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风:天涯八万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盐井风情

早上八点左右,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飞来寺。今天的目的地是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当初我设计路线时之所以要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朋友的推荐。他说这个地方不以风景著称,但其有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制盐业,很值得一看。若不是提前对行程作了安排,这个川、滇、藏交汇的小乡镇真的很不起眼。路过此地,你甚至不会有停下来多看一眼的念头。但是,当我们到了这个地方,并与之接触后,才发现盐井除了“盐”之外,其他的看点还有很多。总的感觉是,这是一个非常祥和、安宁和富有风情的地方。

其一是盐井的制盐工艺确很独特,让人印象深刻。盐井自古盛产盐卤,故制盐成了当地一大产业。制成的盐多销往甘孜州的巴塘、理塘以及云南的德钦等地。乍一看,盐田形状很像南方农村晾晒着稻谷的篾席,片片相连。但走近一瞧,却发觉沿澜沧江岸边而建的竟全是以木柱作支撑,上面铺设着木板,再以黄泥等物敷设而成的三四十平方米大小的盐田。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江边净是陡坡,几无平地可用,只能人工铺设盐田。这些盐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地排列于澜沧江边,总长约有一两千米左右,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

芒康纳西乡的盐井

我们行至盐田旁下车步行,正遇几位盐民在维修道路,便向他们请教这晒盐的工艺过程。经介绍,方知此处有盐矿,再加上地下水位高,故形成了数十口天然卤井,再用抽水泵将卤水抽汲至盐池,沉淀干净后倒入盐田,晒上数日便可成盐。其工艺和过程与我家乡晒制海盐相似,只不过一个是卤水,另一个则是海水,若说有区别的话,则只是盐田的大小不同而已。

据盐民告知,盐井产的盐分红白两种,江东岸产白盐,江西岸则产红盐(又称桃花盐),此乃卤水颜色不同所致。那日,我们是在江东岸看的盐田,西岸盐田因过江后尚需行走一段路,便没过去。但隔江望去,对面盐田的排列阵势与东岸无异。

此地产盐的过程极为辛苦,劳动强度要大于海盐的晒制。因为盐田与盐池还有一段高差,在从前,都需由人力将卤水背上去,现条件稍好些了,逐渐由水泵替代。由于风俗使然,晒盐、背卤这种重体力活多由妇女完成,而男人们除了在盐田维护方面出些力外,主要负责盐巴的销售,这也是个辛苦活,需赶着驮盐的骡马到方圆百里之外去走乡串村地吆喝卖钱(多是以盐换粮)。

那天,我们碰巧见到江对岸的山梁上一支回村的骡马队正顺坡而下。远远的,清脆的马铃声就传了过来,那些归家的男人们一边兴奋地哼着唱腔独特的小调,一边“啪!啪!”地甩着马鞭,这场景让我想到了从前的茶马古道。亘古不变的土地上,一代代生来死去的男女们反复地演绎着单调而辛劳的故事,直至今日。

其二是名声在外的“加加面”。“加加面”是盐井的一种传统面食,说得简单点就是一种卤汤面。面条本身与其他地方的面条无何不同,区别在于这卤汤与吃法。面条味道的好坏全在于卤汤的质量。卤汤是用当地特有的“琵琶肉”做成的,所谓“琵琶肉”,就是当地的一种腌肉,有些像浙江的金华火腿,晾干后形似琵琶,故此名之。用“琵琶肉”炖成汤汁再加葱蒜等调料后浇于面上即可吃。当然,吃“加加面”不像在内地,盛上一大碗就呼噜噜地一次性解决战斗,而是一次只添上铺碗底的少量面条,尔后,服务员就一直在旁边站立着,待碗里的面刚吃光便立刻上来为你添加。我们笑道,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呀,一次将面盛满岂不更好?你们也可少费些工夫。老板娘未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只是说这种面一直是这么个吃法。

或许是我们吃的那家面店还不够正宗,觉得味道虽不难吃却也不是特别的鲜美,我才加了四五次便不想再添了,另几位吃的更少。老板娘笑话我们战斗力太差,说人家一般都要添加十几次呢。呵呵!看来我们吃惯鱼虾的海岛人还真是享不了这口福。但不管怎样,“加加面”作为一种地方上的特色食品,初来此处应尝一尝的。再说,这种吃法还是蛮有意思的,至于好吃与否,那还要看各自的口味喜好了。

其三是这里的人们有着难得的热忱。见时间有余,我们跨过索桥来到澜沧江西岸的加达村。加达村坐落在江边的高坡上,坡下则是一片平畴,上面密密地种着青稞、玉米等作物,在阳光下,泛闪着墨绿的色泽。村子里岔道多,七拐八拐,再加上拍照时的各自停滞,不一会儿,我们四人都走散了,许兄与小张不知钻往了哪里。于是,我与小唐便顺着村道随意而行。忽见一学校,便拐了进去。学校很小,只有五六间教室,院墙下格桑花开得正好,有十来个村里的男孩在小操场里打篮球。因已放假,住校的教师也都走了,房门紧锁。透过窗户看进去,里面零乱地放着锅碗瓢盆等物,这些定是教师们平时做饭用的家什。显然,在这地方教书很艰苦。

在门口遇见一藏族大男孩,与之聊天,知其叫宜希,正在外地读高二。他说,由于就读的学校离家太远,他一年只能在暑假回来一趟。我们鼓励他好好读书,争取来年考上大学,他表示自己也是这么想,说但愿明年能考上。离开宜希,我想,这些孩子真是不容易,在村里读完小学,就要早早地离开父母到外面独自打理生活了。

澜沧江畔的加达村

在返回的路上,才与许兄他们相遇,这时,许兄手中两个锅盖大小的青稞饼,而且还是热乎的。我问这饼何来?许兄说是一藏族少妇刚送给他的。还说,那位少妇非常热情,沏茶倒水,当即揉面烙饼子,这两只饼是她专门送给我们路上吃的。许兄一边说着,一边还高高地举起这两只硕大的饼子,显得好不得意。

我们听着听着,心里似被某什么东西给感动了。这里的人真是很淳朴,那种淳朴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不带着一丝一毫的功利意图,而这是当今许多都市里的人们所不具有的。

在返回乡里的路上,我们边走边拿这事说笑着,大赞许兄真是人缘好,说得许兄一个劲地嘿嘿傻笑。

正热闹着,忽见许兄脸上涌起惊喜的笑容,攥着手中的丝巾突然朝江对岸拼命挥舞起来,原来是那位藏族少妇正趴在窗沿上远远地看着我们呢。我们也一起使劲地朝她挥起手来,以表示大家的谢意,她也向我们不停地招着手。我拿起相机想拍下这感人的画面,无奈隔着澜沧江,相距至少有两三百米,拍下的也只是模模糊糊的一个影儿。我们边走边挥手,如此持续了很长时间,直至彼此都看不见为止。那天的情景,至今想来心中依然会荡漾着一丝感动。

其四是这里有美酒。这一点只能是搬他人之言了,因为我们未曾亲口尝过此地的美酒。从西藏回来后,一次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部专题片,片中专门介绍了盐井的葡萄酒,这才知道盐井还是产地道的法国波尔多葡萄酒的地方。只怪我们只在盐井仅住了一天,对当地状况了解甚少,以至错过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