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理学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考点一:适应
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对反应,称为适应。适应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考点二:萎缩
1.概念: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组织器官的未曾发育或发育不全不属于萎缩范畴。
2.分类: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按发生原因分为:营养不良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失用性萎缩、去神经性萎缩、内分泌性萎缩。
考点三:可逆性损伤
可逆性损伤,旧称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下降。去除病因后,细胞水肿、脂肪变等大多数此类损伤可恢复正常,因此是非致死性、可逆性的损伤。
1.细胞水肿
细胞水肿或称水变性,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2.脂肪变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3.玻璃样变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透明变,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1)细胞内玻璃样变,见于细胞内异常蛋白质蓄积形成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通常位于细胞质内。
(2)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肉眼观,呈灰白色,半透明,质韧;镜下观,病变区纤维细胞明显减少,胶原纤维增粗、融合。
(3)细动脉壁玻璃样变,管壁增厚而呈均质、红染,常见于缓进型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肾、脑、脾等脏器的细动脉壁。
考点四:不可逆性损伤
当细胞发生致死性代谢、结构和功能障碍,便可引起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即细胞死亡。细胞死亡分为坏死和凋亡两种类型。
考点五:坏死
1.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基本病变,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主要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3.类型
(1)凝固性坏死:最为常见,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实质器官。在结核病时,因病灶中含脂质较多,坏死区呈黄色,状似干酪,称为干酪样坏死。
(2)液化性坏死:是指组织坏死后,酶性消化、水解占优势,坏死组织呈液体状。液化性坏死常发生于脑、脊髓、胰腺等。脂肪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液化性坏死。
(3)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以及急进型高血压、胃溃疡底部小血管等。
(4)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考点六:再生
1.概念: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2.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根据细胞再生能力的强弱分为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三类。
(1)不稳定细胞:这类细胞总在不断地增生,以代替衰亡或破坏的细胞。
(2)稳定细胞:生理情况下,这类细胞增生现象不明显,但受到组织损伤的刺激时,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
(3)永久性细胞:这类细胞不能进行再生或再生能力极弱。
考点七:肉芽组织
1.肉芽组织的成分: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2.肉芽组织的作用:抗感染保护创面;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机化或包裹坏死、血栓、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
考点八:瘢痕组织
1.瘢痕组织是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由大量平行或交错分布的胶原纤维束组成。肉眼表现为局部呈收缩状态,颜色苍白或灰白半透明,质硬韧并缺乏弹性。
2.对机体的影响
(1)有利的影响:填补并连接伤口或缺损;使组织器官保持其坚固性。
(2)不利的影响:瘢痕收缩,引起器官活动受限或梗阻;瘢痕性黏连;器官内广泛损伤导致广泛纤维化玻璃样变,引起器官硬化;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形成瘢痕疙瘩。
考点九:创伤愈合
1.创伤愈合是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包括组织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2.创伤愈合的类型
(1)一期愈合:愈合时间短,留下瘢痕少。常见于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黏合或缝合后创面对合严密的伤口。
(2)二期愈合:伤口需清创,愈合时间长,形成瘢痕大。常见于组织缺损较大,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或伴有感染的伤口。
3.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血肿形成→纤维性骨痂形成→骨性骨痂形成→骨痂改建或再塑
第二节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考点一:充血
充血又称动脉性充血,是指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是一主动过程。常见类型有生理性充血和病理性充血。
考点二:淤血
1.概念:淤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淤血是一被动过程,可发生于局部或全身。
2.原因:较大的静脉干受压、阻塞或多条静脉受压,血液不能充分通过侧支回流时,出现淤血。主要有静脉管腔阻塞、静脉受压、心力衰竭。
3.影响:长期淤血可引起以下病变,组织水肿或浆膜腔积液、淤血性出血、组织的损伤、器官淤血性硬化。
考点三:血栓形成
1.概念: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血栓形成的条件:(1)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加。
3.血栓的类型
(1)白色血栓:常见于急性风湿性心内膜炎。肉眼观,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纹,质硬。
(2)混合血栓:常位于动、静脉内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称血栓体。肉眼观,灰白色、红褐相间的层状结构;镜下观,由血小板小粱、纤维蛋白网架、红细胞、白细胞构成。
(3)红色血栓:常发生在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二尖瓣狭窄的心腔内、动脉瘤内。
(4)透明血栓:发生在微循环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考点四:栓塞
1.栓塞的概念
栓塞是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最常见的栓子是血栓栓子,其他栓子有脂肪滴、空气、羊水和肿瘤细胞团。
2.栓塞的类型
(1)血栓栓塞:占所有栓塞的99%以上。
①肺动脉栓塞:造成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
②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80%来自左心,常见的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瓣膜上的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
(2)脂肪栓塞:循环血流中出现脂肪滴阻塞小血管。栓子来源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和烧伤等。
(3)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考点五:梗死
1.概念: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血栓形成是梗死最常见的原因。
2.梗死的类型:贫血性梗死、出血性梗死、败血性梗死。
第三节 炎症
考点一:炎症的概念
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考点二: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2.渗出: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或黏膜表面的过程。渗出的液体和细胞成分,称渗出物。
3.增生:增生是指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生长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组织的细胞增殖,其数目增多。增生的主要细胞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考点三:急性炎症
1.概述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病变以增生变化为主,其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
2.血流动力学改变
急性炎症过程中组织发生损伤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按如下顺序发生: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致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
3.血管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可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考点四: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
1.浆液性炎
(1)以浆液渗出为主要特征。
(2)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有3%~5%的蛋白质,其中主要为清蛋白,同时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3)浆液性炎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疏松结缔组织。黏膜的浆液性炎又称浆液性卡他性炎。
2.纤维素性炎
(1)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2)易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组织。
3.化脓性炎
(1)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2)依病因和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表面化脓和积脓、蜂窝织炎、脓肿。
考点五: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性炎症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以肉芽肿形成为特点。该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叫肉芽肿性炎。
第四节 肿瘤
考点一:肿瘤的概念
肿瘤是机体的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机体局部的异常组织团块(肿块),肿瘤是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的结果。
考点二:肿瘤的分级和分期
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只用于恶性肿瘤。
1.分级:是为了描述其恶性程度。病理学上,根据恶性肿瘤的分化程度、异型性、核分裂象的数目等进行分级如下:Ⅰ级为高分化,分化良好,恶性程度低;Ⅱ级为中分化,中度恶性;Ⅲ级为低分化,恶性程度高。
2.分期:是指恶性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播散程度。国际上广泛采用TNM分期系统。T指肿瘤原发灶的情况;N指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M指远处转移(通常指血道转移)情况。
考点三:肿瘤的命名
肿瘤一般根据其组织或细胞类型以及生物学行为来命名。
1.良性肿瘤的命名
一般称瘤,命名方式为:部位+组织来源+“瘤”字。如背部脂肪瘤、胃平滑肌瘤、甲状腺腺瘤等。
2.恶性肿瘤的命名
(1)癌: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称癌,命名方式为:部位加组织来源再加“癌”字。如膀胱移行细胞癌、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等。
(2)肉瘤:间叶组织(纤维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等)来源的恶性肿瘤称肉瘤。命名方式为:部位加组织来源再加“肉瘤”二字,如背部脂肪肉瘤、股骨骨肉瘤等。
(3)其他特殊命名的肿瘤:①在肿瘤前冠以“恶性”二字,如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②以母细胞瘤命名,如神经母细胞瘤;③以人名命名,如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淋巴瘤),尤文瘤(Ewing瘤);④含三个胚层的肿瘤,如畸胎瘤;⑤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命名。如骨巨细胞瘤。
考点四: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考点五:肿瘤的生长
许多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恶性肿瘤多呈浸润性生长,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长。
考点六:肿瘤的扩散
1.局部浸润和直接蔓延:肿瘤细胞随着体积增大,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连续浸润生长,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这种现象称为直接蔓延。
2.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独有的生物学特点,是其恶性的确凿证据。
(1)淋巴道转移:是癌常见的转移途径,由近及远转移。
(2)血道转移:是肉瘤常见的转移途径。最常受累的脏器是肺和肝。
(3)种植性转移: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瘤细胞可以脱落,像播种一样种植在体腔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多个转移性肿瘤。
考点七:常见肿瘤
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
(1)乳头状瘤:见于鳞状上皮、尿路上皮等被覆的部位,称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尿路上皮乳头状瘤等。
(2)腺瘤:是腺上皮的良性肿瘤,如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器官发生的腺瘤。黏膜腺瘤多呈息肉状;实体腺腺瘤呈结节状,包膜完整,边界清楚。
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1)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喉、子宫颈、阴道、阴茎等处。外观常呈菜花状,或坏死脱落而形成溃疡。镜下,在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的癌的癌巢中,细胞间还可见到细胞间桥,在癌巢的中央可出现层状的角化物,称为角化珠。
(2)腺癌:是腺上皮的恶性肿瘤。腺癌较多见于胃肠道、肺、乳腺、女性生殖系统等。
3.间叶组织良性肿瘤:脂肪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
考点八:癌前疾病
癌前疾病(或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常见的癌前疾病(或病变)有:大肠腺瘤、乳腺纤维囊性病、慢性胃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皮肤慢性溃疡等。
考点九:原位癌
原位癌一词通常用于上皮的病变,指异型增生的细胞在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上与癌细胞相同,并累及上皮的全层,但没有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的病变,有时也称为上皮内癌。
第五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考点一:动脉粥样硬化
1.概念: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特别是发生在心、脑、肾等器官,可引起缺血性改变。
2.血管基本病理变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包括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期和继发性病变期四个阶段。
考点二:高血压
1.良性高血压,又称缓进性高血压,约占原发性高血压的95%,病程长,进程缓慢,按病变的发展可分为三期。
(1)功能紊乱期:为高血压的早期阶段。
(2)动脉病变期:细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小动脉玻璃样变。
(3)内脏病变期:心脏因血压持续升高,外周阻力增大,心肌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性肥大,称为向心性肥大。肉眼观,双侧肾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肾表面凸凹不平,呈细颗粒状。上述病变特点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2.恶性高血压,又称为急进型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血压显著升高,常超过230/130mmHg。特征性的病变是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和坏死性细动脉炎,主要累及肾。
考点三:风湿病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
风湿病的早期变化。在心脏、浆膜、关节、皮肤等病变部位表现为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样变性和胶原的纤维素样坏死。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病变特点是在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和皮下结缔组织中,可见具有特征性的肉芽肿性病变,称为风湿小体或Aschoff小体,是风湿病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意义。
3.瘢痕期
阿少夫小体中的坏死细胞逐渐被吸收,周围出现纤维细胞,使风湿小体逐渐纤维化,最后形成梭形小瘢痕。
第六节 呼吸系统疾病
考点一:肺炎
考点二:慢性支气管炎
1.概念
发生于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2.病理变化
(1)早期病变常限于较大的支气管,随病情进展逐渐累及较小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2)主要病变为呼吸道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并发生鳞状上皮化生;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黏液腺化生,导致分泌黏液增多;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喘息型者,平滑肌束增生、肥大),软骨可变性、萎缩或骨化。
考点三:肺气肿
1.类型:肺泡性肺气肿、间质性肺气肿、瘢痕旁肺气肿、代偿性肺气肿等。
2.病理变化:肺气肿时肺的体积显著膨大,色灰白,边缘钝圆,柔软而缺乏弹性,指压后压痕不易消退。镜下见肺泡扩张,肺泡间隔变窄并断裂,相邻肺泡融合成较大的囊腔。
考点四:肺硅沉着病
1.概念
肺硅沉着病简称硅肺(曾称矽肺),是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并沉着于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职业病。
2.病理变化
肺硅沉着病基本病变是硅结节的形成和肺组织的弥漫性纤维化。肉眼观,硅结节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触之有沙砾感。镜下观,①细胞性结节;②纤维性结节;③玻璃样结节。晚期形成硅肺性空洞。
考点五: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概念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因慢性肺疾病、肺血管及胸廓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而导致以右心室壁肥厚、心腔扩大,甚至右心衰竭为征象的心脏病。
2.病理变化
(1)肺部病变:主要病变是肺小动脉的变化,特别是肺腺泡内小血管的构型重建,包括无肌型细动脉肌化及肌型小动脉中膜增生、肥厚,内膜下出现纵行平滑肌束等。
(2)心脏病变:以右心室的病变为主,心室壁肥厚,心室腔扩张。通常以肺动脉瓣下2cm处右心室前壁肌层厚度超过5mm(正常为3~4mm)作为诊断肺心病的病理形态标准。镜下可见右心室壁心肌细胞肥大,核增大、深染等。
第七节 消化系统疾病
考点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胃窦部为常见。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状。镜下,病变主要位于黏膜浅层即黏膜层上1/3,呈灶状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考点二:消化性溃疡
病理变化
肉眼观,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尤多见于胃窦部。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缘整齐,底部平坦、洁净,溃疡周围的胃黏膜皱襞呈放射状向溃疡集中;镜下观,溃疡底部由内向外依次分四层:渗出层、坏死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
考点三:门脉性肝硬化
1.病理变化
(1)肉眼观:早、中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增大,重量增加,质地正常或稍硬。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重量减轻,硬度增加。肝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可见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为灰白色的纤维间隔。
(2)镜下观: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所取代。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有变性、坏死、再生的肝细胞;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有两个以上;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内可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假小叶可见小胆管增生;假小叶偶可见汇管区。
2.临床病理联系
(1)门脉高压症:主要表现为慢性淤血性脾大、腹水、侧支循环形成及胃肠淤血、水肿。
(2)肝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蛋白质合成障碍、出血倾向、胆色素代谢障碍、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及肝性脑病(肝昏迷),其中,肝性脑病是最严重的后果。
考点四:原发性肝癌
病理变化
1.肉眼观
①早期肝癌(小肝癌):指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
②晚期肝癌:大体形态分以下三型:巨块型、多结节型、弥漫型。
2.镜下观
①肝细胞癌:发生于肝细胞,最多见。
②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一般不并发肝硬化。
③混合细胞型肝癌:癌组织中具有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两种成分,最少见。
第八节 泌尿系统疾病
考点一: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考点二: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发展的终末阶段。病变特点是大量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考点三:肾盂肾炎
1.病因
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上行性感染和血源性(下行性)感染。
2.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
第九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
考点一:子宫颈癌
病理变化子宫颈癌易发生在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部位。肉眼观分为四型:糜烂型、外生菜花型、内生浸润型及溃疡型。镜下观子宫颈癌分为鳞癌和腺癌。
考点二:滋养层细胞肿瘤
1.葡萄胎:葡萄胎是一种胎盘绒毛的良性病变。
肉眼观:宫腔内充满有蒂相连的薄壁、透明、囊性、内含清液的葡萄样物质,大小不一。
镜下观:绒毛间质高度水肿,绒毛间质血管稀少或消失,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
2.侵蚀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又称恶性葡萄胎,多继发于葡萄胎之后。
肉眼观:水泡状绒毛局限性浸润子宫肌层,造成出血、结节性坏死,有时可出现紫蓝色坏死结节。
镜下观:子宫肌层内可见完整的水泡状绒毛,滋养层细胞增生程度及异型性均较葡萄胎明显。
3.绒毛膜癌:绒毛膜癌是滋养层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简称绒癌。
(1)病理变化
肉眼观:子宫底有一个或多个紫蓝色息肉状、出血性软结节,质脆,突向宫腔,切面呈暗红色血腔。
镜下观:癌组织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两种瘤细胞组成,两种瘤细胞分化差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常见。
(2)扩散血道转移是绒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以阴道壁和肺转移最常见。其次为脑、肝等。
第十节 常见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考点一:病毒性肝炎
1.基本病理变化
(1)肝细胞变性:细胞水肿、嗜酸性变。
(2)肝细胞坏死:嗜酸性坏死及溶解性坏死。溶解性坏死可分为:
①点状坏死:指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②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常见于慢性肝炎。
③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中度与重度慢性肝炎。
④大片坏死:指几乎累及整个肝小叶的大范围肝细胞坏死,常见于重型肝炎。
(3)炎细胞浸润。
(4)肝细胞再生。
2.临床病理类型
考点二:伤寒
1.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为病变特征。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2.病理变化: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的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胞称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考点三: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一种假膜性肠炎。病变多局限于结肠,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特征,假膜脱落伴有不规则浅表溃疡形成。
考点四:肠阿米巴病
1.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而引起,因临床上常出现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故常称为阿米巴痢疾。
2.病变部位:主要在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病例整个结肠和小肠下段均可受累。
3.基本病变:为组织溶解液化为主的变质性炎,以形成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为特点。