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命基础领域的创新信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基因领域研究的创新信息(4)

(4)发现某些遗传基因可保持沉默25代以上。

2015年2月2日,美国马里兰大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副教授安东尼·何塞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一种遗传基因的特殊机制:父母通过这种机制,可以把沉默基因遗传给后代,而且这种沉默可以保持25代以上。这一发现,可能改变人们对动物进化的理解,有助于将来设计广泛的遗传疾病疗法。

按照遗传基本原理,如果某些基因能帮助父母生存和繁殖,父母就会把这些基因传给后代。然而,研究人员近来的研究表明,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基因可以被关闭或沉默,以应对环境或其他因素,这些变化有时也能从一代传到下一代。这种现象称为表观遗传,目前人们对此还不是很清楚。

何塞说:“长期以来,生物学家想知道,来自环境的信息,有多少会传递给下一代。这一机制,首次从动物组织层面,显示了这种情况怎么发生的。”

他们对一种叫作秀丽隐杆线虫的蛔虫,进行了研究。让它的神经细胞,产生了与特殊基因相配的双链RNA分子(dsRNA)。dsRNA分子能在体细胞之间移动,当它们的序列与相应的细胞DNA匹配时,就能使该基因沉默。他们此次发现dsRNA还能进入生殖细胞,使其中的基因沉默。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沉默可以保持25代以上。

(5)研究显示DNA无法解释所有遗传生物特征。

2015年4月,英国爱丁堡大学生物科学院教授罗宾·奥谢里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代代之间遗传下来的特征,并非只取决于DNA,还可以由细胞中的其他物质来携带。如组蛋白上的标记,构成了独立的表观遗传信息。

研究人员在细胞中,发现一些称为组蛋白(histones)的蛋白质,控制着基因的打开和关闭,其本身并非遗传编码的一部分,而是像线轴一样,让DNA缠绕其上卷成染色质。DNA是所有遗传信息的仓库,染色质还是调控信息的仓库,调控信息是加在组蛋白上的共价标记。这些标记,决定着组织和器官的特殊基因表达模式,也会传递给下一代细胞,以保持它们的一致性。

研究人员用酵母菌进行实验,这些酵母菌有着和人类细胞相似的基因控制机制。他们模拟自然发生的改变,把这些改变引入酵母菌的组蛋白,使其关闭了附近的基因。结果,这种效果,就被酵母菌细胞遗传给了其后代。

实验显示,一种染色质的组蛋白标记就像遗传信息一样,可以遗传给多代细胞。而且标记的遗传是独立的,不依赖于DNA序列、DNA甲基化或RNA干扰。因此,组蛋白标记构成了真正的表观遗传信息。

组蛋白自然发生改变,会影响它们控制基因的方式,而这种控制方式的改变也可以代代相传,从而影响着哪些特征可以传下去。这证明了科学家们长期以来的一个预期,通过某些改变,可以在代际之间控制基因。但研究人员还指出,这一过程的普遍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研究人员说,他们的发现,首次证明了DNA并非遗传特征的唯一原因,有助于深入研究这种方法,在自然界是怎样以及何时发挥作用的,它和特殊的生物特征或健康状态是否有关等。同时,也把研究带到了新的问题领域:由环境条件造成的组蛋白变化,如压力或饮食,是否会影响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功能。

奥谢里说:“我们确切无疑地证明了,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轴中发生的变化,可以在代际之间复制和遗传。这一发现,肯定了遗传特征可以是外成的这一观点,意味着它们并非只来自基因的DNA变化。”

2.基因遗传表现研究的新发现

(1)发现人的表情来自遗传。

2006年10月,以色列海法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研究报告说,实验表明,人的面部表情,更多源于基因而非模仿。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表情习惯,生气时咬嘴唇、思考时吐舌头都来自家族遗传。他们认为,面部表情遗传与基因、肌肉构造、神经纤维分布和思维过程息息相关。这一发现,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影响面部表情的基因如何和为何进化。找出基因与面部表情的关系,将有助于找到治疗孤独症患者的途径,因为孤独症患者的特征之一就是面无表情,也读不懂他人的表情。

另外,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研究人员从遗传学角度,首次发现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这一基因通过促进受体对神经传递素多巴胺的接受,给大脑一种良好的感觉,促使人们表现出利他的行为。

(2)发现中国南北方人存在基因遗传差异。

2009年11月,新加坡科技研究局人类基因组的研究人员,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对8200名中国人的基因,从人类遗传学角度进行仔细分析发现,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之间有0.3%的基因不一样,而且,讲不同方言的群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基因差异。该研究,将有助于确定是否某些基因变异,会使特定人群更易感染特定疾病,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最终找到治疗方法。

项目负责人表示,目前还不知道这些基因差异说明了什么,但他们确实发现了某些基因,会使某些人具有更容易感染某些疾病的倾向。比如,他们发现,与中国的北方人相比,南方人更容易患上鼻咽癌。

另外,他们也在患有牛皮癣、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两种慢性自体免疫病症的病人身上,发现了特殊的基因。在分别查看了1000名患有牛皮癣的病人和没有患病的人的基因之后,研究人员在患有牛皮癣的病人身上的3个位置,找到特定的基因变异。研究人员指出,在这些病人身上,这种基因变异非常普遍,而没有该病症的人身上,则几乎没有出现这种变异,找到这些基因,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理解,为何有些人容易患上该疾病。

(3)发现注意力不集中与基因遗传有关。

2014年5月,德国波恩大学发表一份新闻公报说,该校一个研究小组的项目成果表明,大脑额叶中负责信号传输的一种名为DRD2的基因,与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有紧密联系。找不着自己家门的钥匙了,记不起朋友的名字了,想不起旅店前面的路牌了,生活中,常常可见到这样一些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人。不过,这或许不能全怪他们,德国研究小组的研究显示,基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研究人员随机选取了500名受访者,让他们评价自己平时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健忘,并通过他们的唾液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发现,DRD2基因有两个变体,拥有该基因一个变体的志愿者更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较差的情况,且这种健忘常具有家族遗传性。

3.基因遗传信息运用的新成果

(1)拟用DNA测试确定法老家谱。

2009年6月1日,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西·哈瓦斯宣布,拟利用开罗大学医学院的木乃伊DNA实验室,确定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家谱。

哈瓦斯在出席DNA实验室落成仪式的新闻发布会时介绍说,几千年前木乃伊的DNA与现代人的活体DNA有很大不同,它们已经失去活力,并且非常脆弱,其样本提取与研究,都要采用特殊技术,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研究木乃伊DNA的实验室。

哈瓦斯说,木乃伊DNA实验室落成后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图坦卡蒙的家庭关系,目前人们尚不能确定这位法老的双亲到底是谁。这座DNA实验室,由美国探索频道投资100万美元建成,共有5名研究人员。目前,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已有一所类似的实验室在对图坦卡蒙的家谱进行研究。哈瓦斯说,经过比对两个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将会宣布“关于图坦卡蒙家庭的重要信息”。

(2)用机器人模拟出基因数百代进化结果。

2011年5月,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和洛桑大学,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合作推出的一项成果称,他们使用机器人模拟生物基因在数百代间的进化,阐明了生物学界持久争论的难题,也为“汉米尔顿亲缘选择规则”提供了数量证据。

1964年,生物学家W·D·汉米尔顿,提出了“汉米尔顿亲缘选择规则”。该规则认为,如果一个家庭成员和其余家庭成员共享食物,会增加家庭成员把基因流传下来的机会,许多基因是整个家族中所共有的。也即一个生物是否和其他个体共享其食物,取决于它和其他生物基因的相似性。但验证这一规则的活体生物试验,需要跨越上百代,数量过于庞大,几十年来实验几乎不可能进行,汉米尔顿规则因此长期备受争议。

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机器人,模拟基因和基因组的功能迅速完成进化,使科学家能分析检测与基因特征相关的成本与收益效果。

此前,合作小组也作过类似实验,是用觅食机器人执行简单的任务,如推动像种子一样的物体到达目的地,将此过程多代进化。那些不能把种子推到正确位置的机器人,不能留下它们的程序编码;而较好执行任务的机器人,能将自身程序编码复制、变异,并与其他机器人,传给下一代的编码重新结合——这是自然选择的迷你模型。

在新实验中,研究小组又增加一个新维度:一旦某个觅食机器人,把种子推到了正确目的地,还要决定是否与其他机器人共享它。他们还在机器人世界里创造了兄弟姐妹、堂表兄妹、非亲戚关系等社会群体。进化实验持续了500代,不断重复着利他主义相互作用的各种场面:共享多少和个体成本。这些共享现象,按照“汉米尔顿亲缘选择规则”发生。

实验结果的数量,与按“汉米尔顿亲缘选择规则”预测的数量,惊人地相符。虽然汉米尔顿的最初理论并未考虑基因的相互作用,而在觅食机器人中模拟基因运行,增加了一个基因和多个其他基因结合的综合效果,而“汉米尔顿亲缘选择规则”仍然成立。试验证明,“汉米尔顿亲缘选择规则”很好地解释了一个利他基因,何时能被传到下一代,何时不能。

四、基因机理研究的新发现

1.基因机理或机制研究的新发现

(1)成功找到发育基因“RAD51”的特性机理。

2004年8月,德国马普研究协会植物培植研究所,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表新闻公报说,他们成功地发现了发育基因“RAD51”的特性机理。RAD51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对染色体重新组合和修复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过程失调,可导致妇女不育、流产或婴儿先天性缺陷。

研究中,研究人员首先破坏了该基因,但令人惊讶的是,植物的生命力并没受影响,与正常植物一样长势迅速而有活力。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该基因在拟南芥的生长中并非毫无作用,基因受损的植株失去了繁衍能力,无法产生种子。

生物产生卵细胞或精细胞要经历减数分裂,即正常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在精细胞或卵细胞中平均分配后只有单套。而在拟南芥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RAD51”受损的植株,其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失去了相互识别的能力,不能成对组合后平均分配到种子细胞中,因而导致拟南芥失去了繁衍能力。

科学家解释说,这对人类的癌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目前认为,基因组的稳定与否是肿瘤产生的可能原因,而基因组的稳定受控于许多机制,其中之一是同源重新结合机制,这一机制使无差错地修复受损的基因组成为可能,“RAD51”基因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此外,该基因似乎与动物有机体中控制细胞循环的机制密切相连,因而与肿瘤形成有紧密关联。

(2)揭示影响健康长寿的基因机制。

2005年8月,意大利米兰欧洲肿瘤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发现导致人类机体衰老的基因之后,又发现了阻止“衰老基因”工作的机制。这一发现,可望使人类的正常生命延长1/3,且能免除动脉硬化、肿瘤、帕金森等多种疾病。

小组负责人解释说,人体细胞核内的“线粒体”被称为“人体发电站”,它在制造生命能量的同时,也制造自由基和对细胞有害的过氧化氢。一个人如果活75岁,将产生2公升的过氧化氢。而生产过氧化氢的元凶,是“线粒体”中的P66shc基因所产生的P66蛋白酶。因此,如果抑制P66蛋白酶,便可延缓衰老,并保证人体的健康。

目前,研究小组已经掌握了P66蛋白酶活动过程中的化学反应机制,并已找到几个可用来抑制P66蛋白酶的化学分子。

(3)发现导致大量基因沉默的机理。

2008年12月,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学院,克雷格·皮卡尔德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分子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核仁显性现象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发现杂交植物或动物中,整组亲代核糖核酸RNA基因遭受沉默,即被关闭。由于核仁显性的机理,同癌症这类疾病失控的机制,在某些方面相同,因此这项研究在医学应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