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揭开灵媒时空真相(2)
第三节 斯洛森实验——强大的心理暗示
1899年,埃德温·埃默里·斯洛森首次进行了一组实验,但实验还未完成就被迫终止了。因为参加实验并坐在第一排的某些人对实验的结果感到不满而离开。后来,查理德博士模仿埃德温·埃默里·斯洛森的实验,精心组织了一次嗅觉实验。查理德博士找了将近20位愿意配合实验的志愿者,大家在一间小房子里坐成四排,实验人员将一瓶小小的绿色的香水拿给志愿者们看,并说,当揭开瓶盖的时候,浓烈的薄荷气味会弥漫在整个房间里。
接着,实验人员就将瓶盖拧开了,并要求闻到薄荷气味的人把手举起来。不久,第一排的人就举手了,接着,第二排的人也举手了,然后陆陆续续又有好几个人把手举了起来。最后,20位志愿者中有一大半的人都举手了,有人还描述说,香水的薄荷味很清新、很怡人。但事实上,绿色瓶子里只是一些添加了绿色染料的水,所谓的薄荷气味其实根本就不存在。那么,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们为什么会闻到薄荷气味呢?实验证明,正是强烈心理暗示的作用。
如果心理暗示可以使人闻到原本就不存在的气味,那么,是不是也可以使人看到那些奇异的现象,比如“鬼魂”“灵异物体”呢?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称自己看到过灵异现象的人,都对“灵异”“鬼魂”这类事深信不疑,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看到别人没看到的东西,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告诉你,这片树林里一到晚上就有女幽灵出现,那么,相信当你勇敢地“造访”那片树林时,会将四周的风声、树叶晃动的声音,乃至虫子的鸣叫声等,第一时间与“灵异”联系起来。如果这些东西足以引起你的恐惧心理,那么,接下来你将会顺利地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东西。
深夜,我们路过一个坟场,胆小的人,尤其是那些潜意识里相信有鬼存在的人,往往会感到毛骨悚然,紧张害怕,因为“怕鬼”的心理暗示,使得人们的大脑皮层中的某些区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耳朵、眼睛、嗅觉等都在极力地搜索,哪怕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极有可能被认为是“鬼魂”作怪,四肢在此时也显得不太灵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草木摇摆的影子都有可能被看作是鬼影。可见,人在意念高度集中的时候,是很容易产生幻觉的。埃德温·埃默里·斯洛森的实验也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暗示是人们通过思想、词语对个体施加的一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够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从而促使某些生理功能出现相应的转变。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客观世界里根本不存在超脱肉体的东西,反而是我们的意识暗示自己,一方面造成错觉,另一方面在理性认知方面也存在错误。
以捉鬼闻名的詹姆斯·贺朗先生组织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地点是一个废弃的剧院,他要求一群志愿者分成两组,在院子里绕着剧院一边走动,一边将感受反馈给他。在此之前,他告诉第一组人,这个剧院内经常闹鬼,大家要小心;告诉第二组人,该剧院正在整修。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参与实验的人报告称,在院子里行走的时候,几乎处处都给人十分异样的感觉;而第二组参与实验的人则没有一个人报告有异样之感。这个实验很直观地证明了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
这不禁让作者想起很久之前听过的一个故事: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开玩笑,把其中一个年轻人绑了起来,并放在一段废弃不用的火车轨道上。但当时被绑起来的青年并不知情,不久,他听到一阵火车飞驰而过的轰鸣声,年轻人挣扎了几下,就不再动弹了。后来,其他的几个年轻人见同伴没有反应,便上前打算给他松绑,但却发现他身体僵硬,已经没有了气息。
至此,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明白,灵异事件多半都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也许很多人都有仰望天空的习惯,特别是在小时候,孩子们常常仰着脑袋看着天空,当空中的云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会把那些云的形状想象成自己熟悉的某些事物,比如一只公鸡、一条大鲤鱼、一个动画片中的人物,或者是长着长鼻子的“怪兽”等,大人们也会逗我们说,天上的神仙专门治那些不听话的小孩。
其实灵异景象也一样。眼睛在观看的同时,大脑会迅速将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的画面联系起来,比如人们会在一块起司面包中看到一双模糊的眼睛,在汽车尾部或前部看到幽灵的影子,在一栋建筑物的屋顶上看到一张耶稣的脸,把漂浮在水面上的塑料袋看作是僵尸的脸皮,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在一些模糊不清的状态中,人脑总是很擅长找出并不存在的形态,即一种能够将暧昧不清的关系转化为其期待中的样子的能力。
心理暗示确实可以解释很多有关的灵异事件,由于人脑错误的分析与判断,才造成一系列灵异现象的产生。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福利兹·海德尔以及玛丽·安·斯迈尔共同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他们事前制作了一些道具以及一部十分简短的动画片:一个大的三角形、一个小的三角形以及一个小圆圈,它们共同在一个盒子里进进出出。
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动画,当海德尔与斯迈尔把它播放给人们看,并要求大家根据画面进行一些描述时,人们的描述多半是一个故事。譬如说小圆圈娇俏可人,同时获得了大三角和小三角的爱,但小圆圈喜欢的是大三角,争强好胜的小三角便展开了更强的爱情攻势等。
这就验证了牛津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贾斯汀·巴雷特曾经提出的观点:即便很多现象并不存在,人们同样可以想象得出它存在时的样子,这是一种超敏感媒介,而人的大脑中恰恰有一部分专门用以检测这种媒介,只不过有时这种功能过于兴奋,即使在毫无意义的刺激面前,也依旧会被检测成为人类的行为。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声称自己看到了幽灵、鬼魂等灵异物体的原因。
譬如说,某人前不久在商店偷偷拿了一个小螺丝,放在自己的口袋里,事后一旦听到警车的鸣笛声或看到警察从身边走过,就会疑心是商店的工作人员报了案,警察正在四处搜捕自己。灵异现象的原理与此是完全相通的,好比夜晚你看到窗外有影子,便疑心是幽灵或鬼魂,可实际上,那只是野猫的影子而已。假如我们给自己少点心理暗示,不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幽灵、鬼魂事件,相信我们的生活中从此就极少再有灵异现象发生了。
第四节 神秘禁区——“濒临死亡”的体验
1918年7月8日,大约是午夜时分,当时还在意大利前线救护车队伍中服役的海明威,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大腿,身受重伤的海明威事后向朋友描述说,在昏迷的时候,他感觉自己的魂魄从身体里走出来,像拉着一张丝手绢的一角,将手绢整体拉出口袋一样,经历过一番四处飘荡之后,才回到之前的口袋中。这次的经历让海明威印象深刻。不过,有过这样经历的人并非海明威一人,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英国有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以及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等人,都曾有过这种体验。他们认为,人的灵魂藏在人体之中,并且是人的肉体的完美复制。和肉体相比,灵魂是一种极为轻盈的东西,可以发光,呈半透明状,当灵魂离开肉体时,与做梦几乎无异。
其实,这类似于人们眼中所见到的鬼魂和灵异物体。有一张看起来十分骇人的照片——博士毕业的集体照上,最上面一排左起第一和第二人之间很突兀地现出一个人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异的事情?是灵异还是幻觉?
一、灵异与“濒临死亡”体验
2004年7月,在澳大利亚艾尔思岩地区发生了一件光天化日下的“灵异”事件。三个月前,也就是2004年4月份的一天,该中学内有一名学生被利器穿过喉咙而死。警方介入调查,其中一个名叫米易的学生被指控为杀人犯,被警方带进监狱,入狱不久后,米易离奇死去。7月的一个阴雨天,在当地的一条大街上,几十位目击者称,他们看到了两个少年在街上追逐,细看才发现,两人正是三个月前逝去的两个中学生,面部表情十分吓人,但持续十余分钟后,就神秘消失了。人们看到的遗留在大街上的恐怖现场,大概15分钟后才被大雨冲洗干净。官方对此事并未及时作出解释,而是到了次年才不得不向外界披露。
以往各大宗教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灵的存在,而现代科学认为是人的意识。大家承认意识源于机体,但却无法相信意识可以不受机体的约束而自由发挥。2006年4月,欧盟科学联盟实验室进行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一头630公斤重的亚洲象死亡时的体重“莫名其妙”地减少了2公斤;而2007年美国加州大学著名催眠师通过实验发现,一个受试者可以使用某种并不确定的语言与“空中人”进行谈话,比如在一个极其安静的环境中,自己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我为什么要思考?”然后尝试作答,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细心的人,就很容易发现有灵魂离开身体的感觉。
有关神秘的濒临死亡的体验,历来有无数人给出证明。曾经有报道称,一位名叫佛罗伦丝·科恩的女士亲身经历了一次灵魂出窍。那是在进行一次清除心血管堵塞手术的过程中,医生说并不需要全身麻醉。可在手术完成之后,已经恢复了知觉的佛罗伦丝突然停止了心跳。二十年后,当佛罗伦丝再次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时,她说自己听到铃声和警报声响起来,有人在用力地压她的胸部,但令佛罗伦丝记忆犹新的是,她似乎在上空看到这一切,周围是医护人员,而她却飘在天花板旁边,她看到自己身穿一身绿色的睡衣,身体中间是裂开的,于是惊恐地大喊:“不要切割我,我现在还活着……”后来,她看到一束白色的锥形的灯光,自己也随着锥形迅速窜去……
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佛罗伦丝依旧显得很紧张,她至今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切似乎就是一场梦,但却那么清晰可见。
二、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
专家认为,佛罗伦丝所说的体验其实和真正的濒临死亡的体验还不完全一样。因为一般情况下,濒临死亡的人在灵魂出窍的瞬间,不但可以看到白光,甚至还能够进入一个隧道,看到已故的亲人与神灵,极其迅速地回顾自己一生的历程。即便知道自己即将死去,但面对一幕幕回忆,依旧会有新鲜和愉快的感觉,而当被告知还未到死亡时间时,“出窍的灵魂”会再次回到身体里(由头开始进入)。通常情况下,这种体验非常清晰,令人感觉比现实还要鲜活,并且一旦经历过这种体验,大多数的人对死亡就不再抱有神秘或者恐惧的心理了。
研究表明,在停止心跳之后又苏醒过来的人群中,有4%至18%的人有过濒临死亡的体验。一方面,有人认为,纯粹基于大脑运作的理论根本不存在更无法解释这种不切实际的死亡体验,如果真要研究,那就得从意识开始。美国奥克兰精神病学家卡尔·简森认为,目前,即便神经化学以及心理学能够解释部分濒临死亡体验,可实际上还存在更多的神秘机制有待研究,这也是我们至今未能涉及的领域之一。
而另外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在大脑缺氧的情况下,濒临死亡的体验是很正常的生理现象。马克·麦哈维是美国明尼苏达区睡眠障碍中心主任,他认为,濒临死亡体验不该被蒙上过分神秘的外衣,尤其不应把宗教、超自然现象都与之联系起来。用科学的说法说服人们,会减少一定程度的神秘性。2006年,法国马尔提格举行了首届濒临死亡体验国际医学大会,在大会上,八位声称“献身于不同科学领域的医师与研究者”发表声明,认为濒临死亡体验有非常复杂而丰富的内涵,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幻觉,并希望科学家们能毫无偏见地研究人类意识的本质。
事实上,要对濒临死亡体验做出解释并不是一件易事,更不是现有的经验数据所能充分说明的。荷兰心脏病专家皮姆·劳梅尔长期从事濒临死亡的研究,他认为,在心跳停止的状态下,大脑就像一个被拔掉电源的电脑,不会产生任何幻觉,更无法做任何事情。他一直认为,濒临死亡体验发生的基础是完全物质的,而在看了一本有关濒死体验的著作《来生》(由美国医生雷蒙德·穆迪撰写)之后,他重新开始了实验。
1988年,劳梅尔对344位停止心跳之后的“复活”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中有18%的“复活者”还可以回想起当时的体验细节,而有7%的“复活者”则呈现出深度濒死体验之感;同时,劳梅尔还发现,濒死体验与医药、心理、生理均无关系。但关于“为何只是一小部分人有濒死体验”的问题,至今都还未得出确切结论。假如说濒死体验是由缺氧引起的,应该所有的“死而复生”者都有这种体验才是。大多数神经学专家都认为,意识仅仅是大脑的“副产品”,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劳梅尔则认为意识的存在与大脑是否运作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