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 初战顺利

中国关注高铁的时间很早。早在1964年世界上第一条高铁——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建成通车时,中国铁路界就已经感受到了高铁的巨大魅力。即便是在“文革”动乱期间,业内也做了大量资料收集以及研究、酝酿工作。孙德永,《在我国发展高速铁路的几点意见》,《铁道工程学报》,1990年12月期。但是,对当时的中国铁路人而言,最多也就是想想,或者写几篇论文,搞点不用投资太多的研究。因为,无论技术上,还是经济上,当时我们都不具备建设高铁的条件。事实上,连当时已有的铁路,我们都还不能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益。

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与国外的交流日益增多,官方的、民间的科技人员开始追踪世界高铁的发展动态。蔡庆华,《京沪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意义》,《中国铁路》,2014年第3期。如铁道部所属的铁科院,当时就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名字叫“高速铁路、城市有轨交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金辰虎,《高速铁路、城市有轨交通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在京成立》,《铁道运输与经济》,1985年第06期。,开始了与高铁有关的技术攻关。到1986年,国家计委派出了一批科研人员到日本去研修高铁技术。同年,铁道部则派出了另外一批人员到欧洲学习高铁技术。这些人回国之后,都开始为高铁建设奔走呼告。吴琪,《中国高铁:并非“疯狂”的铁路加速度》,《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期。当然,也仅限于奔走呼告而已,而且他们的呼声也很少被听见。

京沪高铁的真正胎动出现在1990年。这一年铁道部干了两件与高铁有关的大事,标志着京沪高铁的前期工作正式启动。

第一件事是给国务院写了一个报告,名字叫《关于“八五”期间开展高速铁路技术攻关的报告》。蔡庆华,《京沪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意义》,《中国铁路》,2014年第3期。所谓“八五”就是指第八个五年计划,具体指1991~1995年,相当于正式跟国务院申请,准备在这个期间搞高速铁路了。当然,在这个报告中,铁道部并没有底气说建设高铁,只是说要搞技术攻关,等技术成熟时,再找个恰当的时机推开实施。

第二件事是完成了一份给全国人大的报告,名字叫《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中国高速铁路成功之路(上)》,孙永福口述,高芳整理,《纵横》杂志,2014年第10期。相当于宣告,我现在准备上马中国第一条高铁了,你们抓紧批准吧。

京沪高铁18年论争大幕正式拉开。

一开始,事情进行得相当顺利。铁道部与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等有关部委,进行了密切沟通,得到了这几个部委的大力支持,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1991年铁道部给下属的第四勘察设计院下了通知,要求对京沪高铁沿线进行现场勘察。消息传来,铁四院上下沸腾了。这么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任务交给铁四院,那是一种荣誉。铁四院干部员工备受鼓舞,士气大振,上下一心,加班加点,活干得又快又漂亮。当年4月,他们就完成了两个分段报告,分别是《北京至南京段高速客运系统规划方案研究报告》和《沪宁段高速客运系统规划研究报告》。李树德,《京沪高速铁路研究历程和主要工程概况》,《铁道标准设计》,2006年增刊。也就是说,他们把京沪高铁拆成了两段,北京到南京段,南京到上海段。

1992年6月,京沪高铁的又一个重要节点来临。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和研究,铁四院提交了一份《新建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南京至上海段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国高铁发展史上第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诞生。

这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只印制了54本,国家计委拿到了4本,军方拿到了4本,铁道部拿到了7本,路局拿到了3本,上海、江苏两省市地方政府拿到了7本。见闻君翻着这本年代久远的重要历史文献,仍旧能够感受到当时编纂这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人员的那份雄心。根据报告,京沪高铁将按照时速250公里建设,预留时速300公里,远期看齐时速350公里。其中京沪高铁沪宁段计划在2000年建成通车,而京沪高铁全线计划在2010年建成通车。

转过年来,1993年4月,铁道部又联合国家科委、计委、经贸委、体改委组织专家,成立了“京沪高速铁路前期研究课题组”。课题组共包括40多个单位的120位专家,经过9个月的认真工作,实地考察了京沪高铁沿线,还到法国、德国、日本考察了一圈,并邀请国外专家在国内召开了多次研讨会。然后,在1994年3月4日正式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建议的请示》,对京沪高铁的建设提出了专业意见。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修建京沪高铁是迫切需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国力是能够承受的,建设资金是可以解决的。因此,要下决心修建京沪高速铁路,而且愈早建愈有利。然后还有4个具体建议,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1993年12月30日,铁道部已经向国家计委报送了名为《京沪高速铁路项目建议书》的报告,希望国家尽快批准,力争1995年开工,2000年建成通车。相关内容见国家软科学课题《京沪高速铁路重大经济技术问题前期研究报告》,1994年12月。

到此时为止,事情的推进可谓是异常顺利,前途仿佛一片光明。

如果要写小说的话,为了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这个时候该安排一个对立面角色出场了。

历史往往比小说更加精彩。

事实上,此时,京沪高铁的“缓建派”旗手已经上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