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在攻打滁州途中,李善长前来投奔,劝他效法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他便记在心里。联想到此前投奔的冯国用,对他提出拔取金陵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以定天下的计策,朱元璋发现这些读书人满腹经纶,有文化,有知识,熟知历史经验教训,善于出谋划策,确是有用之才。从此他开始注意网罗人才,为己所用。至渡江前,已将范常、乐韶凤、杨元杲、阮弘道、李梦庚、侯元善、樊景昭等人招入幕府。渡江攻占太平,耆儒李习、陶安出迎,他下令召见,留置幕下。接着,又征聘儒士宋思颜、潘庭坚、王恺以及流寓太平的名士汪广洋。不过,由于此时朱元璋的实力还很有限,占领的地区也不很大,所以能网罗到的人才数量还比较少,除汪广洋外,都是当地人,层次也不是很高。

龙凤二年(1356年)攻占应天后,朱元璋开始着手营建江南根据地,大张旗鼓地网罗人才,宣布:“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之。”(《明太祖实录》卷四)众所周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虽然采用汉法,但他对汉法并非全部接受,而只是择取其能接受的某些部分,同时继续采用色目人的“回回法”和蒙古传统的“蒙古法”,形成蒙汉杂糅、“外汉内蒙”的政治文化体制,借以保持蒙古文化的本位。因此,他只兴办儒学和半官方的书院,却不开科举。儒学自此失去其独尊的地位,儒士也被边缘化。元仁宗元祐年间(1314—1320年)重开科举,明经考试的内容以程朱注疏为主,《四书章句集注》被定为官本,使理学完成了官学化的过程。但仍坚持蒙古文化本位的原则,儒学和儒士边缘化的处境并未改变。所以,在元代儒士的地位是偏低的,大多数只能充当吏员和教官等卑微的官职,时人曾发出“一官二吏”“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喟叹(谢枋得:《叠山集》卷六,《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因此,朱元璋礼用贤人君子的消息一宣布,便不胫而走,夏煜、孙炎、杨宪等十几名儒士前来求见,全被录用。此后命将出征,朱元璋经常要求他们寻访、推荐当地的名贤。有时候,还派专人携带金帛,四处访求遗贤。听说有个洛阳儒士秦从龙,字元之,很有学问,曾做过元朝和林行省左丞、江南行台侍御史,后来隐居于镇江,徐达出征镇江,朱元璋特地交代:“镇江有秦元之者,才器老成,当询访,致吾欲见之意。”徐达克镇江后访得秦从龙,他又派亲侄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带着白金、文绮前去礼聘,并亲至龙江(在今南京中山门外)迎入,与自己同住富户王彩帛家,“朝夕访以时政”。后来建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朱元璋搬进元朝江南行御史台府第居住和办公,将秦从龙安置在西华门外,仍是“事无大小,悉与咨谋”,称先生而不名。每年遇到秦从龙生日,朱元璋“与太子皆有赠遗,或亲至其家,与之燕饮,礼遇甚厚”(《献征录》卷一一六,朱睦楔:《秦公从龙传》)。秦从龙深受感动,又将笃学博览、精于象数之学的陈遇推荐给朱元璋。当时陈遇已弃官归隐,朱元璋即写信请他出山,留参密议。龙凤三年,邓愈下徽州(今安徽歙县),向朱元璋推荐在家隐居的休宁进士朱升,朱元璋下令召见。朱升于当年冬前往应天与之见面。此后,朱元璋连年召见,最后把他留在应天为自己效力。龙凤四年,朱元璋亲征婺州,又召见儒士范祖干、叶仪,询以治道,还延聘许元、叶瓒玉、胡翰、吴沉、戴良、吴履、王冕等一批儒士。胡大海、李善长推荐浙东名儒宋濂,朱元璋即派人持书币,聘请他做五经师。朱元璋返回应天后,胡大海于龙凤五年攻下处州(今浙江丽水),元守将石抹宜孙弃城而逃,为其参谋军事的名儒章溢、叶琛、胡深、季汶相继投降,刘基则在此前已返回青田的老家南田隐居著述,此时也被迫出见胡大海。胡大海将叶琛、胡深和刘基送往应天,推荐给朱元璋。不知何故,朱元璋召见后仅赐银碗、文绮而遣返之,未予留用。后来,处州总制孙炎再次向朱元璋推荐刘基、叶琛和章溢,朱元璋才又派人持币往聘。叶琛、章溢前来应聘,但刘基“自以仕元,耻为他人用”(《宋濂全集》卷六七,《故江南等处行中书省都事追封丹阳县男孙君墓铭》),不肯出山。朱元璋又叫孙炎派人去请,刘基回赠一把宝剑,还是不来。孙炎“以为剑当献天子,斩不顺命者,人臣不敢私,封还之”(《明史》卷二八九,《孙炎传》),并写了一封洋洋数千言的信,反复说明利害,非要他出来不可。陶安和宋濂也分别赠诗劝说,刘基才勉强出山。龙凤六年三月,他奉命与宋濂、叶琛、章溢一起来到应天,朱元璋热情接待,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耳!”下令在自己住宅西侧盖了一座礼贤馆,把他们请到那里去住。

后来,随着地盘的扩大,朱元璋更加重视对儒士的网罗,说:“予思英贤,有如饥渴。”(《明太祖实录》卷八)龙凤十年三月,命中书省辟文武人才,谕之曰:“自今有能上书陈言、敷宣治道、武略出众者,参军及都督府俱以名闻。”(《明太祖实录》卷四)后又规定:“得贤者赏,滥举及蔽贤者罚。”(《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当时的儒士,大多参与过镇压农民起义,对朱元璋的招抚既疑且惧,他特地宣布:“吾当以投降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明史纪事本末》卷五,《方国珍降》)讲明只要诚心归附,一概既往不咎。在他的感召下,“一时韬光韫德之士幡然就道”,不少曾经仕元的儒士和多年隐居不仕的耆儒名贤,纷纷前来投奔。

对应聘的儒士,朱元璋不仅给予很高的礼遇,而且给以妥善的安排和任用。他强调要做到“知人”,全面了解他们的才能大小及长处短处,然后因才授职,用其所长。他反复告谕中书省臣:“任人之道,大小轻重,各适其宜。若委重于轻,是以拱桷(弧形的椽)而为梁栋;委大于小,是以钟庾而盛斗筲。”“莫耶之利能断犀象,以之斫石则必缺;骐骥之驶能致千里,以之服耒则必蹶。要必处之得其宜,用之尽其才可也。”(《明太祖实录》卷一五)根据这个原则,凡是博洽经史、谙于谋略的,如李善长、刘基、宋濂、朱升等,皆留幕下,或备作顾问参谋,或掌管簿书文字;精通兵法、骁勇善战的,如冯国用、胡深等,任为将官,统兵作战,攻城略地;有智计、善策事的,如汪广洋、叶琛、章溢等,则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掌管一方政务。

前来投奔应聘的儒士,特别是攻占集庆之后受到礼聘的许多高层次的名儒耆宿,如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都为朱元璋江南根据地的营建以及与陈友谅、张士诚的争雄和此后的南征北战、平定天下,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刘基出山来到应天不久,朱元璋面临着如何对付东西两个强敌进而夺取天下的问题,刘基经过深思熟虑,提出建议:“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并针对陈友谅咄咄逼人的攻势,提出“待其深入,伏兵邀取”的对策,为朱元璋扫灭群雄、北向中原、夺取天下充当了军师的角色(《明史》卷一二八,《刘基传》)。章溢、叶琛也为扫灭群雄、抚定地方克尽全力,叶琛还在洪都(今江西南昌)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高层次的硕学大儒的倾力相助,朱元璋是难以打下天下、坐定江山的。

不过,朱元璋是个疑心病极重的人,他在大力网罗儒士的同时,又担心混进个别投机分子进行破坏,还担心部将利用儒士的帮助拓展势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他特地规定:所有前来投奔、应聘的儒士,一概由他亲自考察任用,“禁诸将擅用”(孙宜:《洞庭集·大明初略三》);任用之后,“如有逃者处死”。所克城池,皆令“将官守之,勿令儒者在左右议论古今,止设一吏管办文书,有差失,罪独坐吏”(《国初事迹》)。李文忠在婺州,“用儒士屠性、孙履、许元、王天锡、王祎干预公事”,朱元璋即把他们带到应天,将王祎、许元、王天锡发充书吏,屠性、孙履处死。当时在战争的环境中,急需用人,儒士因遭疑而被杀的现象还不是很多,但这已露出来日朱元璋坐稳龙庭后,众多儒士见猜被杀的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