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子
颜回字子渊,道德充茂〔1〕,去夫子一间〔2〕耳。孔子氏之门人,盖未有不知乐者,况子渊乎?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知乐之致也。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3〕独乐?”回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曰:“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颜回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注释】
〔1〕充茂:繁盛。晋左思《魏都赋》:“姜芋充茂,桃李荫翳。”
〔2〕一间:很小间隔,比如相去不远,很接近。
〔3〕奚:疑问词,为什么。
【译文】
颜回字子渊,品德高尚,和孔子的差距很小。孔子的门人,大概没有不熟知音乐的,更何况颜子渊呢?所以颜子渊有一小筐饭吃,有一瓢水喝,住在简陋的房屋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这是因为他达到了知乐懂乐的极致啊。孔子闲居在家,子贡前去侍候,看到孔子面露忧色。子贡不敢多问,就出来告知颜回,于是颜回弹琴而歌。孔子听到后,果然召颜回进屋,问道:“你为何独自一人奏乐呢?”颜回说:“乐天知命没有烦恼,所以我就弹琴自乐了。”孔子说:“你只知道乐于知晓命运而没有忧愁的一面,却不知道乐天知命才会更加忧愁。乐而知者并非古人所说的乐知,无乐无知才是真乐真知。无乐无知就是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颜回跪下行礼说:“学生知道了!”于是弹琴读书终身不断。
【延伸阅读】
《孔子家语》和《吕氏春秋》曾记载“颜回拾尘”的故事。《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载:“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焚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取其甑中而食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孔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饭。孔子依然每天不断学习,弦歌不绝。子贡换米回来,颜回煮粥,子路有事离开。子贡经过,看见颜回自己在偷偷喝粥。子贡将颜回偷喝粥的事告诉孔子,孔子相信颜回的人品,便说:“粥能祭祀祖先吗?”颜回说不行,因为粥里有一块烟灰,我舀出来想倒掉,又觉可惜,就吃了,吃过的不可以祭祀啊。事情真相大白,后人常以“拾尘”来比喻因误会而生疑。
█〔明〕陈洪绶 晞发图
【名家杂论】
孔门弟子三千,孔子最珍视的始终是不改其乐的颜回,然而颜回却英年早逝。清末民初琴家彭祉卿得其父所传的乐曲《忆故人》,原曲便是孔子想念颜回之作,经后人多次修改转变成对亲友的思念。曲调缠绵悱恻,每当静中奏之,即触发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而现实却是相会无期、催人泪下的凄清孤寂。
在孔子眼里,子路、子贡对他恭敬有加,君主们对他有的礼遇是出于敬贤,颜回才是最亲近、最理解自己的人。颜回的骤然离世,在孔子眼里,更意味着天命,意味着道之不存,意味着失去了最具有心灵契合的人。在这里,颜回已经超越了孔子的弟子,更像是朋友、至交。
《庄子·让王》里载:“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以物质财富和处境顺逆来衡量穷通,而应以精神财富和思想境界的高低来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