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情绪、心态和健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认出难以发现的“自我投射”

一家出版社进行的选题讨论里,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这些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期望攻读第二学位,他选择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好恶、个性、观念、情绪、欲望等)归属到他人的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便认为他人也在欺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便认为他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简单来说,就是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东西扔给他人,即“以己度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效应”。

因为投射效应的真实存在,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中来推测此人的真正意图或者心理特征。


投射的内容,可以来自内在,也可以是外来的

只要稍加留意,你便可以发现,人对自我身体的投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当你心情愉快时,你会感觉身轻如燕、脉络畅通;当你抑郁烦躁时,你会感觉头昏脑涨、消化不良,这副“痛苦之身”也就变成了你累赘的负担;当你处于愤怒之中却无法发泄时,你的身体就如同一头被捆绑起来的哑巴狮子,最终只能将那股巨大的能量用来攻击自己的器官与机体组织。

更有意思的是,种种对身体的自我投射,最终都会由身体返回意识,恶性循环地对自己展开摧毁。


两种情况下,常常发生投射作用

一般说来,投射作用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与自己相同时

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群体的人总会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在认识与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时,人们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信息来下判断,而是想当然地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他人的身上。

此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那些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同时也更习惯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因为不希望自己在比较中落败,处于不利之地,此时,投射作用便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将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的身上,自己便与他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了。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不好,他人也好不了。


◆当发现自身有不好的特征,为了寻求心理平衡时

当人们发现自己有某些不好的特征时,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便会将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投射到他人的身上,认为他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是观念。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即是最好的例子:自己遇到困难临阵逃脱,感觉难堪,并认为是怯懦的表现,因而心里不舒服,但突然发现他人比自己跑得更远时,便大肆地嘲笑,并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此时,投射作用起到的是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这样做可以保证个人心灵的安宁,但它往往会影响自己对他人、他事的正确判断。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与自己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人,人们更喜欢将自己所具有的缺点、不足投射到自己尊重或是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这样一来,自我内心的不安感便会大大减轻。其中心理很好理解:比自己强的人尚且不可避免地有这样的不足,何况我还不如他。


投射效应过于严重,便会损人不利己

因为投射作用的存在,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中推测出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者心理特征。

因为人拥有一定的共同性,有相同的欲望与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他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与人之间毕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考虑个体差异,胡乱地投射一番,便会出现错误。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错误地将自我想法与意愿投射到他人身上的例子:自己喜欢的人,以为他人也喜欢;父母总乐于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或职业,丝毫不顾及孩子的特长、兴趣与爱好……

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虽然有共性,但更有个性,若投射效应过于严重,总是乐于以己度人的话,那么,你不仅无法真正地了解他人,更无法真正地了解自己。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会认知这些平日里难以发现的“自我投射”。


自我催眠,缓解你的不安情绪

对付自我投射最好的办法就是展开“自我催眠”。

每天花费15分钟的时间,用自我催眠让自己放松下来,静静地感受身体——要注意,只是感觉,而不要将自己的感觉变成图像或者文字。感受自己身体每一个部分的紧绷与不畅通,并将之与相关的心理动机联系起来。这样做,无意识的动作便会逐渐地上升到意识层面上来。

在你静静感觉身体的时候,不妨留意以下提醒:

❖如果感觉眼睛周围很沉重,不如释放自己想哭的冲动;

❖感觉到肩膀或者脖子酸痛感明显,请将你的愤怒释放出来;

❖横膈膜附近酸痛感明显,意味着你会常常为了控制情绪或者感受而屏住呼吸;

❖感觉下腹部或者盆骨紧张,表示你已经为生活过度紧张,导致下肢的感觉也日渐麻木。

其实,身体是一台精密的机器,身体的活动往往由“本能中心”负责运作,它属于非随意控制。当我们对身体进行无意识的“自我投射”时,往往相当于不断地故意掐自己,却忘记了自己在掐自己,只是纳闷为什么会一直痛个不停。在这种时候,问题不是“我怎样才能让身体不痛”,而是如何确认这些紧张与痛苦原本是我制造出来的——看见自己在掐自己、在不断地拉紧肌肉,看到了,就可以停手,停手了,慢慢地才能不痛。

需要注意的是,自我投射并非完全是单纯的缺陷。相反,很多时候,自我投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它可以帮助社会建立起规范与互助的行为。同样的,在个体差异较小的交际中,自我投射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换位思考,去体谅他人。

我们每天面对的诸多问题与困难,大多是因为“自我”想要越俎代庖,从而使原本和谐的生命过程被扰乱。认出负面的自我投射,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个人内在本有的喜悦与和谐才能够得以完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