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二 亲子之爱:叫声父母很沉重
一些教育专业人士对一群四到八岁的孩子做了一项调查,问他们“爱是什么意思?”孩子们的回答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爱就是当你出去吃饭时,你把自己大部分薯条给某个人,却并不在意他是不是也给你。”克里希,6岁。
“爱就是在你累的时候让你笑起来的东西。”特里,4岁。
“爱就是当你告诉一个男孩你喜欢他的衬衫,他就每天都穿着它。”诺艾尔,7岁。
“爱就是在妈妈把最好的鸡块给爸爸的时候。”伊莱恩,5岁。
“爱就是你一整天扔下你的小狗狗不管,而它却仍然舔你的脸。”玛丽·安,4岁。
“我知道我姐姐爱我,因为她把她所有的旧衣服都给了我,而她却不得不出去买新的。”劳伦,4岁。
“你真的不能说出‘我爱你’,除非你是来真的。但是一旦你是来真的,你就应该经常说。人们总是忘记。”杰西卡,8岁。
……
一位被评为最有爱心的孩子是个只有4岁的小男孩。他的邻居是一位新近丧妻的老者,当他看到那个老人在哭时,走进了老人的院子,爬上老人的膝盖,然后就坐在那儿。他的妈妈问他做了什么,他说,他什么都没做,只是陪着他哭。
我曾经问过很多父母:“爱是什么?”他们给的答案多是夸夸其谈的说辞,不外乎是爱的特点、爱的价值和爱的来由,却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让人满意的回答。我不禁深思:这是否意味着成年人不仅缺乏回答爱的能力,也缺乏爱的能力。所以,爱得盲目又迷蒙。
相对于父母的自以为是,孩子们的思考和回答则显得那么精彩,并尤为可贵。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那么多付出了满腔热忱的父母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拒绝、排斥和冷漠。为什么大多父母得不到孩子的积极友好的回应呢?为什么孩子把父母对自己的爱视为理所当然的同时,并没有一颗对父母尊敬、宽容和接纳的心灵呢?
原因就在于,父母有心给孩子以爱,却不能给孩子智慧的爱,他们的爱多是乱爱、溺爱和错爱!当父母不会正确爱孩子时,也就没有能力教给孩子如何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了。因为爱是共同付出真诚、理解并包容彼此。
感恩教育不能功利
为什么有些人大肆吹捧的“感恩教育”能击穿父母愁苦的心灵?恐怕就是因为父母对爱有太多的恐慌和渴望吧。
在中国儒家文化的背景下,感恩教育往往流于功利,这是一种落后愚昧的“恩主情结”的体现。所谓“恩主情结”,如同“完美情结”“恋母情结”一样,都是指人类都有的无意识感觉与信念,而“恩主情结”是一种由于对他人付出了情感、金钱等支持,于是产生了一种希望别人给予报答的主人心理,通常表现为一种恩赐他人的优越感。
所以,许多接受了感恩教育的学生,听了所谓的励志讲座后,当下往往感慨万千,羞愧不已,与父母报头相拥,痛哭流涕,甚至会给父母作揖,跪拜。但是,没过几天,孩子就故态复萌,被打回原形。究其原因,感恩教育只不过是一次配合了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催眠剧,用被动的眼泪和冲动的拥抱来弥合亲子感情的缝隙,只能让彼此得到当下暂时的满足,却无法触及亲子问题真正的本质,通常只是一次低级低效的教育秀。当问题再一次暴露时,反而加深了对彼此感情的伤害。
感恩教育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正确适当的感恩教育能让人知耻知进退,错误过度的感恩教育则会让人成为功利化情感的仆人。眼泪可以唤醒认识,悔恨可以震撼心灵,但都不能解决问题。
父母爱孩子要有智慧
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让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很难。孩子当然也会犯错,而孩子的很多错误其实都跟父母有关,只是父母从来都没有这个意识罢了。
父母犯错误分主观和客观两种情况:主观错误是“知错还犯”,客观错误是“不知而错”,具体表现为做的内容错了和做的方法错了。
一般人认识到自己错了,该怎么改正就怎么改正,知错、认错、改错即可,没有人会讨厌承认自己错了的人。但为什么父母“知错还犯”?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愿意承认错误,怕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所以硬着头皮继续。其实,敢作敢当的父母更容易被孩子认可和接纳,而固执己见、强势霸道的父母则容易招致孩子的抵触。另一部分原因是这些父母不知道怎么改正,所以只能重复错误,想方设法地来掩饰自己的无知与恐慌,还以为用“爱”这把万能钥匙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殊不知,这么做是南辕北辙,越陷越深!
为此,我给父母的建议是,首先要远离那些心灵鸡汤式的教育理论,这种教育理论只是让人听得很舒服,但却没有指导性,是没有营养的废话。人生了病,不是靠几句安慰就可以治愈的,还需要对症下药,教育也如此。问题需要用明确、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几个简单的词汇就能搞定的。
为什么父母会“不知而错”?因为“父母”这个身份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是第一次,是一次陌生和新鲜的挑战。所以,犯错在所难免,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那么父母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做法有错误呢?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孩子的表现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首先要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不足:孩子爱哭闹,我有什么问题?孩子乱花钱,我有什么问题?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我有什么问题?……仔细反思,一定会发现自己有没做到位的地方,导致孩子出现种种问题,或者对孩子遇到的问题没有给予及时的帮助。
当然,我不是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因为孩子还受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影响。但是,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指导,使得孩子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和恶化,父母是难逃其责的。
再来说父母犯错误的具体表现。
内容错了往往导致父母决策两难。由于父母不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就按照自己的经验或感觉来决定。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夫妻由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经常起争执,因为他们都是“家庭教育盲”,没有足够的依据说服对方,只能看谁的嗓门大,谁厉害听谁的,或者简单以“男主外,女主内”的方式,谁也不干涉谁,或者人云亦云随大流,别人的孩子上补习班,咱的孩子也要上。孩子的成长不良就是由于教育不均衡导致的。
方法错了往往导致对立冲突。父母即使想法正确,但是由于方法不当,无法落实到位,不仅不能按照期望解决问题,还容易导致亲子关系出现危机。所以,作为父母需要了解并掌握和孩子交流的技能,并把控好隔代教育的技巧。如此,我们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才能有良好的体现。所以,爱孩子也需要智慧。
好父母要遵循三个“三”、两个“四”
父母的要务是确认自己的身份,了解自己的职能,明确自己的方向,掌握教导的技能。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很多想法与做法是非常无知与荒唐的。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孩子就应该无条件服从自己,总觉得自己比孩子有更丰富的人生经验,所以孩子就应该听从自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架势。所以,中国的孩子要么特别顺从,缺乏独立自信的人格,要么与父母非常对立,由于负气而丧失良好的人生机遇。
想做优秀的父母,首先要了解父母的基本含义。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第一环境,而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是对孩子的人身、财产和其他一切合法权益负有监督和保护责任的人(《民法通则》),父母的职能就是负责孩子生命品质的全面发展,并为孩子进入社会提供足够的支持与保障。理论上讲,父母的主要工作阶段大约在孩子1~18岁期间。
生命品质有三个维度,即生命健康、生命智慧和生命价值。具体到孩子的成长分别是“为生之道”“为学之道”和“为人之道”。我们把以“三道”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观称为“三道生命发展教育理论”。其中,“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乐)、安全适应(安)三大方面组成;“为人之道”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处世修养(交)三大方面组成;“为学之道”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由学习品质(学)、综合素养(素)、自主专长(特)三大方面组成。通常父母犯的错是用力不均,即“三道”教育不均衡。
中国父母往往“重智轻德”,忽略生命健康和生命价值的教导,结果培养出许多生理和心理健康不良,个性自我自私,缺乏上进心和合作精神的孩子,这种孩子被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三道生命发展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未成年人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家庭教育理论提供了全面系统的学术基础和框架,父母可以科学有序、清晰条理地按照其中的内容和标准来对孩子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
父母在执行教养保护的过程中,所有的行为是以安全、有效和可持续三点为操作标准的。安全是前提,追求有效是目标,期望可持续发展是宗旨。
另外,父母在执行教养保护的过程中,为了促成最终技能的实现,需要依赖四个法则:开展法则、实现法则、评估法则和自省法则。开展法则是父母开展家庭教育所需要的基础资源与基本常识,不仅对孩子的发展有规划,还要对家族的发展有谋划。教育孩子是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所以父母要有前瞻性。实现法则是父母开展家庭教育过程的具体策略和方法。其中,指导孩子有四大策略:启发、选择、解释和要求。如果父母惯用“要求”的策略,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性,不爱思考;而父母如果惯用“启发”的策略,孩子往往积极活跃,善于思考,爱挑战……评估法则是父母评估家庭教育成果的依据与标准,只有正确的评估策略才能产生正确的调整策略,否则只能背道而驰,适得其反。自省法则是父母对自己开展家庭教育的总结与思考,经常不断总结自己的问题,寻求可靠的解决对策,这需要父母有充分的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地寻找和探索,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策划出得体的教养方案。这是合格的、优秀的父母应该具备的素养。
有人说,父母没有必要非得学习,因为教育是没有用的,只能顺其自然。有的农民父母连字都不识几个,却能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孩子;有的父母天天打牌喝酒,他们的孩子也能成为学习状元。可是,这样的个案不能作为教育的标准。教育虽然不能保证孩子不出问题,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问题过多。
父母是一份值得不断追求和探索的职业,而孩子的幸福是对父母的最大褒奖。幸福的标志是心想事成,而依据就是把握规律。当孩子以健康的身心状态,用自己的智慧,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时,无论他们遇到什么挫折,需要多大的付出,他们都会感到幸福。我想,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获得“追求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