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敏捷的理念
学习指南
本章主要阐述敏捷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敏捷的4大宣言和12条原则,它们是敏捷的核心所在。PMI-ACP考试中直接考宣言和原则的题目不多,但是大部分主观题都要用价值观作为背后的依据以进行选择。所以,对于每条宣言和原则,考生都要理解、掌握和应用。
1.1 为什么需要敏捷
不同类型的项目需要不同的方法,对于传统的、外部环境相对稳定、项目变更较少的项目来说,使用预测型的生命周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聚焦客户价值,更快、更准地发布产品,通过不断调整去适应外部的市场环境。所以,对于处于时间紧急、环境变更较大的情况下的知识型项目,敏捷方法是很好的选择。敏捷是一项平衡灵活性和稳定性的能力。
1.敏捷适应的场景
敏捷开发的流程不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对于那种变化不大、客户或者市场对于产品交付的时间要求不是很强烈的情况,敏捷的流程反而会增加团队的负担,但是敏捷的思想或者有些比较好的实践是完全可以广泛适用的。项目大并不是拒绝使用敏捷的理由。一个项目只要面临频繁的变化(尤其是中后期),或者客户希望尽早看到能够运行的产品,这样的项目最好使用敏捷流程进行开发。
2.敏捷的思维
为什么要使用敏捷?与传统的思维方式相比,敏捷有什么不同?如图1-1所示。
图1-1 传统思维与敏捷思维的区别
3.敏捷开发的基石是增量交付
敏捷开发的基石是增量交付。增量交付是指为及时反馈和接纳,频繁向客户交付持续改善的工作产品。为演示和反馈,往往在每一个冲刺或迭代的末期交付产品。这项反馈技能能够使客户评价产品并提出新的需求。在敏捷流程中,接受变动/更新/改善的需求,才能确保客户得到有价值和质量的产品。一个冲刺或迭代往往持续2~4周,最后,渐进地交付一个新的并改善的产品。
4.敏捷项目的团队和质量标准
所有敏捷工作均有项目和质量标准,在一项工作初期由团队协作定义,并在整个工作期间持续改进。项目和质量标准有助于提高敏捷团队的凝聚力。此外,尽管团队可随着项目发展做出调整,但我们仍需提供一个结构来营造一种自我约束的氛围。敏捷中不存在“一刀切”的标准定义,因为每一个项目均是不同的。项目标准是可变的,比如站会的时间、地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