,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份名为《聚焦知识产权和美国经济产业》的综合报告,报告中使用“专利密集度”这一指标来衡量各个产业专利这一知识产权形式的使用水平,由此确定了专利密集型产业,并分析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以及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2015年3月,美国民间智库DNP Analytics发布研究报告《知识产权密集型制造产业: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报告将研发投入作为衡量知识产权密集度的指标,将知识产权密集型制造产业定义为平均每人每年的研发投入高于美国制造部门所有产业均值的产业,其中不同产业知识产权密集度为产业年均研发投入除以产业内总的就业人数。

中国围绕专利的统计分析研究也比较多,主要集中在专利评价指标的建立、专利实力与经济水平的关系和区域专利实力评价等方面(见表1-1)。

表1-1 中国专利统计分析研究概况

①黄庆,曹津燕,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一——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2004(5):25-28.

②曹津燕,肖云鹏,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二——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J].知识产权,2004(5):29-34.

③魏雪君,葛仁良.我国专利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作视点,2005(8):55-56.

④李利,陈修义.专利综合实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1(3):89-123.

⑤王鹏龙,马建霞,任珩.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西北五省区专利资源布局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4(17):82-87.

⑥朱月仙,张娴,等.国内外专利产业化潜力评价指标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1):127-133.

⑦鞠树成.中国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5):100-103.

⑧高雯雯,孙成江,刘玉奎.中国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情报杂志,2006(1):34-36.

⑨张继红,吴玉鸣.专利产出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机制分析[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7(2):13-15.

⑩曾昭法,聂亚菲.专利与我国经济增长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7):406-407.

⑪姜军,武兰芬.江苏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科技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82-90.

⑫张慧颖,魏延辉.专利制度与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多效应关系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5(4):116-122.

①王宏起,杨京玺.区域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24.

②王鸣涛.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我国区域专利实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70-172.

③张文新,李琴,等.我国城市专利综合实力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经济与管理,2012(7):91-97.

④陈嗣元.江苏省专利实力综合评价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4.

⑤齐萍,刘会景,等.基于AHP-FCE的全国各地区专利实力评价[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9):17-21.

2015年,朱月仙、张娴等通过实证研究确定了可用于评价国外及国内专利产业化潜力的指标。用于评价国外专利产业化潜力的指标包括相对被引次数、非专利参考文献数量、IPC分类号个数、权利要求数量、专利族大小、专利年龄、授权后第8年是否维持;用于评价国内专利产业化潜力的指标包括专利类型、授权后第5年是否维持。张慧颖、魏延辉在已有的国家层面静态效应研究基础上,从产业视角分析了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大类行业、中类行业、时序多视角实证分析,发现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是正负效应同时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专利制度对产业经济增长具有多效应,产业政策制定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与协同性。齐萍、刘会景等结合中国专利数据的属性特征,从专利产出水平、专利技术实力、专利经济价值三个维度构造专利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AHP-FCE),对全国各地区专利实力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专利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同北京、广东等专利最强区相比,内陆及西北地区的专利实力存在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