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更智慧:合格父母九型角色修炼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序言一 父母改变,从角色修炼开始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写第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学会跟孩子说话》的原因,是为了告别教育。可造化弄人,不但没有成功告别,反而越陷越深了。掐指一算,已经十二年了。其间,总有人问我,你出新书了吗?我说:还没有。开始,我还有些许惭愧,后来就不客气地回道:你以为是母鸡下蛋啊?但无可否认的是,这十多年中,家庭教育图书的确涌现出很多!这个现象也生动地说明了国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热情。

但是,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问题非但没有越来越少,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烈了!这是多么让人窒息的感觉。最让人忧虑的,不只是中国父母的集体性无能与焦虑给孩子带来的过多的无谓的烦恼和伤害,还有许多活跃在家庭教育界的家庭教育“专家”!奇怪的是,有的人连一本属于自己原创的著作都没有,却四处讲学;有的没有做过一个实际案例,却“著作”等身;有的甚至没有做过教育,只靠强大的记忆和模仿能力,就开始四处招摇、讲学招生。不知道前者是哪来的勇气就敢自诩专家,更无法理解后者哪来那么多的底气废话连篇,更无法接受那些打着教育的旗号敛财的做法。这些所谓的“专家”给中国孩子带来的更多是二次伤害。

随着对教育的投入越深,理解越多,我对原先的作品越发不满意。《学会跟孩子说话》的内容应算作“技术流”,讲的是如何帮助父母改变孩子,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因为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也让自己有了一点自负的资本。如今,我认为只是提高孩子的分数和父母的满意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如不能从根本上给那些迷茫的父母做指导,实际上就是渎职和欺骗。

虽然有了不错的想法,但我在给父母进行指导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困难就是来自历史和传统的挑战。当然,我也非常清楚,迈过了这个障碍,后面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多了。

不难看出,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精神特质就是控制和保护。由于受文化的影响,中国父母的教育观是有先天缺陷的,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实现更多是通过对孩子的管制和满足,缺乏帮助孩子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代替其成长和发展的教育认识。

控制的意味是:我说什么,就应该是什么!控制的极致表现是: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得听我的。于是,父母成了“主”。这个“主”又表现为“家主”和“恩主”。“家主”的特点是:你一切都得听我的,男人做的是皇帝,女人做的就是垂帘听政。我说了算,你要服从我。无论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就是否如意,“家主”在家庭中都是可以好好威风一把的。而“恩主”的特点是:我对你有恩,生了你,养了你,付出了一切,于是,你要对我好,要报答我,要孝顺我。我把这种中国人都有的精神特质称为“恩主情结”。于是,“孝顺”文化大行其道。尤其社会对《弟子规》的热捧,更为父母的霸道平添了几分戾气。

保护的意味是: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保护的极致表现是:你的所有愿望,我都愿意顺从和满足。于是,父母成了“奴”。这个“奴”又表现为“孩奴”和“爱奴”。“孩奴”的特点是:凡事依从孩子,只要孩子高兴就好。所以,我们能看到许多小朋友5岁了,吃饭都无法自理,还要父母喂食。而“爱奴”的特点是:要无理由爱孩子。“恩主”意识的父母是用爱绑架孩子,而“爱奴”思维的父母是用爱绑架自己。于是,“爱是所有问题的答案”成为“爱奴”父母的信条。父母用无限的热情,激情澎湃地“浇灌”自己的孩子。因为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所以自己的做法都是对的,于是就肆无忌惮地把爱用“批发”或“零售”的方式塞给孩子。

可怜的中国父母就在“主”和“奴”之间不断转换。这种“非主即奴”的精神特质让中国父母常处于混乱、纠结、焦虑、分裂的状态中。吊诡的是,这样的对立模式居然还广泛存在着。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报道:有一个孩子因为打针而啼哭,孩子奶奶为了给孩子“解气”,愤愤地打了护士一个耳光,事件被曝光,一时舆论哗然。显然,无论“主”还是“奴”的角色,都无法适应今天这个时代。虽然,强大的文化基因还在左右着今天的人们。

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父母,似乎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痛苦的。一定是哪个地方错了!《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我想,这应该是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最好解读了。如果名不正,就做不成事。这个“名”,指的就是“角色”。

为什么说角色很重要?因为有了角色的确认,才会有针对性的定位,有了定位,才有界限。

首先,我们来看看角色界限带来的边界感。由于缺乏边界意识,缺少足够的距离,父母往往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混为一谈。这样情况下的孩子普遍缺乏独立、担当、自主的品格,这也是广泛出现父母陪孩子应聘、代孩子征婚的“中国式现象”的根本原因。所以,没有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实现社会化的准备,其后果就是孩子永远无法和父母实现社会化分离。同时,父母自己的生活也会陷入无法自拔和疗愈的被动状态。很多的夫妻都有这样的体会,婚前无限美好,婚后尽是噩梦。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从恋爱关系转为婚爱关系,双方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婚”字音同“混”,而且的确是“混”到一起,混得没有了边界,就一定会乱。于是圣贤就有了“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感慨。

不仅夫妻如此,父母和孩子也如此,因共生而不愿分离,所以孩子不能长大!经常听到父母貌似很无私的一种说法: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坦率说,这种愚蠢而无望的认识,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持有这样的认识,对于个人来说,个人没有未来;对于民族来说,则民族没有前途。因为,这样的眼界既没有自己,也没有远方。拥有这样的想法,即使你是身处在都市的高知父母,和乡下的放牛娃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好,父母首先得有自己的人生,得让自己活得好。什么是活得好?不是世俗的拥有大量金钱或者事业的成功,而是努力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因为只要按着自己的意志,即使遭遇各种挫折、坎坷,都会依旧无怨无悔。注意,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前提是不绑架别人的生命。不是为了孩子才认为自己活得有意义。只有让自己的生命有了分量,才能帮助孩子看到生命的真相。

这一切,都需要父母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才能实现。只有人格独立,生命才会强大!我能给的建议就是,一定要为自己找个和孩子无关的人生目标。

其次,再来看看角色定位所强调的针对性。根据教养过程中不同的目的与需求,父母应该承担对应的角色。譬如,襁褓中嗷嗷哭喊的孩子往往不是饿了就是尿了,需要父母如保姆一样及时提供支援;而孩子遇到外部危险的时候,父母就如保镖一样;而父母在教孩子学骑自行车时,无疑如教练一样;当孩子有不明白的问题时,父母又应如老师一样提供知识和讲解;当孩子需要有人陪伴玩耍的时候,父母又应如朋友一样。事实上,我们中国父母的表现往往是角色缺位或角色错位。要么没有去做,要么做不到位,要么过犹不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界定父母的角色,我们要对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学习。家庭教育即所有促使18岁以下的生命个体增值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承担这个活动的身份统称。由于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多种角色的融合,所以实现的角色也是多元的。总结发现,父母在行使职能时一般通过三种任务模式和九种实现角色来完成。三种任务模式即保障、传递、激发。九种实现角色分别是保姆、保镖、朋友、教练、教师、导师、助手、观众、对手。从以上的名称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九种角色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

父母做得是否开心,和这九个角色的实践有很大关系。可以说,凡是郁闷的父母,都是因为有的角色没有做好。本书没有刻意给父母讲什么时候该以什么角色进行,更多强调的是,父母要懂得在实际生活中,以不同的角色来完成教育目标!

有的父母可能会困惑,这九种角色得如何学习才能运用自如?我发现一个有趣的奥秘,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在一个阶段内对另外一个人完美地演绎过这九种角色。这个角色温暖而甜蜜,它的名字是:恋人。可以不夸张地说,所有成功的恋人都是懂得爱和距离的人。

因为爱,所以关注、宽容、接纳、热情,而且善良。

因为距离,所以小心、得体、节制、收敛,懂得放手。

因为爱的智慧,所以才收获了幸福。

如果,每天都能以恋爱的心情对待世界和周边的人,每天都很美好!

所以,当夫妻还以恋人的方式对待相处,那该是多么和谐甜蜜;而当父母用恋人的策略对待孩子,那该是多么甜蜜和谐。好吧!做轻松开心的父母,那就从修炼角色开始。

祝爱更智慧,家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