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重热潮:共享单车风暴来袭
针对“出行难”痛点推出的网络车大热后,“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迫在眉睫。似乎就在一夜之间,“共享单车”概念席卷了出行市场。有一种观点认为共享单车不属于分享经济,因为单车来源不是经济剩余,也没有盘活社会存量问题,只是挂了一个“共享”的名字罢了。
其实,如果我们换个视角,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共享单车,来源于公共自行车。这是一种公共设施。我们知道,公共设施,全民共享,公共设施的建设,个人难以参与。过去主要由政府完全主导,即政府提供资源,设立公司运营。
早在1965年阿姆斯特丹就开始实验“公共自行车”。这个项目当时被称为Witte Fietsen(英语叫“白自行车”),组织者收集了大量的自行车,喷成白色放在街上供市民使用。由于没有付费系统、专用的停车锁,导致损坏、偷盗等问题不断出现,最终迫使项目被叫停。
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2007年法国巴黎市政府发力公共自行车。由广告公司德高集团在巴黎推出“单车自由骑”服务。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提速,交通拥堵、环境保护和便利出行日益成为中国城市政府考虑的焦点。2008年3月,杭州市政府提出要学习巴黎的先进经验,建设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当年9月,杭州公共自行车上线,以旅游文明的杭城公共自行车很快取得成功。
中国公共自行车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有50多个大中城市提供了公共自行车服务。2014年9月,中国以43万辆的公共自行车数量,成为全球公共自行车第一大国,位居第二的“老师”法国则仅有中国约1/10。截至2015年3月,中国已经有215个市县开展了公共自行车项目。
由于种种不便,被各地政府追捧的公共自行车一直不温不火。
政府主导的效果往往欠佳,城市的公共自行车大量闲置形同虚设就是一个例证。
实践发现,由市场主导的领域更富有效率。创业公司提供资源,进行创新式运营。共享单车成了火爆的明星。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分享经济理念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摩拜与ofo
“我希望自己像机器猫一样,当我想要一辆自行车时,就能从口袋里掏出一辆骑走。”这是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曾经的美好愿望。
胡玮炜这单纯的愿望来自于自身遭遇。她在多个公开场合都曾痛诉,“在大城市里,我无数次从地铁站出来,在高峰时段根本打不到车,如果选黑摩的,又非常危险。”
她也曾坦言自己买过自行车,无论是在上海还是在北京,但往往很快就放弃了,“要么是被偷了,要么是在城市里骑车非常不方便。”
“有两次,一次在杭州,一次在瑞典哥德堡,我都看到公共自行车停在路边。我使劲想知道我该怎么来租这个车。”胡玮炜说,“我不知道去哪里办卡,也不知道去哪里交押金。”
她忍不住吐槽:“互联网发展到现在,难道不是应该平等、便利、共享,哪怕我在地球另一端要辆单车也能实现吗?”
据相关媒体报道,胡玮炜1982年出生于浙江东阳,父母经商。2004年,她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毕业,随后进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部做汽车记者。后来又去了《新京报》《商业价值》和极客公园,做科技报道。
2013年初,她去美国拉斯维加斯报道一个消费类电子展。在那,她看到了很多汽车公司的展出,于是萌生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未来汽车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回国后,她跟当时的老板建议,希望能开辟一个关于汽车和科技的小栏目,由她负责。但老板没被说服,拖了段时间后,她辞职自己开了家公司,叫极客汽车。
2014年的一天,胡玮炜与一群工业设计师和一些投资人坐在一起聊天,当时,蔚来汽车的董事长李斌突然说了一句:“哎,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做共享单车呢?用手机扫描开锁那种。”
“我当时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胡玮炜联想到自身的遭遇,立刻激动地说她想做这件事,随后便得到了李斌的天使投资。很快,她从造汽车的朋友圈里拉了一支团队,把项目雏形变成了mobike。
但一开始,她的“热血”遭遇了很多质疑。一个年轻的女记者真的能做这件事吗?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位朋友,朋友直言:“你疯了吧?这是一个太大的坑。”不服输的她马上回击:“不是你教我说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吗?”
“如果我心里有一个想法,就像种下了一颗种子,然后它会慢慢发芽,不停地推动我去做这件事情。”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胡玮炜这样评价自己。她认为是自己的“轴”,才坚持了下来。
如今,胡玮炜当初的愿望正四面开花。截至2017年2月24日,摩拜单车已在全国23个城市开通业务,累计投放单车数量超100万辆,累计用户超1000万人。
几乎与摩拜诞生同期,在距离上海1000多公里外的北大,ofo也在萌芽。年轻的北大考古系毕业生张巳丁遭遇了和胡玮炜一样的痛点:下课后面对茫茫车海,找不到爱车;爱好骑行的他,那辆价值2500元的自行车被偷了。
他和同在北大自行车协会的戴威、薛鼎其实一直在想着如何将骑行商业化。在第一次商业化尝试失败后,他们注意到了北大教学楼、图书馆前面那一排排闲置自行车,“把学校里闲置自行车再次利用,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
于是他们又开始了尝试。他们发了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描述了他们计划要“让北大师生随时随地有车骑”,希望招募2000位“共享车主”将自己的自行车“共享”。活动得到了北大师生响应,从2015年5月份毕业季一直到9月份开学季,ofo创始团队终于“凑齐”了2000辆挂着ofo特制车牌的自行车。
车源问题终于解决。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那些没有贡献车但又想骑车的同学,怎么办?他们想到了收费:学生和老师都5角钱一小时,扫码付费,付完骑走。至此,ofo呱呱坠地。
在北大校园的牛刀小试,让ofo团队觉得,共享单车模式完全可行,于是一边“改进”细节,一边快速向其他高校复制、推进。
资本大战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共享单车市场上一年内如雨后春笋般一下子冒出了超过20家平台。永安行、优拜、小蓝、骑呗……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一夜之间就占据了城市街头巷角。这不禁令网友直呼“再发展下去,颜色都不够用了”。这其中,绝大多数单车企业都是在2016年9月后才正式运营。井喷时,不到一星期就会冒出一个新品牌。
据媒体公开报道,共享单车市场中,有5家尤为突出。除了巨头摩拜单车和ofo,小鸣单车、优拜单车、骑呗也不容小觑。截至2016年年底,共享单车市场至少聚集了20亿元资金,30多家投资机构。
一时间,共享单车市场杀声四起,群雄混战。而作为共享单车市场上最闪亮的星——摩拜单车和ofo,从呱呱坠地那一天起,便开始了明争暗斗。2016年开年后,有关两家融资和攻城略地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喧闹的背后,是资本的第一轮密集介入。子弹充足,随处都是战场。
2016年2月1日,ofo完成由金沙江创投领投,东方弘道跟投的超过1500万元的A轮融资。“和金沙江合作,把我们推到了发展的快车道上。”张巳丁说。紧接着4月2日,再获得由真格基金和王刚(天使投资人)等联合注资的1000万元A+轮融资。
此时的摩拜,一边忙着圈地,一边在苦练内功。创始人胡玮炜正在不断更新升级完善摩拜单车的细节。一转眼进入2016年夏末秋初,仅几个月时间,ofo和摩拜迅速壮大。此时,双方之间的资本战争从暗流涌动变成了惊涛骇浪,媒体头条上常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2016年8月19日,摩拜宣布获得了由熊猫资本、愉悦资本等机构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11天后,再完成由祥峰资本领投,熊猫资本、创新工场跟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ofo也不甘示弱,捷报频传。2016年9月2日,ofo获得了由经纬中国领投,金沙江创投、唯猎资本跟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24天后,再获得了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滴滴出行。
战火越发浓厚。紧接着,两家的弹药当量便从B轮的“数千万”升级到了C轮的“亿美元”。
9月30日,摩拜宣布,完成由红杉中国、高瓴资本等投资的超过1亿美元C轮融资。
10月10日,ofo宣布,完成由美国对冲基金Coatue、顺为、中信产业基金领投,经纬中国、元璟资本、Yuri Milner以及滴滴出行、金沙江等早期投资方跟投的1.3亿美元C轮融资。
10月13日,摩拜再称,完成了近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启明创投、贝塔斯曼、愉悦、熊猫、祥峰和创新工场等多家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跟投。其中,美团点评CEO王兴以个人名义投资了摩拜。
资本的盛宴不仅仅是这两家企业独得,“共享单车”的其他玩家,优拜单车在2016年12月获1亿元A+轮融资,小蓝单车在2017年2月获得4亿元A轮融资,小鸣单车则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完成天使轮、A轮和B轮融资。在腾讯研究院统计的超过10家共享单车企业中,多数在2016年获得过融资。
战争一旦开始,便很难停下来。短短两个月后,第三轮大战随着2017年的到来而开始。
2017年1月4日,摩拜宣布,获得2.15亿美元D轮融资,由腾讯、华平领投,携程、TPG、红杉、高瓴等跟投;1月23日,摩拜又引入富士康为战略投资者,并与摩拜达成行业独家战略合作;2月20日,摩拜新引入新加坡投资公司淡马锡(Temasek)的股权投资,高瓴资本再次追加投资。
2月22日,ofo宣布,与中国电信、华为达成合作,三方将共同研发基于物联网NB-IoT技术的共享单车智能解决方案。2月23日,摩拜方面宣布,联手微信,强强联合,用户通过微信扫一扫,便可直接解锁摩拜单车。这意味着,腾讯不仅在资本上扶持摩拜单车,更为摩拜开放了资源和流量,不但送上马,还要扶一程。
不仅为战略投资企业带来资金,更为对方开放资源和流量,这似乎是腾讯向来的传统和优势。打开微信钱包就会发现,第三方入驻企业均是腾讯战略投资公司,如58同城、京东、艺龙、大众点评、滴滴出行……
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一切以用户价值为依归,这是腾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金句。在互联网行业中,最终的决定权永远在用户手上,这就是所谓的“用脚投票”。在用户看来,所有的商业模式、战略、壁垒、公关技巧都不如一个“好用”重要。一个公司获得了用户的支持,就能快速发展;而让用户有所不满的公司,淘汰就是必然结局。
共享单车也是如此。谁家的车体验更好?这是用脚投票的用户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在设计摩拜自行车雏形时,胡玮炜便提了几个基本要求:一是实心轮胎,不用担心爆胎;二是没有链条,不用担心掉链子;三是车身要全铝,不用担心生锈。但遍寻市场,胡玮炜找不到一家愿意跟摩拜深度合作的公司。最后,胡玮炜被迫下决心自己成立工厂来生产自行车。
摩拜单车刚面世时,虽然外形酷炫,但用户普遍反映单车太重、骑车费劲、座椅太低……但优点是,由于摩拜始终坚持自己产品上的GPS和防撬智能锁,用户通过软件便可以轻松寻找附近的单车。
ofo虽然在骑行上更轻快,但出于降低成本考虑,并未设置GPS和智能锁。仅仅基于用户骑完自行车结束行程时其手机的定位,在ofo APP地图界面向用户显示“您周围车辆数目约:X辆”。而这让用户面临着定位不准、找车困难的问题。
媒体曾报道,仅在北京西二旗区域,没有给自行车安装GPS的ofo雇用了30位搬运工,骑着电动三轮车在中关村软件园二期转悠,负责这个区域单车的数量调配——哪个公司楼下车多,他就搬一些到车少的公司楼下,“一般会把每个公司楼下的单车数量控制在十辆左右。”
这显然是个低效率的做法。有媒体透露,ofo正在向摩拜学习:开发自己的GPS和智能锁。
而摩拜也在向ofo“靠拢”。针对用户反映的问题,摩拜先后发布了摩拜轻骑(Mobike Lite)、经典款迭代版。摩拜工作人员称,自摩拜单车面世以来,单车的多项产品技术进行了升级迭代,例如把轮胎做细、优化轴承,以及用特种塑料替代金属车身。“光智能锁就更新了8代,现在扫码进度条一般在5%以内就能开锁。”
摩拜的这一举动,不仅解决了用户的问题,还改善了摩拜自身的处境。此前,一直采用高价车+自制模式的摩拜,单辆车成本3000元,即使在极乐观的使用情况下,也需要2年以上收回成本。高成本等于高风险,摩拜发布Lite版本后,将整车成本从3000多元控制在数百元,并随之将租赁价格下调。
产品和运营模式看起来越来越“趋同”,一些媒体已经开始猜测两家公司合并的未来。经纬创投合伙人肖敏直言,无论从资源统一调度方面,还是从用户的需求来说,有一家公司就足够了。同时,没有补贴战制造泡沫,市场在一开始可能就会以一个相对理性的姿态显现。
但不管未来如何发展,两家公司至少需要共同面对一件事——和滴滴境遇类似,政府的态度对共享单车行业来说也至关重要。ofo和摩拜没有固定的停车桩和专门的停车区,通常会停在人行道上,还有一部分会占用绿地甚至私人用地。
如果涉及重新分配公共资源(如停车位),那么公司应该寻求政府的支持。摩拜就跟政府、商业商家合作了摩拜单车停车点,例如在上海画出停放白线,挂出一些指示牌提示用户怎样使用摩拜单车。“在广州运营不到一个月,政府就给我们画了39个摩拜停车点,给予了我们支持。”胡玮炜说。
不过目前,无论是对于摩拜、ofo还是其他共享单车企业,都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车辆被人为破坏、偷窃、私藏,甚至被挂在网上售卖。“有一次我们的单车被扔到了河里,我感觉就好像凶杀案现场一样。”针对这类情况,让胡玮炜也很心疼。
不过,胡玮炜仍然很乐观地认为,丢车损耗率完全可控,并表示未来会不断增加投放量。“如果人们能随时随地便捷地获取自行车,就没必要去偷和毁掉它。”与此同时,摩拜还设置了一套信用积分制度来规范和约束用户的行为,“好的制度会催生善意。”
共享单车能否成为下一个PPP?
一个利好的因素不容忽视。
现如今,政府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提倡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北京的通州、海淀等区域,以及杭州等市政府,已经开始不断完善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2016年8月,杭州1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启用“扫码租车”功能,还将投放高端山地自行车。2016年10月,北京通州也在马驹桥镇域内的13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率先试点手机APP租还车。
单车共享,这是一个重资产的项目。若全国启动,需要千亿元的投资。任何一家公司都吃不下,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也都吃不消。
如果各地政府把自己手里的补贴、资源都集中提供给一两个平台,那么未来又会怎样?如果VC手里的资本,都集中投向这一两个平台,这个平台会怎样?失去了竞争的刺激,这个平台不好好干怎么办?
画面太大,瞬间跑焦。
一条可能的路线是:资源大量汇集到某一个优势平台上,然后该平台逐一收编单车共享项目,再收编各地政府旗下的公共自行车。最好是收编,而不是淘汰。让大家都有饭吃有工作。
我们必须要正视一个摆在面前的困境:公共自行车,本身是个政府项目,属于公共基础服务的共享,但政府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往往有心无力。单车共享,本身是个市场项目,参与到了公共基础服务领域。企业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最终必然会遇到政策的壁垒和体制的阻碍。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困境不仅仅属于单车共享,而且还是“互联网+”热潮发展中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分享经济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当创新深刻地触及了旧市场的利益格局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办?是创新者革了旧系统的命,还是旧系统联合起来扼杀创新?
不如让所有的单车都联合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